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關(guān)于樂曲的創(chuàng)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guān)表現(xiàn)激烈戰(zhàn)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tǒng)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陰平楚》,。本曲現(xiàn)存樂譜最早見于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全稱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zhèn)鳌罚址Q《華秋萍琵琶譜》),。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zhàn)爭垓下決戰(zhàn)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yīng)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dāng)其兩軍決戰(zhàn)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wù)呤级鴬^,,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標(biāo)題可歸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營”全曲序引,,表現(xiàn)出征前的金鼓戰(zhàn)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烈場面,。音樂由散漸快,,調(diào)式的復(fù)合性及其交替轉(zhuǎn)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wěn)定性。
(2)“吹打”,。
(3)“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但輪一句輪一拂輪)和“扣、抹,、彈,、抹”組合指法,表現(xiàn)將士威武的氣派,。
(4)“排陣”,。
(5)“走隊”音樂與前有一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jìn)一步展現(xiàn)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現(xiàn)決戰(zhàn)前夕夜晚,,漢軍在垓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7)“雞鳴山小戰(zhàn)”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8)“九里山大戰(zhàn)”描繪兩軍激戰(zhàn)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后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項王敗陣”
(10)“烏江自刎”先是節(jié)奏零落的同音反復(fù)和節(jié)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xiàn)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舍的場面,;然后是一段悲壯的旋律,,表現(xiàn)項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劃”后急“伏”(又稱“煞住”),,音樂戛然而止。
原曲還有:
(11)“眾軍凱奏”
(12)“諸將爭功”
(13)“得勝回營”
傳統(tǒng)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關(guān)于《十面埋伏》產(chǎn)生于何時迄今尚無定說,,曲譜最早見于《華秋萍琵琶譜》(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一文中記述琵琶家湯應(yīng)曾奏《楚漢》。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后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埋伏》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biāo)目都有所不同。如:《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 《李氏譜》名《睢陽平楚》,,隋秦漢子作,;一名《睢陽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調(diào)》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杜牧《題烏江項羽廟》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倍拍梁転轫椨鹜锵ВJ(rèn)為勝敗“不可期”,,是兵家常事,,假設(shè)項羽渡江,也許會象當(dāng)年興兵抗秦那樣卷土重來,。而王安石則反其意而行,,他在《疊題烏江亭》中說:“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蓖醢彩c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為史家正論。但杜詩表現(xiàn)了一種死中求活的心志,,讀來更令人蕩氣回腸,。
以上無論是琴曲還是詩,都有兩種不同的立意,。后世的觀點中有的揚劉抑項,,為劉邦唱贊歌;也有的抑劉揚項,,為項羽獻(xiàn)挽歌,。這種對立,,折射出兩種不同的英雄史觀。即對歷史終結(jié)者和歷史建構(gòu)者所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
事實上,,“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不過是文人的詠嘆罷了,。當(dāng)年是天下人共反強秦,楚霸王幾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國的軍隊,,號令天下,莫敢不從,。而如今,,劉邦攜天下之眾,而自己眾叛親離,。戰(zhàn)亂日久,,天下人心思定,勢易時移,,時局已非當(dāng)年八千江東子弟起兵抗秦可比,。項羽已經(jīng)徹底喪失了爭天下的資本。朱光潛說:“悲劇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常常代表某種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堅決和毅力把它們堅持到底,?!表椨鹬了啦怀姓J(rèn)自己的過錯,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也許這才是項羽。
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調(diào)中,,傳來的不僅僅是勝利者的歡快的號角,,還有失敗者非凡的氣概。
