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青蛇(學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蝰科竹葉青蛇屬的管牙類毒蛇,。雄性最大全長77厘米,,雌性98.1厘米。頭較大,、三角形,,頸細,頭頸區(qū)分明顯,。頭頂具細鱗,;左右鼻間鱗不相切,由細鱗分開,;背鱗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鱗,。雄蛇體側有一紅白相間的縱線紋路,雌性體側縱線紋路為白色或淡黃色,。有2亞種,。多于陰雨天活動,晴天的傍晚亦可見到,,常吊掛或纏在樹枝上,,以蛙、蜥蜴,、鳥和小哺乳類等動物為食,,具攻擊性,有毒。繁殖為卵胎生,,秋季發(fā)情交配,。分布于中國、越南,、緬甸,、印度、泰國等國家,。
毒性介紹
竹葉青咬人時的排毒量小,,平均每次排出毒液量約30毫克。其毒性以出血性改變?yōu)橹?,中毒者很少死亡,。傷口牙?個(偶爾可能只有一個),間距0.3-0.8厘米,。傷口有少量滲血,,疼痛劇烈,呈燒灼樣,,局部紅腫,,可潰破,發(fā)展迅速,。其典型特征為血性水泡較多見,,且出現(xiàn)較早;一般較少出現(xiàn)全身癥狀,。全身癥狀有惡心,、頭昏、腹脹痛,。部分患者吐血,、便血,嚴重的有中毒性休克,。
白唇竹葉青(學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頭部呈三角形,,頸細,形似烙鐵,。頭頂具細鱗,,吻側有頰窩。上頜僅具白唇竹葉青管牙,,有劇毒,。體背鮮綠色,有不明顯的黑橫帶,;腹部黃白色,。體最外側自頸達尾部有一條白紋,;上唇黃白色。鼻間鱗大,;鼻鱗與頰窩間一般無鱗片,。
西藏竹葉青,全長600mm左右,,是具管牙的毒蛇,。其通身綠色,體側無紅白色縱紋,,體背有不規(guī)則的銹紅色斑塊,,腹面淡綠,尾尖純綠,。頭大,,三角形,與頸區(qū)分明顯,。頭背都是小鱗片,,左右鼻間鱗相隔1枚小鱗,。有頰窩,,第一枚上唇鱗與鼻鱗完全分開。中段背鱗21行,。中央15~17行微弱起棱,;腹鱗155~161;肛鱗完整;尾下鱗44對,。
云南竹葉青蛇(學名:Trimeresurus yunnanensis)為蝰科竹葉青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綠牙蛇、青竹標,、竹葉青蛇云南亞種,。分布于緬甸、印度,、尼泊爾,、錫金以及中國大陸的云南、四川等地,,常生活于棲山區(qū)樹上和灌叢雜草間,。其生存的海拔范圍為1400至26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云南騰沖,。
臺灣竹葉青蛇(學名:Trimeresurus gracilis)為蝰科竹葉青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臺灣烙鐵頭、菊池氏龜殼花,,是臺灣的特有物種,。分布于臺灣本島,,主要棲息于高海拔山區(qū)的森林底層、箭竹平原,、流溪和山徑附近石堆中,。其生存的海拔下限為20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臺灣南投,。
盈江竹葉青蛇(拉丁學名:Trimeresurus yingjiangensis),,為2019年確定命名的蝰科竹葉青屬一新種,發(fā)現(xiàn)地位于云南省盈江縣境內,。其背部呈橄欖綠色鱗片具淡藍色邊緣,,有明顯的雙色腹外側條紋,后上部有一個白色橢圓點;腹面為黃綠色,,腹側從第101位開始到肛門刻度,,兩邊都是磚紅色。背尾斑駁有著深紅色斑點,,尾巴上部深紅色斑點后面連續(xù),。頭部三角形橄欖色,沒有眼尾;眼睛虹膜紅棕色,,瞳孔周圍有一條狹窄的金色邊緣;上唇綠黃色,,上顎下和下面的黃綠色邊緣與白色和蛻變與淺青色。
竹葉青蛇生活于山區(qū)樹林中或陰濕的山溪旁雜草叢,、竹林中,,常棲息于溪澗邊灌木雜草、巖石上或山區(qū)稻田田埂雜草,,或宅旁柴堆,、瓜棚。垂直分布海拔為0-2000米,。
