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第一大河,,縱貫緬甸中部,,全部在緬甸境內(nèi),全長約2,170公里(1,350哩),。從江源至眾多的江口,,江水完全在緬甸境內(nèi)奔流。流域總面積約411,000平方公里(158,700平方哩),。伊洛瓦底江年均徑流量約4860億立方米,。河谷成為緬甸歷史、文化與經(jīng)濟(jì)的中心地帶,。伊洛瓦底江是緬甸內(nèi)河運輸?shù)拇髣用},,自密支那以下1,730公里間皆可通航,。河谷平原為緬甸最重要的農(nóng)業(yè)區(qū),,中游地區(qū)有油田,下游三角洲中盛產(chǎn)稻谷,。干流沿岸主要城市密集,。
作為亞洲中南半島大河之一,河流全長2714公里,,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整個流域受西部山地和撣邦高原的夾束,呈南北長條狀,,河口段為扇形三角洲(3萬平方公里),。流域地理位置為北緯15。30'~28,。50',,東經(jīng)93。16'-98,。42',。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河流,,其河源有東西兩支,東源叫恩梅開(Nmai Hka)江,,發(fā)源于中國境內(nèi)察隅附近,,西源邁立開(MaliHka)江發(fā)源于緬甸北部山區(qū),兩江在密支那城以北約50km處的圭道匯合后始稱伊洛瓦底江,。河流全長2714km,,流域面積41萬平方公里,約占緬甸全國面積的60%,,在伊洛瓦底江沿岸,,形成一條中央縱谷,谷地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3,。伊洛瓦底江從德耶謬以下是下游河段,。
恩梅開江(吉太曲),印度洋水系河流,,伊洛瓦底江上源。位于察隅縣,。發(fā)源于察隅縣東北20千米處,,向東南流,,在德步里西北約6千米處流入云南省,,名獨龍江,折向西流入緬甸,,名恩梅開江,,折向南流入邁立開江匯合后始名伊洛瓦底江,最后注入印度洋,。西藏境內(nèi)長77千米,,平均寬度30千米,流域呈矩形,,流域面積2150平方千米,。吉太曲流經(jīng)高山峽谷,,水流湍急,,年均流量52.8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16.7億立方米,。支流短小,主要支流目東曲長64千米,。
伊洛瓦底江流域分屬亞熱帶和熱帶雨林氣候帶,,全年分為3季:3-5月為暑季,、6-10月為雨季,、11-12月為涼季,。1月份氣候最低,平均20-25℃,;4月份最熱,平均25-30℃,。流域內(nèi)降雨量豐富,,三角洲和北部降雨量2000-3000mm;中游平原雨量少,,為500-1000mm,。7月份降雨最多,,12-3月為旱季,。
伊洛瓦底江由恩梅開江與邁立開江匯流形成。兩條支流均發(fā)源于緬甸北部北緯28°附近僻遠(yuǎn)的高山冰川,。東面支流恩梅開江發(fā)源于朗格拉(Languela)冰川,,水量較大,但由于水流湍急而實際不可通航,。西面支流邁立開江坡度較緩,,有些河段可以通航,不過時為激流險灘所中斷,。匯流處以南約48公里(30哩)為密支那(Myitkyina),。流域地勢呈北高南底,地貌特征為北部高山峽谷,,西部崇山峻嶺,,東部高原,南部低洼平原,。伊洛瓦底江谷地介于西部山地和撣邦高原之間,。谷地中有火山熔巖地形殘跡,部分地區(qū)為伊洛瓦底江,、欽敦江,、錫唐河的沖積平原,可分為上游谷地,、中游谷地,、下游谷地和三角洲,、勃固山地、錫唐河谷等五個小區(qū),。上游谷地多山地,,中游谷地平原上有突出的小山丘,下游谷地平原較窄,,到三角洲附近漸寬,。
兩側(cè)為61~91公尺(200~300尺)高的峭壁。江水在曼德勒以北約97公里(60哩)的抹谷(Mogok)流入第三條峽谷,。在杰沙(Katha)與曼德勒之間,,河道奇直,幾乎流向正南,,只是在卡布韋特(Kabwet)附近,,一片火山巖造成江流猝然西折。在皎苗(Kyaukmyaung)流出第三道峽谷后,,江水沿寬廣,、開闊的河道流經(jīng)中央干旱帶--古代文化中心地帶--這里大片地區(qū)由沖積平原組成。江水從曼德勒(前緬甸王國的首都)猛然西折,,然后彎向西南,,與親敦(Chindwin)江合流,此后繼續(xù)朝西南方向奔流,。伊洛瓦底江在與親敦江合流后繼續(xù)蜿蜒奔流,,穿越人口稠密的干旱帶,到達(dá)仁安羌(Yenangyaung),,此后大多南流,。其在下游敏巫(Minbu)與卑謬(Prome)之間流經(jīng)一段狹窄的河谷,,兩岸為森林覆蓋的山嶺--西為阿拉干山脈的峰嶺,,東為勃固(Pegu)山脈的峰嶺。
