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條錦蛇頭略呈橢圓形,,體尾較細長,,全長1米左右,。吻鱗略呈五邊形,寬大于高,,從背面可見其上緣:鼻間鱗成對,,寬大于長,,其和工只及前額鱗的一半,;前額鱗一對近方形,;額鱗單枚成盾形,瓣緣略寬于后緣,,長度于其與吻端的距離;頂鱗一對,,較額鱗要長。
鼻孔大,,呈賀形,,開口于大小幾相等的前后鼻鱗間,;頰鱗1枚,長大于高,;眶前鱗2枚,,少數(shù)為1或3枚,不與額鱗相切,;眶上鱗1枚,;眶后鱗2枚;顳鱗2=3(或4)枚,。上唇鱗8(3-2-3)枚,,第7枚最大;下唇鱗10-11對,,第一對在頦鱗后方相切,前5對切前頦片,。
背鱗在多為25行,,少數(shù)23行;中段25行,,少數(shù)23,,個別27行;肛前段19行,,個別17行,;整個背鱗有9行具弱棱。腹鱗性173-193枚,,雌性177-189枚,;尾下鱗性63-69對,,雄性54-60對。肛鱗對分,。背面蒼灰,、灰棕或棕黃色。
頭頂有黑褐色斑紋三條,,最前一條較細或不明顯,,橫過鼻間鱗經(jīng)頰鱗、眶前鱗達眼,;第二條弱寬,,橫越前額鱗斜向后經(jīng)眶前鱗上角至眼與前一條相會合,眼為粗大黑紋斜達口角,;第三條最寬,,橫于額鱗分別沿左右眶上鱗、頂鱗外半后行至枕后,,呈“鐘形”兩側(cè)聯(lián)結(jié),,即成一特殊的枕紋。頭頂諸斑紋在幼蛇時尤為顯著,。
軀尾背面具三條淺色縱紋,;正背中一條窄而模糊,常被黑斑(寬約1-2枚鱗列)隔斷,,兩側(cè)的二條較寬,。腹鱗及尾下鱗兩外側(cè)斑點粗大,且斷續(xù)綴連如鏈,;有的個體腹兩側(cè)尚散有棕紅色小斑點,。
白條錦蛇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區(qū),、草原,,棲于田野、墳堆,、草坡,、林區(qū)、河邊及近旁,,也常見于菜園,、農(nóng)家的雞窩、畜圈附近,有時為捕食鼠類進入老土房,。晴天白天和傍晚都出來活動,。中國北方地區(qū)十月開始入蟄,冬眠溫度約8-15攝氏度,次年四月下旬出蜇,。主要捕食蜥蜴,、鼠類、小鳥和鳥卵,,也有捕食蛙類,、昆蟲記錄。
繁殖方式:卵生,,于7月至8月間產(chǎn)卵于深穴或石縫內(nèi),,每次產(chǎn)卵10(6-15)個左右,卵殼柔韌,,乳白色,,卵每枚約28-45*15-25毫米。依據(jù)不同產(chǎn)地,,孵化天數(shù)在20-35日,,極端記錄是13日孵化出殼。
中國: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上海,、河南,、湖北、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新疆。
國外:朝鮮,;韓國,;阿富汗,;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聯(lián)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