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nèi),,地理位置在北緯33o06′—33o40′,,東經(jīng)118o10′—118o52′之間,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后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后,,黃河南徙經(jīng)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潴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
洪澤湖湖面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yè),、特產(chǎn)品,、禽畜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譽,。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淮河中游、江蘇省洪澤區(qū)西部,,是“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部分的過水通道,。在正常水位12.5米時,水面面積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積30.4億立方米,。湖泊長度65公里,,平均寬度24.4公里,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全湖水域由成子湖灣,、溧河湖灣,、淮河湖灣三大湖灣組成。
洪澤湖大堤古稱高家堰,,亦稱捍淮堰,,始建于東漢建安五年(200),史稱漢堰,。唐大歷三年(768)又筑唐堰蓄水,與漢堰相接,。漢,、唐二堰為洪澤湖大堤雛形。明,、清屢次加筑大堤,。從明萬歷八年(1580)起,先在北段改建石砌,,逐步向南砌筑,,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全線石工基本完成,形成了“堤堰有建瓴之勢,,城郡有釜底之形”的局面?,F(xiàn)洪澤湖大堤西起盱眙縣張大莊,東止淮陰縣碼頭鎮(zhèn),,長67.25公里,。清咸豐元年(1851),,三河口的禮河壩被洪水沖壞,壩下沖跌深潭,,此后淮河洪水從決口下三河,,穿高、寶湖,,南入長江,。大水年份,高,、寶湖不能容納,,尚須開放運堤歸海五壩,泛濫于里下河地區(qū),。民國10年(1921)及20年大水,,高、寶湖地區(qū)受淹,,里下河地區(qū)淪為澤國,,人民生命財產(chǎn)損失慘重。
洪澤湖大堤是淮河下游重要流域性防洪工程,,位于洪澤湖東岸,,北起淮陰縣碼頭鎮(zhèn),南至盱眙縣張大莊,,全長67.25km,。洪澤湖大堤始建于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后來歷代修建,,特別是明清兩代,,逐步將土堤加做石工墻。從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到清乾隆47年(1782年),,經(jīng)過202年才基本完成,。歷代都有修繕。
三河閘位于江蘇省洪澤區(qū)境內(nèi),,洪澤湖的東南角,,是淮河下游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門,是淮河流域性骨干工程,。它是建國初期中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閘,。
三河閘工程于1952年10月動工興建,1953年7月建成放水,。閘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共63孔,每孔凈寬10m,,總寬697.75m,,底板高程7.5m,,寬18m,共21塊底板,,閘孔凈高6.2m,。閘門為鋼結構弧形門,每孔均設有2×10t卷揚啟閉機一臺,。左右岸空箱內(nèi)分別設有水電站一座,,裝機容量分別為200KW、125KW,。門墩架設公路橋,,按汽-10級標準,采用雙車道,,凈寬7m,。三河閘按洪澤湖水位16m設計、17m校核,,原設計流量為8000m/s,,加固后的三河閘設計行洪能力提高到12000m/s。設計抗震烈度7度,,屬大Ⅰ型水閘,。
三河閘工程的建成,極大地減輕了淮河下游的防洪壓力,,保證蘇北里下河地區(qū)不再受到淮河洪水災害之苦,。建成以來,抗御了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等大洪水,,充分發(fā)揮了骨干水利工程效益,。年均泄洪近200億m,為保證里下河地區(qū)3000萬畝農(nóng)田和20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三河閘工程攔蓄淮河上、中游來水,,使洪澤湖成為一個巨型平原水庫,,為蘇北地區(qū)的工農(nóng)業(yè)、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三河船閘位于江蘇省洪澤區(qū)蔣壩鎮(zhèn)南端,,是洪澤湖大堤的穿堤建筑物,是三河閘水利樞紐的組成部分,。上閘首切洪澤湖大堤入洪澤湖,,下游經(jīng)入江水道三河段,、石港船閘、金寶航道和南運西船閘連通大運河,。其主要功能是通航,,兼顧防洪和抗旱輸水。
