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行政樓(俗稱川大“紅樓”)具有中國特色的仿古式建筑,,飛檐雕花而高雅氣派,,紅柱和青磚交相輝映,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匯融合,。大樓采用了縱橫三段西方古典主義構圖模式構建建筑中部,,大量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重檐歇山式屋頂、中國古代吉祥圖案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紅色梁柱等中國古典元素,。整體建筑造型渾厚凝重,,構圖錯落有致,臺基式的堅實外觀形成了莊重大方的格調,。從外觀來看,,與當時頗為流行的蘇聯(lián)式建筑,例如差不多同時修建的四川大學理科樓,,可以說是風格迥異,。除了從正面看去如同宮闕外,倒是與華西大學的中國式新建筑有異曲同工之妙,。從高處俯瞰,,整個大樓宛若一架大型飛機,于是,,有人稱之為“飛機樓”,。
1953年,成都工學院成立后,,基本建設成為重中之重的工作,。除了四川大學速成中學遷到桂溪鄉(xiāng)后空出的房屋外,學校的大部分建筑需要開工新建,。成都工學院一直到成立后的第二年,,仍然沒有專門的學生運動場地。成都市城市建設委員會計劃從四川大學現(xiàn)有體育場中劃撥一部分籃,、排球場交給工學院暫用,,足球場和田徑場則是與四川大學共用。成都工學院大規(guī)模的基礎建設可以說是從第一教學樓開始的,。工學院是在1953年計劃獨立建校的,。在此之前的1951年,第一教學樓就開始修建了,,終于趕在1954年成都工學院成立典禮前基本落成,,共有建筑面積近15000平方米,造價為160萬元,。原來城市建設委員會批準的大樓不是東西走向的,,由于西南和四川省文教機關以及學校的反對才改建在后來的位置上。這棟建筑最后成為成都工學院的標志性建筑,,長期作為教學樓使用,,所以通常被稱為一大樓。最初準備建成一棟9層的高大建筑,,由于抗美援朝的開展,,加之國家經濟較為困難,最后只修成了今天的中部5層,、左右4層的建筑,。因此,,許多專家都認為:一大樓的基礎部分是非常堅實的。
成都工學院一大樓由成都市地方國營建筑公司承擔了建設任務,。很多人都曾經傳說,,它的設計師是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但是,,這一說法只見于時任成都市地方國營建筑公司總經理,,后來擔任成都鋼鐵公司黨委書記、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金星(王銳)同志的回憶文字,,并無官方的確切文字記載,。從軒昂恢弘的整體建筑氣派和彰顯外露的中國傳統(tǒng)元素來看,確有些梁式建筑的味道,。
根據(jù)成都市有關方面的調查和曾經擔任四川省建設廳廳長的四川大學校友馬識途同志的回憶,,一大樓的設計師是著名建筑設計師古平南(1914-1997)。古平南先生是四川長寧人,,重慶大學畢業(yè),。在他擔任四川省建設廳建筑設計院總工程師時,負責了一大樓的設計,,以及四川大學華西校區(qū)鐘樓的改建工作,。由于他采用了梁氏建筑的大屋頂格局,在后來批判梁思成時也一度受到了牽連,,1958年還被錯誤地劃為“右派”,,直到1978年才得以糾正。古平南先生曾經師從著名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學家楊廷寶院士(1901-1982),。楊廷寶先生當年作為基泰工程司的專家,,是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的“御用設計師”,是四川大學望江校區(qū)規(guī)劃設計和望江三館(圖書館,、化學館和數(shù)理館)建筑設計的負責人,。
1998年,四川大學行政樓從望江校區(qū)東區(qū)濱江樓和新濱江樓遷到這里,。從此,,它成為學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更是四川大學文,、理,、工、醫(yī)滲透結合的標志,。當年的榮杜易在規(guī)劃華西協(xié)合大學的校園建設時,,曾經參考四川大學的皇城建筑。1937年,任鴻雋校長將四川大學校址遷到望江樓側,,也請建筑師考察了華西壩建筑群,,建成了圖書館、化學館和數(shù)理館,。1951年四川大學以及后來的成都工學院興建一大樓,,同樣借鑒了華西壩建筑群的古樸精巧和望江樓三館的大氣實用,。校舍建設上的彼此參照和融合,,在某種意義上堪稱四川大學、成都科技大學和華西醫(yī)科大學合校的前奏,。
2012年,,四川大學對校園建筑重新命名時,也曾經有人建議將當年的一大樓,、今天的行政樓命名為“思成樓”,,以紀念所謂的設計者梁思成先生。實際上,,這可能以訛傳訛,。本文確認古平南先生為一大樓的設計者,只不過是為了還歷史一個真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