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占地面積1、62畝,,兩進,,二十一間房,磚木結構,,青瓦腳,,土磚墻,木格窗,,木框大門,,杉木前廊檐柱(左邊一根用楠竹代替)。1908年11月19日,,許光達誕生于進門廳屋前房,,并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學生時代。200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考察長沙縣時提出修復許光達故居為革命紀念地,。遵照指示,長沙市把其故居的原有14間民居土房按原樣修復,。
故居大廳內掛了9幅許光達的生活照片,,兩間臥室存有床、衣柜等實物,,一間廚房擺放了傳統(tǒng)的蝴蝶灶,,另一間擺放農(nóng)具的房間有紡車、蓑衣和拌桶等,。許光達是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軍事家,,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許光達在1955年得知將被授予大將軍銜時,,主動寫信給毛澤東主席要求降銜,,因此十名大將中只有他是五級。
為紀念許光達戎馬一生的豐功偉績,,弘揚其謙虛寬厚的革命情懷,,除恢復了故居原有建筑物、整治周邊環(huán)境及新建有許光達事跡陳列館外,在故居前還新增添一處“讓銜碑”,,碑高2.5米,,寬約5米,重30噸,,為一面旗幟外形的花崗巖麻石材質,,碑上方嵌有許光達大將的石雕像,內嵌許光達上書毛澤東主席主動要求降銜的書信。碑文由著名書法家李鐸將軍篆寫,。許光達故居及旁邊的陳列室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許光達 (1908.11.19~1969.6.3) 原名許德華,,湖南省長沙縣東山市蘿卜沖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將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 許光達1925年5月在長沙師范學校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同年 9月,,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第5期學習,后來編入炮兵科(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7年5月編入中央獨立師,,參加了武漢衛(wèi)戍司令葉挺將軍領導的反擊軍閥夏斗寅叛軍的作戰(zhàn)。7月,,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炮兵營任見習排長,。8月,在江西寧都加入南昌起義部隊,。曾任11軍25師75團排長,、代理連長,參加了會昌和三河壩等戰(zhàn)斗,。后在國民黨軍中做兵運工作,。1928年6月20日與鄒靖華結婚。1929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革命根據(jù)地,,1930年2月,參與組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6軍,,先后任軍參謀長,,第17師政治委員和師長等職。參與開辟了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蘇區(qū),,多次率部參加反“圍剿”作戰(zhàn),。1932年春身負重傷,后赴蘇聯(lián)治療。在蘇聯(lián)期間,,曾入國際列寧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chǎn)主義大學學習,。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回國,歷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從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培養(yǎng)抗日軍政干部,。1941年 1月,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部長,,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衛(wèi)戍司令,。后任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qū)第 2軍分區(qū)司令員,,在五寨、神池,、保德,、偏關一帶,領導軍民開展游擊戰(zhàn),,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jù)地,。 解放戰(zhàn)爭初期,任晉綏軍區(qū)第3縱隊司令員。1947年8月,,率3縱隊西渡黃河,,改屬西北野戰(zhàn)軍(后為第一野戰(zhàn)軍),參加了沙家店,、延(川)清(澗)、宜川等戰(zhàn)役,。1949年1月,,任軍長。7月任第2兵團司令員,,在圍殲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主力的扶眉戰(zhàn)役中,,率部迂回敵后,斷敵退路,為保證戰(zhàn)役全勝起了重要作用。繼而揮師西進,攻破蘭州南山敵軍主陣地,,搶占黃河大橋,與第19兵團全殲城中守敵,,解放蘭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受命組建裝甲兵,。1950年6月,任裝甲兵司令員,領導組建了裝甲兵的機關,、部隊,、院校、基地和科研機構,。在裝甲兵建設中,,強調“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部隊”,要求政治工作與軍事技術工作相結合,、軍事訓練與實戰(zhàn)需要相結合,,注意研究外國先進軍事科學技術,重視干部的培養(yǎng)和對知識分子的使用,。曾先后兼任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 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