三河船閘1969年開工建設,,建成于1970年3月,,2001年,經(jīng)安全鑒定為三類閘,。2006年12月~2007年7月進行除險加固,。加固后的船閘口門凈寬10米。閘室為擴散結構,,有效長度100米,,最大凈寬16米。上閘首工作門底檻高程9.0米,,閘室底板和下游工作門底檻高程4.8米,。上閘首頂高程17.5米,閘室墻頂高程16.5米(含1米高防浪板),,下閘首頂高16.5米,,船閘最大水級差8米,閘室內(nèi)最小坎上水深2.5米,。
三河船閘工程建成后分別于1973年,、1995年、2007年進行了三次加固,,1984年和1990年進行了兩次大修,。
洪澤湖形成之前,淮河右岸分布著破釜,、白水,、泥墩、富陵諸湖塘,。漢建安初(196~200年),,廣陵太守陳登在破釜塘東筑高家堰,“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開始引湖水灌溉農(nóng)田。三國魏明帝時(227~238年),,鄧艾修白水塘,,“立三埝,開八水門,,置屯四十九所,,溉田萬二千頃”,。南北朝北齊乾明元年(560年),復修百鱉屯,。隋大業(yè)十二年(616年),,破釜塘潰、白水塘亦壞,。唐證圣時(695年),,重置白水塘、羨塘屯田,。長慶三年(823年),,調揚州、青州,、徐州民力開徐州涇,、青州涇、大府涇,、竹子涇,、棠犁涇,灌溉范圍擴大到東部沿湖地區(qū),。南宋時各塘淤廢,,元代又在湖區(qū)立洪澤屯田。明初,,黃河南泛日劇,,大筑高堰,蓄清刷黃,,逐步形成洪澤湖,,原有灌溉設施全部破壞。延至清末,,疲于應付防洪工程,,無力修建灌溉設施,只有部分淮水出清口循里運河供沿線灌溉,。民國時期提出導淮工程計劃,,考慮到用洪澤湖蓄水發(fā)展里運河、廢黃河,、鹽河地區(qū)灌溉,,只興建少數(shù)工程。
建國后,,對洪澤湖蓄水灌溉進行了全面規(guī)劃,。1951年4月,,治淮委員會提出《關于治淮方略的初步報告》,,計劃興建洪澤湖水庫,,備蘇北農(nóng)田灌溉之用。蘇北治淮總指揮部在《蘇北灌溉總渠工程規(guī)劃概要》中提出淮河下游開辟四大干渠,,引洪澤湖水,,灌溉廢黃河以南2580萬畝農(nóng)田。1953年三河閘竣工,,洪澤湖具備了蓄水條件,。1954年1月,治淮委員會召集蘇,、皖兩省協(xié)商,,形成“洪澤湖蓄水位問題研究會議紀要”,經(jīng)華東局,、水利部轉報政務院,,暫定蓄水位12.5米。為便于治理和管理,,同年12月,,省政府報請政務院批準,將安徽省的泗洪,、盱眙兩縣劃給江蘇,,江蘇的蕭縣、碭山劃給安徽,。開始進行蓄水墾殖移民工程,,洪澤湖正式蓄水。沿總渠,、里運河陸續(xù)發(fā)展自流灌溉,。
1957年冬,淮沭新河進水口二河閘,、鹽河朱碼節(jié)制閘,、鹽河漣東灌區(qū)、中運河竹絡壩灌區(qū)等工程相繼開工,。1958年,,二河、淮沭河,、淮陰閘,、沭陽閘、鹽河閘,、淮漣閘,、薔北地涵、濱海閘等輸水控制工程開工。鹽河漣中,、漣西灌區(qū),,淮沭河淮漣、柴塘,、柴沂灌區(qū),、新北灌區(qū)、沙河灌區(qū),,洪澤湖蔣壩灌區(qū),,廢黃河張弓、南干灌區(qū)也陸續(xù)開始興建,。1967年,,在洪澤湖大堤上建周橋洞,將原硯臺,、高澗灌區(qū)合并為周橋灌區(qū),。到60年代末,洪澤湖自流灌區(qū)面積擴大到400萬畝,。1970年又在洪澤湖大堤上建洪金洞,,將原蔣壩灌區(qū)擴大為洪金灌區(qū)。
到1987年,,洪澤湖灌區(qū)范圍內(nèi)有5萬畝以上大中型灌區(qū)19處,,控制土地面積6939.3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579.3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42.31萬畝,。其中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qū)10處、10~30萬畝中型灌區(qū)7處,。由于水情變化,,有7個中型灌區(qū)改為提水灌區(qū),其設計灌溉面積120.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7.2萬畝,。
列車:鐵路新長鐵路(新沂——長興)經(jīng)過淮陰、楚州兩區(qū),。目前,,淮安有到南通、南京,、連云港的列車,。
市內(nèi)交通:公交車淮安公交1-40路為市區(qū)線路,61-68路為楚州區(qū)線路,。公交8路連接市區(qū)和楚州區(qū),。 重要線路:8路:淮安車站--周恩來紀念館--楚州車站,;
洪澤湖風景區(qū)遠在200萬年以前,洪澤湖是黃海海灣的一部分,。洪澤湖是我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它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天鵝,凝視著萬里長空,。洪澤湖,地處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納淮河巨浪,東泄長江,、黃海,。水位在12.5米時,湖水面積約300萬畝,,是江蘇省第二大淡水湖,。湖岸線彎彎曲曲,全長約365公里,。周圍是江蘇省的淮陰,、清浦、洪澤,、盱眙,、泗陽、泗洪等縣區(qū),,屬淮安和宿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