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時代,,以殿試及第之首名稱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則為探花,。馮桂芬(公元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蘇州吳縣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庚子科一甲二名進士,,因而邑人習(xí)慣將馮在木瀆下塘的故宅稱為榜眼府第,。
2019年3月,馮桂芬故居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榜眼府第里有三件寶,,即磚雕石雕木雕,被稱為江南三雕,,除了上述的木雕花籃廳和磚雕門樓外,,第三件寶便是庭院東側(cè)廊內(nèi)的石刻盛世滋生圖原圖為清人徐揚所繪,寫實性地描繪了康乾盛世姑蘇的繁華景象,,圖中描繪的一村一鎮(zhèn)一城一街,,竟有一半在木瀆現(xiàn)圖為木瀆民間雕刻家所刻,由八塊長一點二米的靈巖山硯石組成,,采用陰刻手法,,畫面線條流暢,氣韻生動,,成功地表達了原作意境榜眼府里三件寶薈萃了吳地民間藝術(shù)的精華,,融書畫刻于一體,駐足其間,,就像徜徉于一道藝術(shù)和文化的河流之中,。
馮桂芬故居坐南朝北,門對胥江,。馮宅分前宅和后園兩部分,,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園林建筑風(fēng)格。前宅現(xiàn)存三進,,分為門廳,、大廳和樓廳,。出大廳西折有花籃廳和書樓?;▓@在原園址廢墟上重建,,以池為中心,廳,、軒,、廊、榭,、橋和黃石假山散落其間,,高低錯落,綠樹掩映,,充滿了詩情畫意,。整個園宅占地近十畝。
馮宅門廳過街沿河是一座寬敞的水碼頭,,穿過門廳,,大廳豁然入目,。大廳由軒廊,、抬頭軒、內(nèi)四界組成,,走出后軒廊,,可右折至花籃廳。出大廳,,一條長長的花崗石路直通樓廳,,東西兩側(cè)是兩條長廊,東側(cè)廊中陳列一幅長九點六米,,高零點七米的石刻《姑蘇繁華圖》,,此圖為木瀆民間雕刻家所刻,由八塊長一點二米的靈巖山硯石組成,,采用陰刻手法,,畫面線條流暢,氣韻生動,,成功地表達了原作意境,,實為宅中一寶。
花籃廳為馮宅木刻之精華所在,。其構(gòu)造與一般廳堂不同,,堂中步柱不落地,而是用短柱代替步柱,,短柱高高掛在草擱梁上,,短柱上都雕花籃美化,,所以稱為花籃廳。
榜眼府第是馮桂芬晚年歸隱木瀆后所筑,。穿過門廳,,大廳豁然入目,抬頭可見顯志堂匾,,白底黑字,,古樸凝重,為馮桂芬當年自題堂名屏門正中一幅元人盛懋的山水中堂秋舸清嘯圖,,有聯(lián)曰:澗流浚多生我禾稼,,澤皋之上來觀柘桑由馮桂芬自撰并書,詩畫反映了馮桂芬晚年愛戀家鄉(xiāng)和向往恬淡生活的思想情愫大廳為主人在家接待貴賓之處,,寬敞高爽,,氣宇軒昂,不難想見當年馮桂芬在家設(shè)修志局,,集九邑才俊,,商榷一堂的盛況出大廳右折為書房,馮桂芬晚年在此讀書著述,,校廬匾額之下,,清代詩人張船山的一副對聯(lián)道出了馮桂芬晚年的心跡,同時也對桂芬的坎坷一生作了歸納:官久方知書有味,,才明敢道事無難哲理背后透溢出一股辛酸和無奈書房建筑頗有特色,,其構(gòu)造與一般廳堂不同,兩根步柱并不落地,,而是用短柱代替,,短柱雕刻成花籃模樣,高高掛在草架梁上,,因而俗稱花籃廳這種廳堂的特點是空間大,,采光好,作為書房尤為適宜與書房相對的是書樓,,馮桂芬移居木瀆帶來的一萬多冊藏書便安放于此桂芬藏書頗富,,尤以三國志前后漢手稿為著,分別蓋有校廬獨善真善之齋的藏書朱鈐雖因戰(zhàn)亂幾經(jīng)轉(zhuǎn)輾,,藏書卻散佚不多,,亦算幸事與書樓相連的樓廳是馮家生活起居之所,樓廳前有一磚雕門樓,,所刻戲文圖案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中枋刻有四個大字通德高風(fēng),為桂芬座師潘世恩所書,,筆力遒勁,,寓意深遠,體現(xiàn)了主人崇高的人生境界宅第部分的廳堂均為清代中期建筑,,保存完好,,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無不蘊含著一種歷史文化的凝重出芙蓉樓步入后花園,亭軒廊榭等少量建筑漫不經(jīng)心地點綴在偌大的園子里,,顯得清新而不空寂,,疏朗而不呆滯。
馮宅在十年浩劫中遭到嚴重破壞,,1998年,,政府斥資開始修復(fù),除了對建筑按原貌進行整修外,,還設(shè)法豐富和充實建筑的文化內(nèi)涵,,遴選了大量唐宋詩詞和古代格言警句,在室內(nèi)所有長窗,、短窗,、隔扇的堂板和上、中,、下夾堂板上,,刻以詩文圖畫,使每扇窗頁均向游人展示一個歷史性的詩化了的藝術(shù)畫面,,一個獨特的主題構(gòu)思,,形成“詩,、書,、畫、刻”四絕的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景線,,成為馮宅古建筑特有的一大藝術(shù)特色,。
馮桂芬公元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蘇州府吳縣人,,晚年歸隱木瀆馮桂芬自幼聰明穎異,二十歲時補縣學(xué)生員,,后為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識拔,,招入撫署學(xué)習(xí),賞識有加,,稱馮為國士一時無兩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馮桂芬中庚子科一甲二名進士,,從此進身仕途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任詹事府右春坊中允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辭官回鄉(xiāng)咸豐末年公元1861年,馮桂芬任李鴻章幕僚,,期間,,他完成了政論代表作校廬抗議四十篇,主張采西學(xué)制洋器,,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shù),努力尋求救國良策,,成為洋務(wù)思想的先導(d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