竹葉青蛇分布于柬埔寨,,中國(安徽、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江蘇,、江西、四川,、云南,、浙江,、湖南湘西、臺灣),,印度(阿薩姆邦,、大吉嶺、錫金),,老撾,,緬甸,越南,。
竹葉青蛇頭大,,三角形;頸細,;尾較短,,有纏繞性;上頜骨具中空管牙,,有頰窩,,帶有毒腺。雄性最大全長77厘米,,平均全長為尾長的5.1倍,,雌性最大全長98.1厘米,平均全長為尾長的5.5倍,。
生活時,,背面通身綠色,,上唇色稍淺,,尾背及尾尖焦紅色;頭及軀尾腹面黃白色,。眼橘紅色,,體側有一條白色、淡黃色或紅白各半的縱線紋,。雄蛇體側縱線紋路紅白各半,,前達口角或眼后下角,后達尾中段或基部,;雌性體側縱線紋路白色或淡黃色,,僅占最外行背鱗的中央,故較細,,前端多不達頸部,,絕不達眼后下角,后端達尾基部或前端,。幼蛇色斑與成體基本相似,,但體背多有兩行白色細點,。
該種樹棲性很強,常吊掛或纏在樹枝上,,尤其喜棲于山洞旁樹叢中,,多于陰雨天活動,晴天的傍晚亦可見到,,以傍晚及夜間最為活躍,。在夜間有撲火的習性,但是對電光則不表示反應,。
活動適合溫度在22-32℃之間,,其性格為神經(jīng)質,具攻擊性,,有毒,。常于夜晚在溝邊攝食,食包括蛙,、蝌蚪,、蜥蜴、鳥及小型獸類,。一般除1-2月冬眠外,,全年均可進食,耐饑餓能力較強,,可超過5個月不攝入任何食物仍保持健康,。
該種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卵胎生,,其卵在雌蛇體內輸卵管中發(fā)育。繁殖期為每年的7-8月,,產(chǎn)幼蛇3-15條,,產(chǎn)完即離開產(chǎn)處。6月時,,雌蛇體內的卵有綠豆大?。?月時,,雌蛇體內會具有已經(jīng)形成鱗片和少量色素的胚胎,。竹葉青蛇自孵化生出后2-3年性器官成熟,雌蛇尾基部的一種腺體能散發(fā)出特殊的氣味,,雄蛇憑借這種氣味追蹤雌蛇,。一條雄蛇可與多條雌蛇交配。
竹葉青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在其官網(wǎng)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范圍的通知》,,對于竹葉青蛇等19種野生動物,《通知》規(guī)定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yǎng)殖活動,,但允許用于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yǎng)殖,。另外,,《通知》還要求對于這19種野生動物林草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分類制定管理措施和養(yǎng)殖技術規(guī)范,加強政策指導和服務,,強化日常監(jiān)督管理,,嚴格落實防疫檢疫相關要求。由于該種分布廣泛,,其現(xiàn)有數(shù)量龐大,,且數(shù)量不太可能過快的下降,不能被算作受到威脅,,因此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列為“無?!保↙C)。
竹葉青蛇因其體色翠綠,,又喜棲息于植物上,,而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人經(jīng)過其棲息地,,誤觸或逼近蛇體,,往往會被咬傷,由于該種經(jīng)常纏繞于樹上,,咬傷人頭及頸部的事件時常發(fā)生,,是福建、臺灣及廣東等地區(qū)的主要致傷蛇種之一,。被該種咬傷后危及生命的病例雖極罕見,,但因其分布廣泛,,造成的病例多,,對人危害甚大,加以此蛇主食蛙類及蜥蜴,,亦不利于農(nóng)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