在密支那與曼德勒(Mandalay)之間,,伊洛瓦底江流經(jīng)3條明顯的峽谷,。密支那下游約65公里(40哩)為第一條峽谷。江水在八莫以下驟然西折,,撇下八莫沖積盆地,,切割石灰?guī)r形成第二條峽谷。第二條峽谷最窄處約91公尺(300尺)寬,,兩側(cè)為61~91公尺(200~300尺)高的峭壁,。江水在曼德勒以北約97公里(60哩)的抹谷(Mogok)流入第三條峽谷。在杰沙(Katha)與曼德勒之間,。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可以說始于興實達(dá)(Henzada)以上93公里(58哩)處,。三角洲的頂點,,距呈曲線的、面對安達(dá)曼海(Andaman)的底邊約290公里(180哩),。三角洲的兩邊由東面的勃固山脈與西面的阿拉干山脈的南部末梢組成,。三角洲最西面的分流為勃生(Bassein)河,最東面的河流為仰光河,,緬甸都城仰光就建在其左岸,。
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的流量在1年中起伏很大,這主要是由于6~9月間的季風(fēng)雨影響,,同時也因夏季冰川急遽融化,,進(jìn)一步增加了流量。三角洲頂端平均流量在2,300~32,600立方米/秒(82,000~1,152,000立方尺/秒)之間,;年平均流量為13,000立方米/秒(460,000立方尺/秒),。最低水位出現(xiàn)在2月份,最高水位出現(xiàn)在8月份,。伊洛瓦底江實測最大流量為640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306立方米/秒;各控制站實測的平均含沙量0.62ks/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3.0億t,。伊洛瓦底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860億立方米,其中緬甸境內(nèi)4550億立方米,,約占緬甸全國河川徑流量的40%,。伊洛瓦底江水能資源也十分豐富,尤其是北部高山峽谷,,水位落差大,;其主要支流欽敦江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圭道至曼德勃是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河段,,先后穿過60km長的第一峽谷,、23km長的第二峽谷和27km長的第三峽谷;從曼德勒至德耶謬是中游河段,,這里是緬甸降水最少的地區(qū),,年降雨量在500--1000mm,是全國著名的干燥地帶,。早在1000年前緬甸的中古時期,,人們就在這里筑堤壩修渠道,引水灌溉,,種植水稻,,中游平原依然產(chǎn)芝麻、花生,、棉花和煙草,,這里也是緬甸重要的養(yǎng)牛區(qū),;從德耶謬至人海口是下游河段,。德耶謬至緬昂是下游谷地,,緬昂以南,伊江呈傘形分成多支汊河流入安達(dá)曼海,,形成著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伊洛瓦底江主要支流有大盈江、瑞麗(Shweli)江,、欽敦(Chindwin)江,、米坦格(Myitnge)江、穆(Mu)河,、堯(Yaw)河以及蒙(Mon)河等,。其中欽敦江是伊洛瓦底江最大的支流,發(fā)源于緬甸克欽邦拉瓦附近,,源頭叫塔奈(Tanai)河,,先由南向北流,繼而轉(zhuǎn)向西南,,先后接納烏尤(Uyu)河,、曼尼普爾(Manipur)河等支流后,在帕科庫附近注入伊洛瓦底江,。全長840km,,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該河水流湍急,,多瀑布,,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
右岸主要支流有親敦江,、穆(Mu)河和蒙河,,左有大盈江、瑞麗江,、南渡河(米坦格河),、榮河等,。
其它支流有薩蒙河,、穆河、蒙河,、馬達(dá)雅河,、班朗河、昌馬基河,、伊辛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