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zhuǎn),、合”的布局性質(zhì),。第一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zhuǎn)”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yīng)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dāng)其兩軍決戰(zhàn)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wù)呤级鴬^,,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睆倪@段描述可看出,,湯應(yīng)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jié)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jì)之前,,此曲已在中國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歷前后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后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biāo)目都有所不同:《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養(yǎng)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調(diào)》名《十面埋伏》,,凡十段。歷史沿革
力拔山兮,,虞姬奈何兮――十面埋伏
《山海經(jīng)·卷七·海外西經(jīng)》中提到一個神話中的天神,,“刑天與天帝爭,帝斷其首,,乃以乳為目,,操干戚以舞?!?后人說,,“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淵明也有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這樣的詩句,。每當(dāng)看到這些文字,總令人想起歷史上一位驚天動地的人物,,這個人也一樣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氣蓋世”超凡氣概,雖然最后失敗,,卻在歷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這個人就是項羽。華夏如果有一個戰(zhàn)神似的人物,,項羽無疑應(yīng)屬第一人選,。
項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膽識和氣勢,古今少有,。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終結(jié)者。誠如太史公所言,,“(項羽)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做為暴秦的終結(jié)者,,項羽創(chuàng)造了很多奇跡,。例如巨鹿之戰(zhàn),面對秦軍,,諸侯皆懼,。唯項羽率領(lǐng)楚軍迎戰(zhàn)強大的秦軍。從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項羽任上將軍渡河北上起,,至這年七月章邯投降為止,歷時九個月,,先后全殲王離軍,,收降章邯軍,使秦軍的全部主力喪失殆盡,,為推翻秦皇朝創(chuàng)造了條件,。又如彭城之戰(zhàn),千里奇兵突進(jìn),,以三萬擊敗數(shù)十萬劉邦聯(lián)軍,。
然而,打碎了舊王朝后,,他卻不能建立一個新王朝,。而劉邦,以一地位低微的亭長出身,,與他的平民追隨者們一道,,締造了一個新的大一統(tǒng)帝國,在當(dāng)時也算得上是前無古人了,。
勇猛之余,,項羽殘暴的一面也相當(dāng)驚人。早年攻襄城之戰(zhàn)中,,由于秦軍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項羽將守城將士“皆坑之”。巨鹿之戰(zhàn)后,,項羽下令將秦將章邯手下二十萬秦軍將士全部坑殺,。漢高祖二年,項羽還支使手下殺了“義帝”,。手下謀士韓生勸項羽不成,,說了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立即被項羽烹殺,。項羽還烹殺了劉邦的御史大夫周苛等人,。
然而,殘暴并非項羽的致命傷,。項羽最大的失誤在于,,沒有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政治聯(lián)盟。秦亡之后,,天下紛爭,。項羽曾經(jīng)自封西楚霸王,并以裂土分封,、功臣為王的方式分封天下,,但這次分封后,諸侯們并沒有效忠自己,。由于他的殘暴和賞罰不明,,使得他在諸侯間缺乏公信力。分封之后回到徐州不到才幾個月時間 ,,就已經(jīng)反叛四起了,。正如賈誼所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里的仁義當(dāng)然是一種政治手段,。項羽顯然不是一個具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劉邦最后與項羽決戰(zhàn)時,,和韓信,、彭越相約合力伐楚,當(dāng)時韓信,、彭越?jīng)]并有發(fā)兵,。最終劉邦承諾把齊地封給韓信,梁地封給彭越,,兩人才引兵而來,,這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分封臣子,而是以對等的資格結(jié)下了分地之盟,。所以,,與其說楚被漢滅,項羽敗于劉邦之手,,不如說項楚實際上為被諸侯的聯(lián)盟軍隊所滅,,漢高祖不過是聯(lián)軍領(lǐng)袖罷了。
兩軍陣前,,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劉邦雖在氣概上雖已略遜一籌,,但他不以為意,,大笑著說:“吾寧斗智,不能斗力,?!弊詈蟮膭倮偸菍儆谀切└姓沃腔酆蜋?quán)謀手段的人。
公元前202前,,楚漢相爭接近尾聲,,雙方會戰(zhàn)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三十萬漢軍圍住了十萬楚軍,。漢方為瓦解對方軍心,,就叫兵士們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離家已久,,早已厭倦了連年征戰(zhàn)。楚軍中有人開始唱和,,軍心徹底動搖,。一看大勢已去,項羽已無計可施,,對虞姬唱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則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背瓯惆蝿ψ载囟?。項羽后來逃到烏江邊,面對滔滔的江水,,仰天長嘆道:“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庇谑前蝿ψ詺?。
后人根據(jù)這一段垓下之戰(zhàn)作了兩個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的琵琶曲《楚漢》,。明朝王猷定為明代琵琶演奏家湯應(yīng)曾寫的《湯琵琶傳》中生動的描述了這支曲子,。此曲一開始便是兩軍決戰(zhàn)垓下,一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金聲,、鼓聲,、劍努聲、人馬辟易聲”此起彼伏,,然后一陣沉寂,。勝負(fù)已見分曉,一片哀怨的 “楚歌聲” 響起,,英雄末路的項羽發(fā)出“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后有“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等等,。
《楚漢》后來演化為兩個不同的版本,即《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雖然反映相同的歷史題材,,但兩支曲子立意完全不同?!妒媛穹返闹鹘鞘莿詈蜐h軍,,重點內(nèi)容是“十面埋伏”、“雞鳴山小戰(zhàn)”,、“九里山大戰(zhàn)”等,,樂曲高昂激越、氣勢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和楚軍,,重點段落是“楚歌”、“別姬”,,樂曲沉雄悲壯,,又凄楚宛轉(zhuǎn),重在描述項羽在四面楚歌聲中與虞姬訣別的場面,。前者是贊歌,,后者則是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