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種分布于中國四川大涼山地區(qū),甘肅,、湖北,、西藏、漢源,、石棉,、冕寧、美姑,、昭覺,、峨邊地區(qū)。
大涼疣螈雄性全長18.6至22㎝,,雌性19.4至23㎝,。頭部扁平,頭長略大于頭寬,,吻端平切而較高,,近于方型,。尾基部較寬,后段甚側(cè)扁,,尾背鰭褶薄,,腹鰭褶厚,尾末端鈍尖,。體尾褐黑色或黑色,,體腹面顏色較體背面略淺。皮膚粗糙,,頸褶明顯,,散布大小疣粒,腹面密布細橫皺紋,,體側(cè)沒有成行的圓形瘰粒,。大涼疣螈尾長9—13厘米。沿吻背緣向兩側(cè)經(jīng)上眼瞼內(nèi)側(cè)至顆部耳后腺顯著隆起成嵴棱狀,,耳后腺后端略向中線作弧狀彎曲,,鼻孔近吻端,唇緣平直,,無上唇褶或在口后緣微顯。犁骨齒“八”形,,前端一般達內(nèi)鼻孔水平部位,。舌橢圓,兩側(cè)游離,。軀干粗壯,,背正中自頭后至尾基部嵴顯著。四肢長,。前肢前伸指端達吻端或略超過,,前后肢貼體相向時,指趾略重疊或相互達對方掌,、跖部,;指長順序為2、3,、4,、1,趾長順序為3,、4,、2、5,、1,,均較粗扁,,尾長超過頭部和身體的長度,尾肌不發(fā)達,,極為側(cè)扁,,尾背鰭褶在尾基部一開始就很明顯,薄而高,,尾腹鰭褶低厚,。雌性在繁殖季節(jié)肛部成丘狀隆起,肛裂較短,,雄性的不成丘狀隆起,。皮膚很粗糙;除唇緣,、指,、趾及尾下緣較光滑以外,其余均滿布大小疣粒,,頭部及背嵴有明顯之嵴棱,,有的在背嵴上出現(xiàn)分節(jié)的凹痕,體側(cè)或有凹痕,,但沒有明顯的分離成行排列的圓形瘰疣,;腹面密布細窄橫紋,頸褶明顯,。全身為黑褐色,,背面色較深。耳后腺,、指,、趾、肛裂周緣至尾下緣為桔紅色,。雄性上臂前緣有小放耳后腺大小的桔紅斑,;肛緣之桔紅紋較窄。
棲息:棲息于海拔1390-3000m植被豐富,、環(huán)境潮濕的山間凹地,,高山溪中或林下陰濕處。成體以陸棲為主,,5-6月進入靜水塘,、積水、洼地,、稻田以及緩流溪溝內(nèi)繁殖,。非繁殖季節(jié)成體營陸地生活。常見于山頂水壙及其附近草叢中,。
進食:非繁殖季節(jié)為夜行性動物,,以昆蟲和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蚯蚓等為食,。
大涼疣螈雄性第一次參加繁殖的年齡為4齡,;繁殖群中數(shù)量占優(yōu)勢的是5齡、6齡,、7齡,。而在7齡以后參加繁殖的雄性個體數(shù)便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少。參加繁殖的雄性中年齡最大的個體為10齡,。平均年齡為6.7齡,。
大涼疣螈每年5~6月為繁殖期,進入水壙,、水洼中求偶,、排精、納精與產(chǎn)卵,。分散產(chǎn)于水生植物間或水底,。繁殖期間大量出現(xiàn)在緩流溪溝或靜水洼地。此間雌性肛部成丘狀隆起,,肛裂較短,,有較寬的桔紅色周緣。交配時雌性在雄性的上方,,下面的雄性以其前肢向前翻轉(zhuǎn)將雌性的前肢挽住,,藉尾的擺動在水中游泳;也有在陸地上爬行的,,爬行時是以雌性的前肢和雄性的后肢在地面上交替走動。很可能在產(chǎn)卵以后,,均離開水域營陸地生活,。卵單個地分散于水中。卵徑為2一2.2毫米,,外面的膠膜達5毫米,,卵單粒附于水草上。動物極的棕黑色約占1/3,,植物極為乳黃色,。估計每個雌性可產(chǎn)卵250枚以上。剛孵出的幼體有平衡枝,,體長約20毫米時即消失,。幼體的尾鰭和外鰓均發(fā)達。體一般生活于水中,,有外鰓,,先長前肢,,再長后肢。大涼疣螈雄性生長特點表現(xiàn)為性成熟后生長緩慢的特點,。
藥用,,科研;
藥名:羌活魚,;
別名:杉木魚,、雪血;
歸經(jīng):肝,;胃二經(jīng),;
功效:行氣止痛;
科屬分類:小鯢科,;
主治:行氣止痛,、肝胃氣痛、跌打損傷,;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用酒碎死,,洗凈曬干或以微火烘干,,或鮮用。
出處:《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