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燥林地內,,從次沙漠地帶的干燥草原,、熱帶草原林地、巖石地形區(qū),、河流旁的林地,、棕櫚樹林到農作物區(qū)都是常活動的范圍,,主要的棲息處都在水源區(qū)附近,。
牡丹鸚鵡屬共有9個種,8種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區(qū),,坦桑尼亞北部,、賽倫蓋提國家公園、盧旺達,、布隆迪,、從籠中逃脫的鳥在各地都有族群,大多棲息於坦桑尼亞,、肯尼亞等沿海地區(qū),。灰頭牡丹鸚鵡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
牡丹鸚鵡屬的鳥類體長13-17厘米,體重40-60克,。喙紅色,,眼及蠟膜白色。頭部黑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huán)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翼端呈黑色,尾綠色,,腳灰色,。另有棕頭牡丹鸚鵡,頭部棕褐色,,俗稱棕頭牡丹,。身型矮胖且有一條短尾,喙部相對較大,,大部份牡丹鸚鵡都是綠色的,,而且人工配種及變種使很多的顏色出現。該屬物種體形較壯,羽色非常美麗,,以綠色,、紅色居多,這類鸚鵡是鸚鵡中體形最小的一種,,甚至比虎皮鸚鵡的體形更小,,卻習慣歸類于中型鸚鵡。
只有一部份的情侶鸚是雌雄二型的(即雌雄的外型有明顯得差異),,包括黑領牡丹鸚鵡,、灰頭牡丹鸚鵡及黑領牡丹鸚鵡。其余品種都不能夠從外表分辨性別,。
牡丹鸚鵡因其深情的天性而得名,。牡丹鸚鵡會與伴侶形景不離,相依相偎,,而且多是會廝守終生,。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小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槳果,、蔬菜、一些草及種子為食,。黑領牡丹鸚鵡亦會食無花果,。在非洲南部地區(qū),該鳥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遭到當地農民驅趕,。
牡丹鸚鵡全年可繁殖,主要繁殖季在2-3月及4-10月,。僅雌鳥孵卵,,窩卵數約4-6枚;籠養(yǎng)鳥十分活潑好動,,是很健壯的鳥兒,,喜愛鳴叫,有時很吵雜,,愛啃咬,,玩具及新鮮樹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種子外,,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們更健康,。壽命約10-15年。
繁殖難度低,,適合剛入門者做繁殖嘗試,,群養(yǎng)繁殖也能有不錯的效果,全年均能繁殖,,可提供筑巢所需之稻草,、樹枝、樹葉等供它們使用,,約在交配后10天會生下第一枚卵,,每隔一天下一枚卵,一窩約產4-6枚卵,,在6-7天后即可檢查卵有無受精,,孵化期約21-23天,30-35天后幼鳥羽毛長成,,親鳥有時可能因礦物質缺乏而拔幼鳥的羽毛,,在雛鳥孵出后的期間宜提供營養(yǎng)且豐富的食物,抓出手養(yǎng)最佳天數約10-14天,,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