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一帶以花崗巖為主要巖石,,故山體多呈渾圓形,,山上多怪石奇巖,坡上多花草林木,,降水豐沛,,山中多流泉飛瀑,依山瀕海,,山海之主兼有,。廈門風景綺麗,名勝古跡多不勝數(shù),,其中最具特色和著名的海濱風光點,,要數(shù)南普陀寺、萬石植物園,、胡里山炮臺,、廈門古城遺址、鴻山,、望高石,、廈門大學等。
南普陀寺在廈門大學旁邊,,寺中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共奉一佛,位置在南方,,故稱“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后幾經(jīng)滄桑易名,,現(xiàn)存為清代康熙年間重建,。寺廟背依五老峰,,面瀕大海,具山海之景,,風水極佳,。
南普陀寺殿宇宏偉。第一進天王殿中供彌勒佛坐像一尊,,殿后有鐘,、鼓二樓。第二進大雄寶殿是二層攢角式建筑,,內(nèi)奉“三世尊佛”及千手千眼觀音,、釋迦牟尼阿難等神像。第三座殿為大悲殿,,為一座八角亭式建筑,,重檐三層,高10多米,。內(nèi)奉四尊觀音,,掌中有眼,以示“法力無邊”,。
寺后還有藏經(jīng)閣,。南普陀寺周圍還有許多題刻,其中有抗倭名將俞大猷的詩章和抗荷將軍沈有容及由閩赴臺的第一個學者陳第的石刻,。
南普陀寺內(nèi)有閩南佛學院,,收納出家弟子,萬石古蓮寺內(nèi)還有閩南佛學院女眾班,,均為削發(fā)出家姊妹,,也有一些帶發(fā)修行的年輕尼姑。
萬石植物園位于萬石巖一帶而得名,。這里早為名勝風景游覽區(qū),,附近有聞名的廈門八大景之一“虎溪夜月”和小八景的“朝天笏”、“中巖玉笏”,、“太平石笑”,,景外景的“紫云得路”、“高讀琴洞”等,。50年代,,建了一個庫容15萬立方米的萬石巖水庫。60年代初,,辟為植物園,建有標本大樓,、花展館,、茶室、仙人球培養(yǎng)場,、蔭生植物棚,,擁有熱帶、亞熱帶的花草樹木和各種植物品種4000多種,?!八缮紙@”為園中之園,長年林木蔥郁,,不知秋冬,。園內(nèi)山水秀美,一年四季,,花香鳥語,,潺潺水流,令人流連忘返,。
萬石蓮寺是獅山上的一大勝景,。寺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朝,。由于四周石塊甚多,,故得其名。殿之右側(cè),,有一巨石凌空突兀,,其下有深坑,石上嘉慶年間興泉永道倪琇題刻“石林”兩字,,蒼勁古樸,。站在這里可縱觀獅山全景,遠眺市區(qū)風光,,市井萬象,,盡收眼底。殿后有“萬笏朝天”四個大字,,其下幽壑流泉,,別有洞天,取名“小桃源”,。
萬石古蓮寺旁,,有閩南佛學院的女眾班。記得數(shù)年前學者前去拜訪佛學院的一位老師,,順便與女眾班的學員交談了一陣,。她們小小年紀,能在游人如織的地方苦讀經(jīng)書,,亦是不易的了,。只是有兩點可以自慰的:一是眼前身后,,景色如畫,身置此境,,亦算福份,;二是閩南佛學院女眾班學員不一定必須削發(fā)素裝,亦可穿紅戴綠,,穿著摩登,。當我循小徑走上一小石洞旁休憩時,就遇到過幾位腳登高跟鞋,,身穿時裝,,手捧經(jīng)書的女孩子。據(jù)說在全國這樣的“破例”是絕無僅有的,。
天界寺為清代乾隆時月松和尚重建,,寺后有一石洞長嘯洞,洞內(nèi)有詩三首,。
相傳朱熹在廬山白鹿洞書院講學時,,曾來過此地,后人紀念他亦在此起名白鹿洞,。
提起廈門,,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有著許多白鷺棲息,,這個海島亦形似一只美麗的白鷺,,蕩漾在閩南的碧波之上,于是就有了“鷺島”,、“鷺嶼”,、“鷺門”等名稱;又因為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島上曾生長過一莖數(shù)穗的水稻,,當?shù)厝艘詾檫@是一種祥瑞之兆,于是就叫這里為“嘉禾嶼”,;又因為這海島之上“山無高下皆流水,,樹不秋冬盡放花”,萬年無飛雪,,四季花常開,,故被游人稱為“海上花園”。
1955年以前為一海島,,后來修建高崎—集美海堤和集美—杏林海堤后,,乃與大陸相連。為改善廈門海域海水水質(zhì)、修復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廈門市政府于2010年啟動拆堤建橋工程,,集美—杏林海堤于2012年改為橋梁取代,高崎—集美海堤的拆除工程2011年啟動,,2014年大橋建成通車,,海堤在廈門退出歷史舞臺,,廈門恢復海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島陸之間公路交通靠船只駁運,,深感不便,,因此,把鷺島與大陸相聯(lián),,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華僑的愿望,。終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jīng)過莆田、泉 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對廈門的國防和經(jīng)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lián)系的唯一通道
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之一,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