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棲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針葉林,,夏季在北方有時可上到海拔1700米的中、高山地帶,,在南方夏季甚至上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森林中,,冬季多下到山麓和鄰近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人工林和林緣疏林灌叢,,有時也進到果園,、道旁和地邊樹叢、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的樹上,。
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柬埔寨,、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香港,、匈牙利,、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dāng)⒗麃喒埠蛧⑺怂固?、泰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旅鳥:冰島,、馬耳他。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東北部和東南部,、河北,、山西、青海,、甘肅,、新疆北部、西藏,、四川,、貴州、云南、長江流域,、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香港和海南島,留鳥,,冬季偶見于臺灣,。
大山雀雄鳥前額、眼先,、頭頂,、枕和后頸上部輝藍黑色,眼以下整個臉頰,、耳羽和頸側(cè)白色,,呈一近似三角形的白斑。后頸上部黑色沿白斑向左右頸側(cè)延伸,,形成一條黑帶,,與頦、喉和前胸之黑色相連,。上背和兩肩黃綠色,,在上背黃綠色和后頸的黑色之間有一細窄的白色橫帶;下背至尾上覆羽藍灰色,,中央一對尾羽亦為藍灰色,,羽干黑色,其余尾羽內(nèi)翈黑褐色,,外翈藍灰色,,最外側(cè)一對尾羽白色,僅內(nèi)翈具寬闊的黑褐色羽緣,,次一對外側(cè)尾羽末端具白色楔形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外翈具藍灰色羽緣,,大覆羽具寬闊的灰白色羽端,,形成一顯著的灰白色翅帶。飛羽黑褐色,,羽緣藍灰色,,初級飛羽除最外側(cè)兩枚外,其余外翈部具灰白色羽緣,;次級飛羽外翈羽緣亦為藍灰色,,但羽端僅微綴以灰白色,;三級飛羽外翈具較寬的灰白色羽緣。頦,、喉和前胸輝藍黑色,,其余下體白色,中部有一寬闊的黑色縱帶,,前端與前胸黑色相連,,往后延伸至尾下覆羽,有時在尾覆羽下還擴大成三角形,;腋羽白色,。
雌鳥羽色和雄鳥相似,但體色稍較暗淡,,缺少光澤,,腹部黑色縱紋較細。
幼鳥羽色和成鳥相似,,但黑色部分較淺淡而且沾褐色,,缺少光澤,喉部黑斑較小,,腹無黑色縱紋或黑色縱紋不明顯,,灰色和白色部分沾黃綠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暗褐色或紫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1.8-15.5g,,♀13-17g,;體長♂120-148mm,♀116-153mm,;嘴峰♂9-11mm,♀8-11mm,;翅♂64-73mm,,♀61-72mm,;尾♂57-74mm,,♀57-68mm,;跗蹠♂16-23mm,,♀16-20mm(華北亞種),。
大山雀在中國各地均為留鳥,,部分秋冬季在小范圍內(nèi)游蕩,。
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邊飛邊叫,,略呈波浪狀飛行,波峰不高,平時飛行緩慢,飛行距離亦短,但在受驚后飛行也很快,。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秋冬季節(jié)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時亦見單獨活動的,。除頻繁地在枝間跳躍覓食外,它們也能懸垂在枝葉下面覓食,,偶爾也飛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蟲,。繁殖期鳴聲尖銳多變,,為連續(xù)的雙聲節(jié)或多音節(jié)聲音,,其聲似‘吇嘿,、吇嘿、吇嘿、吇吇嘿、吇吇黑黑’或‘黑吇,、黑吇,、黑吇,、黑’,,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鳴聲更為急促多變。
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刺蛾幼蟲,、尺蠖蛾幼蟲,、庫蚊、花蠅,、螞蟻,、蜂、松毛蟲,、浮塵子,、蝽象、瓢蟲,、螽斯等鱗翅目,、雙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蝸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
大山雀繁殖期4-8月,在南方亦有早在3月份即開始繁殖的,,但多數(shù)在4-5月開始營巢,。1年繁殖1窩或2窩,據(jù)我們在長白山的觀察,,第一窩最早在4月中旬開始營巢,,大量在5月初;第二窩6月中下旬開始營巢,。通常營巢于天然樹洞中,,也利用啄木鳥廢棄的巢洞和人工巢箱,有時也在土崖和石隙中營巢,。據(jù)鳥類專家找到的8個巢,,有7個是在活樹樹洞中,約占總數(shù)的87.5%,,在土崖石隙中僅有1巢,,約占12.5%。巢呈杯狀,,外壁主要由苔蘚構(gòu)成,,常混雜有地衣和細草莖,,內(nèi)壁為細纖維和獸類絨毛,,巢內(nèi)墊有兔毛、鼠毛,、豬毛,、牛毛和鳥類羽毛。巢距地高0.7-6m,,巢的大小為外徑8-14cm,,內(nèi)徑5.5-7.5cm,高5-11cm,,深3-5cm,。
雌雄鳥共同營巢,雌鳥為主,,每個巢5-7天即可筑好,。第一窩最早在5月初即有開始產(chǎn)卵的,,多數(shù)在5月中下旬;第二窩多在6月末7月初開始產(chǎn)卵,,有時邊筑巢邊產(chǎn)卵,。每窩產(chǎn)卵6-13枚,多為6-9枚,,有時多達15枚,。卵呈卵圓形或橢圓形,乳白色或淡紅自色,,密布以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卵的大小為16-18mm×12-14.3mm,,平均17.7mm×13.9mm,卵重0.8-2.0g,,平均1.4g,,每天產(chǎn)卵1枚,卵多在清晨產(chǎn)出,,卵產(chǎn)齊后即開始孵卵,,也有在產(chǎn)出最后一枚卵后隔1天才開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鳥承擔(dān),,白天坐巢時間7-8小時,,夜間在巢內(nèi)過夜。白天離巢時還用毛將卵蓋住,,有時也見雄鳥銜蟲進巢飼喂正在孵卵的雌鳥,,孵化期14±1天。
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jīng)過15-17天的喂養(yǎng),幼鳥即可離巢,,出巢后常結(jié)群在巢附近活動幾天,,親鳥仍給以喂食,隨后幼鳥自行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