粵劇藝術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嶺南風格,、水鄉(xiāng)特色的中國園林式博物館,沿荔枝灣涌三期分為南北兩岸,。南岸為主館及仿古園林建筑,,主要承載展覽、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動等功能,,北岸為文物修復,、粵劇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等配套區(qū)域。項目規(guī)劃總用地面積1.7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17萬平方米,。于2016年6月9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
粵劇藝術博物館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原為恩寧路舊城改造地塊,,毗鄰荔枝灣工程三期南側?;泟∷囆g博物館分南,、北兩個地塊。南岸地塊為博物館主場館所在,,布局為傳統(tǒng)嶺南園林建筑,,主館地下兩層,地上三層,,主要用作博物館庫房,、展廳及劇院,周邊布置亭臺樓閣等建筑及約1500平方米的湖面,;北岸占地約4600平方米,,主要是為博物館配套的餐飲茶座和文化活動室。
分為七個功能區(qū)域
廣州市相關負責人介紹,,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建設是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促進粵劇藝術事業(yè)發(fā)展的偉大舉措,,2012年3月,,市政府牽頭成立粵劇藝術博物館籌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荔灣區(qū)政府,,正式啟動粵劇藝術博物館項目籌建工作,。
該項目是廣州市的重點文化建設項目,。此前只簡單公布施工成本的粵劇藝術博物館,還首度公布功能區(qū)塊劃分,。
據介紹,,粵劇藝術博物館定址于荔灣區(qū)恩寧路以北、元和街以南,、多寶坊以西地段,,周邊有八和會館、泰華樓,、寶慶大押,、李小龍祖居等歷史文物建筑。原規(guī)劃博物館占地約1.1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由于粵劇館的選址位于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控制地帶內,根據18米的限高要求,,此前粵劇館將建筑限高降為15米地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內。不久以后,,根據實際需要,,新的規(guī)劃方案改成“主體閣樓局部不高于30米,展廳樓高計劃為25.1米,,其它樓層均為15米以下”,。
博物館在建筑風格上采用嶺南園林風格,主要設置七個功能區(qū)域:
一,、陳列區(qū),分為基本陳列展區(qū)和臨時陳列展區(qū),,主展廳室內設計及展陳設計將用“南國紅豆主題”,,將從“風雨歷程”、“紅豆飄馨”,、“梨園異彩”和“名揚五洲”四個部分進行呈現(xiàn),,用紅船模型講述粵劇發(fā)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紅船年代。
二,、演出區(qū)和劇場,,設大、小兩個劇場,,大劇場可容納250人,,小劇場可容納50人;
三,、交流研討教育區(qū),,設學術研究室,、教育培訓室等,主要用于本土粵劇專業(yè)人士的學術研究以及與其他區(qū)域粵劇相關人士的學術交流,;
四,、互動休閑區(qū),設茶座,、商店等,;
五、行政管理區(qū),,含各行政部門辦公用房,、各協(xié)會及文藝單位辦公場地等;
六,、配套設施區(qū),,包括藏品庫區(qū)、安全保衛(wèi)區(qū),、設備區(qū)等,;
七、地下停車場,。
羊城晚報記者從荔灣區(qū)了解到,,相關項目將結合荔枝灣三期改造工程同步實施。相關負責人希望,,該項目能活化恩寧路荒地,,帶動恩寧路整個片區(qū)成為西關粵劇藝術文化大觀園,形成一座展示粵劇藝術和嶺南文化的,、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從而在整體上提升粵劇藝術的文化含量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