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羽色艷麗,,鮮艷的羽毛和彎鉤一樣的巨大鳥喙使得它們格外惹人注目,。
黃冠亞馬遜鸚鵡(學名:Amazona ochrocephala)與其它黃頭系亞馬遜鸚鵡一樣是很聰明的種類,,共有4種亞種,,除了原生種外,其它三種都很少見,,黃冠亞馬遜外表雖不如雙黃頭亞馬遜漂亮但是價位比較便宜,,體型則差不多,嘴部為黑色,,頭部黃羽僅頭頂小部分分布,,容易與雙黃頭亞馬遜區(qū)分,學話能力佳,,人工繁殖鳥不怕人且與飼主互動頻繁,,但市面上所見多為野生鳥。
黃冠亞馬遜鸚鵡Amazona ochrocephala ochrocephala
巴拿馬黃冠亞馬遜鸚鵡Amazona ochrocephala panamensis
馬拉喬黃冠亞馬遜鸚鵡Amazona ochrocephala xantholaema
奈特洛氏黃冠亞馬遜鸚鵡Amazona ochrocephala nattereri
主要棲息于低地的林區(qū),、高度600-2200米的山區(qū),,也喜歡活動在松樹林區(qū)或橡樹。它們通常成群活動,,有時候會聚集高達300只左右,,以數(shù)百只的數(shù)量聚集在棲息的樹木休息,整群聚集飛行的時候相當嘈吵,。他們也有遷移的習性,。遷移的地點則視食物充足與否來決定。
野外飲食最喜食無花果,、其次是漿果,、堅果、花朵,、樹頂?shù)哪垩恳矔谙憬读只蛴衩滋锏绒r(nóng)作物中覓食造成農(nóng)業(yè)損失,,農(nóng)人也常射殺他們。說話能力,,語言能力比不上黃冠亞馬遜鸚鵡或雙黃頭亞馬遜鸚鵡,,但它們能學會一些簡單的說話。
分布于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法屬圭亞那,,圭亞那,巴拿馬,,秘魯,,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委內(nèi)瑞拉,。
黃冠亞馬遜鸚鵡體長31-38cm,,體重380-500g。羽毛大部分是綠色的,。它們的眼睛虹膜是桔色的,。黃色分布在它們的頭冠頂,頭頂?shù)狞S色叫做“帽”,。在翅膀的轉(zhuǎn)折處有少許紅色點綴,,羽毛邊緣呈黃綠色。它們的翅膀的主飛羽是紫光藍色,,次飛羽是紫光藍色,,分布在羽瓣和翼端。
黃冠亞馬遜鸚鵡外表雖不如雙黃頭亞馬遜鸚鵡漂亮,,但體型則差不多,,嘴部為黑色,頭部黃羽僅頭頂小部分分布,,容易與黃頭亞馬遜鸚鵡區(qū)分,。
卵生。在中美洲他們的繁殖季約在3到6月,、哥倫比亞和委內(nèi)瑞拉等地為4到7月,、巴西則為6到10月、崔斯瑪利亞島為2月,、千里達為3月,。除了在高大枯死的樹洞中筑巢以外,也會尋找樹木附近的白蟻塔筑巢,。通常一次會產(chǎn)下4到5枚卵,,并不會每枚都順利孵化,孵化期約3星期,,幼鳥羽毛長成約2個月,。
在人為飼養(yǎng)下的黃頭亞馬遜是活潑的鸚鵡,生命力強,,在適應新環(huán)境時均無太大的困難,,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可提供新鮮的樹枝,,繁殖期外可與其它亞馬遜鸚鵡一起飼養(yǎng),,但還是成對飼養(yǎng)最為理想;價位不若許多亞馬遜鸚鵡高,,當寵物鳥是不錯的選擇,,幼鳥養(yǎng)起也有不錯的說話能力,與人互動方面和大部分亞馬遜鸚鵡一樣相當高,,可惜人工繁殖鳥不多,,所以幼鳥在市面上無論臺產(chǎn)鳥與進口鳥都不常見,。
成對繁殖效果較好,通常4月進入繁殖期,,繁殖期間有攻擊性,尤其是公鳥為保護巢穴,,在有人接近時通常很具侵略性,,發(fā)怒時甚至會攻擊母鳥或幼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打擾,,一窩約2-4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2個月后羽毛長成,。
這些美麗的鳥正面臨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種群銳減,一些種類的鸚鵡已經(jīng)或接近絕滅,。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綱——低危(LC),。
野生鳥的濫捕與嚴重棲息地破壞,黃冠亞馬遜的亞種巴拿馬亞馬遜鸚鵡已列為華盛頓公約之一級保育鳥種,,而黃冠亞馬遜鸚鵡仍為附錄二之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