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縣靈博山象祠距貴畢高等級公路素樸鎮(zhèn)出口處僅3公里,距即將建成通車的息黔高速素樸出口僅6公里,,交通便利,。景區(qū)酒店,、停車場等配套基礎(chǔ)設(shè)施齊全。靈博山象祠景區(qū)有著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文化底蘊(yùn),,概括起來即“一祠三館,,九龍八景”?!耙混簟奔聪箪?;“三館”即水西館、陽明館,、養(yǎng)心堂,;“九龍”即九龍山的九條山脈,名稱依次為麒麟,、睚眥,、嘲風(fēng)、蒲牢,、椒圖,、霸下、狴犴,、負(fù)屃,、貔貅;“八景”即九龍閣,、靈博寺,、抗戰(zhàn)紀(jì)念亭、奢香公主亭,、陽明書院,、奢香古驛道、九龍湖,、牛場大街,。
龍脊是龍頭后面的山梁,中間高,,兩邊低,,蜿蜒盤旋,直通新山水庫,,正如一條剛出水的蛟龍,。有詩贊曰:姿蜿蜒形張七曲,勢盤旋態(tài)奮九重,。喜鱗甲之櫛比,,欣爪尾之蒙葺。
龍頭是靈博山的最高峰,,海拔1299米,。正前方為垂直峭壁,,高聳突兀,龍頭頂上最中間有一位置,,冬天從不積雪,,是為"龍穴"或"百會穴"。站在龍頭之上,,可見“一龍昂首,、八龍俯伏”奇觀。有詩贊曰:危巖一拳,,桀閣三層。景奪黔郡,,勢冠百城,。
龍鼻是靈博山最為古老,、最具靈氣,、也最為神秘之處。人工石壁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兩只鼻孔直通山體,深不可測,,秋冬時(shí)節(jié),,天氣變化,鼻孔便會“吐瑞”,,霧氣直沖云霄,,蔚為奇觀。有詩贊曰:毓秀鐘靈見九龍,,西南初民第一峰;喉嚨吐霧沖霄漢,,頸項(xiàng)昂頭遠(yuǎn)向東!
龍角高12米,,直徑3米,有左右兩支,,又稱“麟角”,相傳此山是麒麟的化身,,“麟角山”因此而得名,。龍角頂端原建有亭子,供奉山神,,香火旺盛,!當(dāng)?shù)厝罕娪小懊埥恰蓣梓搿敝f,,以達(dá)到消災(zāi)祈福之愿,!有詩贊曰:盤踞坤維實(shí)壯哉,其間別是洞天開,;亭亭石筍稱龍角,,郁郁松蔭種鶴胎!
在左右兩支龍角之下,,各有一口水井,,是為龍眼。龍眼水質(zhì)清冽甘甜,,夏不滿、冬不淺,,常年不竭,。有詩贊曰:手鞠泉瀠滌盡污,潔身恰似到方壺,。龍盤虎踞千峰小,,云淡風(fēng)清萬象舒。
靈博山,,非常有靈氣,,加之地處古驛道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在蜀漢時(shí)就選址在這里修建象祠,。后來在明朝正德年間貴州宣慰使,、彝族土司安貴榮重修象祠,請謫居修文龍場的王陽明作記,。王陽明從舜與象的故事和靈博山獨(dú)特的自然景觀中產(chǎn)生頓悟,,使陽明心學(xué)思想得到了升華。便一氣呵成,,寫下了不朽名篇《象祠記》,,文中“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成為千古名言,明確指出了“性善論”的著名論斷,,繼而提出了“致良知” “知行合一”“心即理”等哲學(xué)思想,,并成就了中國歷史上全能大儒——王陽明,被稱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除了大儒王陽明在靈博山頓悟外,清朝初期吳三桂手下大將付文彪在靈博山看破塵世,,放下屠刀,,歸隱于山中;民國初年,,富商鄧紅安到靈博山后,,傾其家產(chǎn)在此修建了金碧輝煌的廟宇,并在此出家,,直至生命終結(jié),。所以靈博山還是一座頓悟之山!因此,,靈博山象祠承載了太多得文化,,是水西文化、陽明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象祠文化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