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一
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fù)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p>
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版本二
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闇中偷負(fù)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p>
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这抑蠛?,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自從我來到黃州,,已經(jīng)度過三次寒食節(jié)了,。每年都惋惜著春天殘落,卻無奈春光離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綿綿不絕,,接連兩個月如同秋天蕭瑟的春寒,天氣令人郁悶,。在愁臥中聽說海棠花謝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顯得殘紅狼藉。美麗的花經(jīng)過雨水摧殘凋謝,,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負(fù)而去,,叫人無力可施。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來頭發(fā)已經(jīng)衰白又有何異呢,?
春天江水高漲將要浸入門內(nèi),,雨勢襲來沒有停止的跡象,小屋子像一葉漁舟,飄流在蒼茫煙水中,,廚房里空蕩蕩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濕蘆葦燒著,,本來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時候,,看見烏鴉銜著紙錢,才想到今天是寒食節(jié),。想回去報效朝廷,,無奈國君門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鄉(xiāng),但是祖墳卻遠(yuǎn)隔萬里,,本來也想學(xué)阮籍作途窮之哭,,但心卻如死灰不能復(fù)燃。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tuán)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并書一則題跋,,與原跡可謂互為輝映,。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dá)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饵S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洵長子,。北宋嘉佑二年(1057)進(jìn)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謫貶惠州,、儋州(海南島),最后北還,,病死常州,,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dá),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fēng)格,,少數(shù)詩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zé)統(tǒng)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與黃庭堅號稱蘇黃,;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而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大家。
詩中陰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烏銜紙,、 墳?zāi)埂秩境鲆环N沉郁,、凄愴的意境。表達(dá)出了作者時運(yùn)不濟(jì)謫居黃州的灰暗煩悶的心境,。 從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可以想見他窘迫的生活,。這兩首詩放在蘇軾三千多首詩詞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當(dāng)作者換用另一種藝術(shù)形式——書法表達(dá)出來的時候,,那淋漓多姿、意蘊(yùn)豐厚的書法意象釀造出來的悲涼意境,,遂使《黃州寒食詩帖》成為千古名作,。
品其詩,蒼勁沉郁,,飽含著生活凄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qiáng)烈的感染力,;論其書,,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yáng)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畢現(xiàn)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精髓,。
詩稿誕生后,幾經(jīng)周轉(zhuǎn),,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由于張浩與“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張浩攜詩稿到四川眉州青神縣謁見黃庭堅,。黃庭堅一見詩稿,十分傾倒,,又思及當(dāng)時遠(yuǎn)謫海南的師友,,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被謫貶在惠州的蘇軾責(zé)授瓊州別駕。激動之情難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筆,,題跋于詩稿。黃庭堅論語精當(dāng),,書法妙絕,,氣酣而筆健,嘆為觀止,,與蘇詩蘇字并列可謂珠聯(lián)璧合,。
歷代鑒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后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云霞之麗,,山谷(指黃庭堅)又發(fā)揚(yáng)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后題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nèi)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于帖后“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后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后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于佳乃佳……”為彰往事,,又特書“雪堂余韻”四字于卷首。
蘇軾對黃庭堅書法的評語,,認(rèn)為其結(jié)字過於狹長,,外觀猶如”樹梢掛蛇”。不過,,東坡也在自己書法中加入此種結(jié)字,,以增加章法的跌宕變化。黃庭堅以”石壓蝦蟆”來形容蘇軾書寫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橫扁結(jié)字,。根據(jù)黃庭堅的說法,東坡不善懸腕,,故書寫時的活動范圍較局促,,單字的右側(cè)不易開展,如戈筆就容易成為病筆,,形成”左秀右枯”的狀況,。然此現(xiàn)象就如”西施捧心而顰”,雖然是缺點卻也是其書作之特色,。”銜紙”二字懸針筆法,,極其生動,,可知蘇軾并非不能懸腕,。作品用筆的厚重來自顏真卿的影響,,”水”字的捺筆動作可見一斑。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wěn)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cè)鋒,,轉(zhuǎn)換多變,順手?jǐn)嗦?lián),,渾然天成,。其結(jié)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yù),,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fēng)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dá)的風(fēng)格,,《寒食帖》是學(xué)士才子的風(fēng)格。它們先后媲美,,各領(lǐng)風(fēng)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