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馀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后來《夢見家和母親》流傳到日本后,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diào)(可能作過略微的改動),,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發(fā)表后,,在日本被廣泛流傳,。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故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yōu)美旋律所打動,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靈感,,回國后,,“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yè)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于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shù)代人所傳唱。
在歌曲上,,《送別》用的是安東尼·德沃夏克的曲調(diào),。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chuàng)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lián)系,;當然由于曲調(diào)的一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xiàn)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李叔同,,浙江平湖人,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于天津,,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qū),,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jié)合的優(yōu)秀代表,,不僅是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xiàn)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qū)者,所創(chuàng)作的《送別歌》,,歷經(jīng)幾十年傳唱經(jīng)久不衰,,成為經(jīng)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chuàng)裸體寫生的教師,。很強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yǎng)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zhì)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相輔相成。歌詞以長短句結(jié)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jié)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xiàn)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并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伴L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薄端蛣e》,,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chuàng)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疤煅奈逵选薄敖鹛m之交”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yè)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于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shù)代人所傳唱,。
李叔同是我國現(xiàn)代歌史的啟蒙先驅(qū)。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xiàn)成曲調(diào)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范圍內(nèi)廣為傳播,。曲調(diào)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diào),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杰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于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jīng)》《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diào),,連同兩首昆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shù)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diào)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chuàng)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fā)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余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于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yǎng),,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diào)優(yōu)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jié)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后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游》,則是我國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此歌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jié)合相輔相成,。
另外,,“早春二月”也曾選用此曲作影片插曲,仿佛為早年“二月”作者柔石對李叔同先生仰慕卻無緣師從(因李先生出家)的遺憾作了一種遙遙的,、或可令逝者的在天之靈略感欣慰的彌補,。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jīng)典,。沈心工也曾根據(jù)《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學堂樂歌五十余首,。
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二十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1970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送別》和《旅愁》兩首歌曲在中日兩國分別都廣為流傳直到今如今,,但英文的《夢見家和母親》在美國卻沒有被人們記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端蛣e》這首歌的歌名常被誤作為“《驪歌》”,雖然《送別》是一首驪歌,,但“驪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fā)生在民國初年。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樸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樸樹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