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文峰公園是南通市境內(nèi)的公園,,位于南通市崇川區(qū)城山路5號,,占地面積是9.4公頃,,于1986年3月開工建設,1989年建成的文峰公園,初定名為長春園,1990年2月18日正式更名。
南通市文峰公園,,三面環(huán)水,,北有文峰塔,,東毗紡織博物館,,以綠蔭為主,,造景與借景結(jié)合,是以田園神韻取勝的公園,。與渭河形成“水包園,,園包水”的格局。園中有湖,,湖畔有“長春樓”,,供游人小憩品茗。
在南通市文峰路,。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建,,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修。文峰塔高39米,,磚木結(jié)構(gòu),,平面六角形,5層,,仿樓閣式。塔身磚壁,,外木檐平座欄桿,。每層塔門四隱四現(xiàn),上下交錯,。六角攢尖頂,,塔剎細長,覆缽亦不大,,上有相輪七重,。腰檐伸出較長,,檐角向上反翹,,古樸優(yōu)美。該塔解放后經(jīng)過重修又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
位于濠河風景區(qū),,該園占地9.4公頃,1898年建成,原名長春園,。三面環(huán)水,,北有文峰塔,,東毗紡織博物館,,以綠蔭為主,,造景與借景結(jié)合,是以田園神韻取勝的公園,。與渭河形成“水包園,,園包水”的格局。園中有湖,湖畔有“長春樓”,,供游人小憩品茗。
文峰公園,,這座始建于1986年3月,,并于1989年完工的公園,最初被命名為長春園,。直到1990年2月18日,,它才正式更名為文峰公園。公園占地約11公頃,,位于文峰塔下,,三面環(huán)水,,與紡織博物館和個簃藝術館相鄰,是濠河東南部的一顆璀璨明珠,。
文峰公園的設計借鑒了傳統(tǒng)的造園手法,,以植物造景為主。園內(nèi)有許多值得一看的景點,,如長春樓,、契城閣和塑石假山等。公園的綠化提升工程保留了原有的骨架喬木,,強化了楓香和櫻花的特色,,并增加了色葉和開花植物。同時,,中下層的郁閉綠地空間得到了梳理,,增加了杜鵑、繡球,、石蒜和二月蘭等下層灌木和地被植物,。
文峰公園不僅是南通的自然瑰寶,也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無論是漫步在園內(nèi)的小徑上,,還是坐在長春樓的茶室里,都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文峰公園的北門,,與文峰塔隔濠河相望。橫跨于濠河上的“塔影橋”,,迎面可看塑石假山,。整座假山東高而西低,通體自然渾圓,,峻峭處則顯得崢嶸,。山洞隱現(xiàn)流泉,奔涌而下,,山下成一碧潭,。
由石洞入園后,一幅高4米,、寬8米的石崖浮雕呈現(xiàn)眼前。亦名“青春浮雕”,,由“原始漁獵圖”,、“老少練功圖”、“少女練功圖”三部分組成,。欣賞畢入口處的石崖浮雕,,轉(zhuǎn)身入園,,但見芳草如茵。
向前走去,,在河邊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是文峰公園中的主體建筑長春樓(又名茗憩樓)。整座樓中有亭,、院,、廊,保留了中國園林傳統(tǒng)的特色,。樓東有“圣萱亭”,,系海外華僑所捐建,園內(nèi)有日本捐建的“契城閣”和“雙吉亭”,。
園內(nèi)遍值花木,,有牡丹園、杜鵑園,、櫻花園,、桂花園、梅園,、月季園等,,四季有花。牡丹園,、梅園頗具典型,,常有新郎新娘特來此佳境攝影留念。
在東南南角有一座掩映于一片竹叢之中的"映竹精舍",,內(nèi)設有棋室及藍印花布藝術展覽館,。同時,在文峰公園內(nèi)還設有南通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動物園,,華南虎,、非洲獅、金錢豹,、孔雀,、棕熊等30余種珍奇禽獸。
在文峰園的西邊另有一門,,亦瀕濠河,,有精美的石拱橋架于河上,與外面的公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