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洋行位于道里區(qū)中央大街120號,。1906年興建,1909年落成,。原為商人水上俊比左開辦的松浦洋行,,解放后為外文書店,現(xiàn)為中央大街游客服務中心,。磚混結構,,地上五層。轉角處為主入口,,二層上方立一男一女大理石人像柱,;三、四層貫通科林斯壁柱,,窗上飾以精美的浮雕,,壁柱上裝點自由螺旋曲線,窗下出挑圓弧形花萼狀陽臺,;頂層為半截閣樓層,,孟莎式屋頂開老虎窗,半球型“洋蔥頭”頂端組成復合式穹頂,。屬于仿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它位于哈爾濱中央大街中段。
建筑西側,、北側建筑邊緣延長線以內(nèi)為重點保護區(qū),;臨街人行道為一般保護區(qū);重點保護區(qū)和一般保護區(qū)周圍30米以內(nèi)為建設控制地帶,。
中央大街商賈云集,,寸土寸金,因而建筑不可能如南崗秋林公司那樣的舒展,,代之以比較緊湊的布局,,教育書店也是這樣。建筑二面臨街,,立面均做重點處理,,轉角處加以強調(diào),頂部冠以文藝復興式穹頂,如此處理很好地烘托了街道景觀,。建筑主入口選在轉角處,,便于人流的集散,由于建筑兩翼面寬并不大,,因而建筑沿街部分沒有次入口,,而建筑向內(nèi)院開門便于工作人員的出入,將不同人流分散處理,,彼此互不干擾,,這樣的布局還是比較合理的。
從主入口進入建筑,,迎面是一小巧的雙層木質(zhì)門廊,,走上幾步臺階便進入建筑內(nèi)部。這種將踏步從室外移至室內(nèi)的作法,,是適應中央大街上小尺度環(huán)境的需要——如果踏步在室外,,則要占據(jù)一定的進深,而建筑必然要后退,;建筑若不后退,,則要占用街道空間,因而將踏步從室外移至室內(nèi)是兩全其美的做法,。正對著主入口的是通往二層空間的主樓梯,,樓梯為三跑折線型,鑄鐵的曲線欄桿如生長中的植物一般絲絲纏繞,,水磨石臺階上鑲嵌著深色的三葉草花紋,,顯得古樸而典雅,再配上深栗色木制墻裙,、精致的石膏浮雕燈圈及優(yōu)雅的燈飾,,建筑的深沉氣質(zhì)油然而生。與有些商業(yè)建筑以華麗的色彩,、夸張的造型取勝不同,,教育書店以其沉靜的色調(diào)、樸素的修飾創(chuàng)造出高雅的氛圍,。
建筑平面另一有趣之處在于,,循著與主入口相對的主樓梯只能到達建筑的二層,而若想到達建筑的3~5層,,則需從側樓梯進入。教育書店今天的布局是1~2層對讀者開放,,3~5層則屬于其它辦公用房,。因此人們或許會感到奇怪:“建筑看起來明明有五層,為何一進來卻只有二層呢?”了解了其平面布局,,便不會詫異了,。
松浦洋行于1909年開業(yè)。因而無論是從建筑修建的年代,,還是建筑本身的藝術風格來看,,教育書店都堪稱中央大街的標志性建筑。它與馬迭爾賓館,,道里秋林,、婦兒商店等其它建筑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并影響著中央大街及至整個城市的風貌。教育書店最初為日本的松浦洋行,,俄國僑民會也曾占用此建筑,,解放以后,這里曾作為外文書店,,如今這里是新華書店所屬的教育書店,。建筑的歷史已很久遠了,其使用功能也發(fā)生了變化,,然而不變的是建筑散發(fā)出來的無法比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