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威農(nóng)少女》是由西班牙畫家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創(chuàng)作于1907年的一幅油畫。現(xiàn)藏于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這幅畫畫面上一共有5個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們的前面是一個小方凳,,上面有幾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變形,,難以辨認。畫面呈現(xiàn)出單一的平面性,,沒有一點立體透視的感覺,。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過色彩完成,色彩運用得夸張而怪誕,,對比突出而又有節(jié)制,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亞威農(nóng)少女》在以后的十幾年中使法國的立體主義繪畫得到發(fā)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領域。不僅在美術上,,連芭蕾舞,、舞臺設計、文學,、音樂上,,都引起了共鳴?!秮喭r(nóng)少女》開創(chuàng)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這是一幅與以往的藝術方法徹底決裂的立體主義作品,畢加索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云人物,。
《亞威農(nóng)少女》描繪了五個裸女,,她們的身影由平坦,分裂的飛機和面孔組成,數(shù)字居住的壓縮空間似乎以鋸齒狀碎片向前突出,,在組合物底部的水果靜物中,,一片尖銳的瓜片在不可思議的上翹桌面上搖搖欲墜。
畫面上的五個裸體少女的身軀是粉紅色的,,沒有什么裝飾,。左面三人身體呈菱形,眼睛是橄欖形的,,似乎戴著面具,,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不可思議地反轉到身體的側右方向,拉著赭紅色的幕布,,另有一個人的一只眼睛幾乎占據(jù)全臉,。右邊的兩個面目猙獰恐怖。
畫面中間的那兩個女子還是比較普通的少女形象,,而左邊那個女人的臉則帶點悲劇性的美感,,但是她的軀體堅硬冰冷,如同畫面邊緣用來切開瓜果的刀子一般邪惡,、可怕,。
《亞威農(nóng)少女》創(chuàng)作于1907年?!秮喭r(nóng)少女》構思靈感來源于伊比利亞雕塑和非洲面具,。作者參觀巴黎人類博物館時,被非洲土著人藝術,,特別是黑人雕刻的那種簡練樸素,、怪異和粗獷的造型所吸引。畫中少女們變了形的臉,,是畫家探索伊比利亞人和非洲黑人雕塑的結果,。青年時代的畢加索曾長期在巴塞羅那生活,他對巴塞羅那的亞威農(nóng)大街非常熟悉,。亞威農(nóng)大街是當時歐洲紅燈區(qū),,是妓女和三教九流的各等人物常出沒的地方。畫家從青年時代的記憶中找到了靈感,,以其在亞威農(nóng)大街上見到的景象創(chuàng)作了這幅《亞威農(nóng)少女》,。
因為當時有很多人在性病中死去,畫家本意是要通過這幅把放縱性欲和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的畫作,,警告人們性病的危險,,以警示那些放縱性欲的人們。
畫面描繪的是家妓院的妓女形象,。畫面上的五個妓女都裸露著病態(tài)的身體,,搔首弄姿,,擺出招搖和引誘的姿態(tài)。然而她們的身軀卻明顯被病魔纏繞著,,呈現(xiàn)出恐懼的憔悴臉色,,女人正面的胸脯變成了側面的扭曲,正面的臉上會出現(xiàn)側面的鼻子,。甚至一張臉上的五官全都錯了位置,,呈現(xiàn)出拉長或延展的狀態(tài)。其中一個的臉上籠罩的黑影正是病魔的影子,,另一個女人的臉簡直被描繪成了病毒的樣子,。因而,這些丑陋,、病態(tài),、變形的女人形象,確實給人一種看后可怕的藝術表現(xiàn)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左邊的人物先畫成,像是一些西班牙史前雕刻,,右邊兩個似乎與其他人無關的人物,,則像是西非黑人面具。
這幅畫色彩運用得夸張而怪誕,,對比突出而又有節(jié)制,,給人很強的視角沖擊力。畢加索也借鑒和吸收了一些非洲神秘主義的藝術元素,。比如畫面上兩個極端扭曲的臉,,扭曲變形的部位。紅,、黑,、白色彩的對比,看上去猙獰可怕,,充斥著神秘的恐怖主義色彩。
畫家把這五個人物不同側面的部位,,都凝聚在單一的一個平面中,,把不同角度的人物進行了結構上的組合??瓷先?,就好像他把五個人的身體先分解成單純的幾何形體和靈活多變、層次分明的色塊,,然后在畫布上重新進行組合,,形成了人體,、空間、背景一切要表達的東西,。就像把零碎的磚塊構筑成一個建筑物一樣,。
畢加索夸張了塞尚畫中隱含著的多角圓形,以至于整幅畫人物及背景都變成了鋸齒形線條和銳角平面的構圖,,強勁而有力,。
英國藝術家羅蘭·潘羅斯 :“《亞威農(nóng)的少女》是個戰(zhàn)場。這幅畫本身就包含著畢加索內(nèi)心斗爭的跡象,?!?
《亞威農(nóng)少女》改變了畢加索的藝術軌跡,這幅被認為具有劃時代變革意義的作品也被認為是畢加索走向立體主義的第一步,,不僅是他個人的藝術突破,,更是西方現(xiàn)代藝術史上的一次突破,它標志著立體主義的誕生,。?
1937年,,《亞威農(nóng)少女》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
1936年3月2日至4月19日,,《亞威農(nóng)少女》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立體主義與抽象藝術”的展覽中展出,。
1939年5月10日至9月30日,《亞威農(nóng)少女》在紐約在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辦“我們時代的藝術:十周年展覽”的展覽中展出,。
1947年4月1日至5月4日,,《亞威農(nóng)少女》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大型現(xiàn)代繪畫”的展覽中展出。
1980年10月25日至1981年1月27日,,《亞威農(nóng)少女》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辦“收藏中的杰作: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選擇”的展覽中展出,。
1989年9月24日至1990年1月16日,《亞威農(nóng)少女》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畢加索和布拉克:開拓性的立體主義”的展覽中展出,。
這幅畫后來由利列·P·比利斯遺贈給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成為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1881—1973年),,立體主義流派的主要將領,, 20世紀西方美術諸派中較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鎮(zhèn)馬拉加,,自幼就酷愛藝術,。曾考入馬德里圣費爾南美術學院學習,因不滿學院派的保守教學,,又回到了巴塞羅那,。在一個沙龍里接觸了各種藝術思湖。1900年底到達巴黎,,受到了塞尚,、凡高等藝術家的影響,。后長期定居巴黎。他在藝術上兼收并者,,打破了歷來的造型法則,,開創(chuàng)了立體主義流派。他在世紀之交的變革時期,,在多個藝術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瞞目的成就,。他的繪畫代表作有《賣藝人一家》、《理頭發(fā)的少女》,、《哭泣的女人》,、《亞威農(nóng)少女》、《三個樂師》,、《格爾尼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