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脖頸槽蛇體型中等大小,,全長雄性(770 203) 毫米,雌性(945 190)毫米,。頭背草綠色,,上唇鱗色稍淺,部分鱗溝黑色,;頭腹面污白色,。軀干及尾背面草綠色,頸區(qū)及體前段鱗片間皮膚腥紅色,;軀干及尾腹面黃白色,。
頭頸區(qū)分明顯,頸及體前段背正中兩行鱗片并列,,其間形成“頸槽”,,明顯或不明顯,個別無頸槽,;眼較大,瞳孔圓形,;鼻間鱗前端較窄,;頰鱗1枚;眶前鱗1枚,眶后鱗3(4),,個別為2枚,;顳鱗2 3或2 2,個別標本一側(cè)的前顳鱗為1或3,;上唇鱗8, 2-3-3式,,個別為3-2-3式,少數(shù)標本一側(cè)為9, 3-3-3式,;下唇鱗10,,前5枚切前頷片,個別標本為9,,前4枚切前頷片,;前后頷片長度約相等或個別標本后頷片較長,左右后頷片為3-5枚小鱗局部分開或完全分開不切,。背鱗19-19-17行,,全部具棱或兩側(cè)最外各一行平滑;腹鱗147-184枚,;肛鱗二分,;尾下鱗雙行,62-97 對,。上頷齒23-25枚,,最后2枚驟然增大,與其前方齒列間有一間隙,。
棲息于海拔垂直分布范圍,,沿海低地(中國海南與香港)至850-2250米(滇西高原)。主要生活大1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在河谷壩區(qū)的水稻田,、緩流及池塘中活動捕食。
樹棲,,穴居,。白天活動,多發(fā)現(xiàn)于農(nóng)耕區(qū)的水溝附近,,主要以蛙,、蟾蜍、蝌蚪為食,,也吃小魚,、昆蟲、鳥類,、鼠類,。該蛇分布廣,,適應性強。
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爪哇,、加里曼丹,、蘇門答臘)、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中國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香港,,海南,,四川,貴 州,,云南等省,。
頸槽蛇為卵生,每年6-7月間產(chǎn)卵,,每次10枚-15枚,,平均卵徑20×11毫米,有時雌蛇懷卵數(shù)多達40-83枚,。孵化期為29-50天不等,。初生的幼蛇體長15-17厘米。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