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原產澳洲東部和印尼東部熱帶森林中。我國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澳大利亞引進,,現已繁殖培育出駝色,、白色、花色等多個品種,。
珍珠鳥體長大約10厘米左右,。全體羽色青藍灰色,雌雄鳥羽色有明顯的區(qū)別,,易于識別,。珍珠鳥的頭部呈藍灰色,嘴基的兩側及兩眼下方,,均有黑色的羽紋,,眼先為白色,,嘴基及眼下方黑羽之間,,仿佛是眼下“淚痕”。喉和胸淺灰藍色,,背、肩及翅等藍、灰棕色,。飛羽深灰褐色,尾羽較短,,多為黑色,,常被長的尾上覆羽所遮蓋,,尾羽并有較規(guī)則的白色橫紋,,故亦名斑馬雀,。嘴多為深紅色,,跗蹤及足也為深肉紅色,。
雄鳥胸部下方兩側及兩脅,,呈栗紅色,,并布有小白色圓點,,狀如珍珠,故又名珍珠鳥、珍珠雀或金山珍珠鳥,;雌鳥體羽暗淡,,胸下部兩側及兩脅無栗紅色羽塊及小白色圓點,。雄鳥喉至上胸色,還具有波狀黑紋數條,,黑白相間,,增添幾分觀賞價值,。雌鳥喉至上胸無波狀黑紋,,珍珠鳥在人工飼養(yǎng)培育的環(huán)境下,,又經過人工選擇,,產生了白色和駝色的品種,其嘴和腳仍為紅色,這些品種的雌雄鳥,可以從嘴的顏色區(qū)別,,雄鳥多為鮮艷的深紅色,,富有光澤,雌鳥嘴色較淡,,光澤也較差,,白色品種名曰“白珍珠”,駝色品種又曰“駝珍珠”,。
珍珠鳥棲息于干燥的稀疏林帶,、灌叢、開闊的農田,、草地,、鹽沼、種植園、公園,、庭院等,。多成對或集群活動,特別是旱季,,常在近水域的地方聚集成千萬只以上的龐大鳥群,。珍珠鳥的雄鳥鳴叫較為頻繁,鳴聲有單音或單音快速連鳴,,連鳴時急促,,鳴聲不太悅耳動聽,但也不使人感到煩噪不安,,鳴聲不高,,鳴叫時鳥頭、尾高翹,,呈“u”字形,,再配上艷麗的羽色,很有觀賞價值,。雌鳥一般很少鳴唱,。成年雌雄鳥,經常形影不離,,相互理羽,,接吻,點頭,,大有夫唱婦隨之濃厚情誼,。珍珠鳥對飲水和水浴等均不太嚴格,它還可以長時間不飲水,,也可以從食物中獲得生理活動必需的水分,。喝水的時候,有點像鴿子一樣地吮吸,。對水浴的要求也不高,,水浴時只要稍濕羽毛,以后雌雄鳥相互整羽即可,。珍珠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如植物種子、嫩葉,、嫩芽,,多在地面上覓食,有時在空中飛捕一些小型昆蟲,。
珍珠鳥日常飼養(yǎng)喂以帶殼小米,,也可用稗子63%,、小米27%、黍子10%混合供喂,。以幼鳥期和繁殖期喂給蛋清小米,。并增加新鮮的油菜等青綠葉菜、水果供應,,礦物飼料如墨魚骨,、貝殼粉、砂礫等亦應酌加供應,。
①蛋小米制作方法:一斤小米打一個雞蛋,,可以少量加入一些墨魚骨、蜂蜜,。攪勻后晾干也可以(切記要一天換一次,,否則小鳥會因消化系統不良而死)(不推薦)用火炒一下干的快。其實最簡單的辦法也是最安全的辦法:直接將泡過的小米晾干,,再喂給小鳥,。(推薦)
珍珠鳥較易于飼養(yǎng),對飼養(yǎng)的條件也不苛刻,,可以使用各種金絲雀籠,、山雀籠、黃雀籠,、繡眼籠及金屬籠飼養(yǎng),由于該鳥體形較小,,籠條直徑約為1~2毫米,,條間距10~12毫米,籠內配棲棍1根,,直徑10~11.0毫米,,可選用枸杞干根、紫藤,、黃楊,、棗枝、枸杞枝,、野生桑枝等,。揚州飼鳥愛好者喜愛使用枸杞干根或枸杞枝條,據述能增進飼烏的健康,,并減少疾病的發(fā)生,,有待今后在飼養(yǎng)籠鳥的實踐中,比較驗證,。
珍珠鳥可用各種小型竹籠或金屬籠關養(yǎng),,每籠飼養(yǎng)1對,。籠條應細密,,食缸,、沙盒、飲水器等都應小而精致,,以提高觀賞價值,。也可在禽舍、房屋內群養(yǎng),。在墻上懸掛繁殖巢箱,,巢箱規(guī)格為1.4厘米×9厘米×9厘米。架設木板隔成上下兩層,,做成暗巢,,數量應多于實有配對鳥數,以免爭巢格斗,。巢內應鋪墊棉絮,、棕絲、干草,、羽毛等物,。出雛后在房內地面上立幾個稻草或麥草垛,任雛鳥藏躲其中,。親鳥來哺育時,,它們會自動相認。
珍珠鳥可以成雙成對飼養(yǎng),,亦可成群飼養(yǎng),;既可供觀賞,也可供繁殖,。用單籠飼養(yǎng)時可以養(yǎng)一對,,用巢箱飼養(yǎng)時可以根據箱體大小,飼養(yǎng)成群或數對,。一般家庭飼養(yǎng)箱籠以長約30厘米,、寬25厘米、高35厘米,,飼養(yǎng)一至數對即可,。箱籠內上方的一個角落上要設置人工巢箱,人工巢箱約長9厘米,、寬7厘米,、高10厘米,箱底鋪約2厘米厚的棉花或巢草,,出入口約直徑3厘米,,出入口外有小臺,。也可用竹筒或葫蘆代替。珍珠鳥比較怕人,,養(yǎng)鳥時的環(huán)境要安靜,,不宜受到驚嚇。所以還是不易于群養(yǎng),。
珍珠鳥非常喜歡水浴,,水的溫度要保持在30℃左右。但除育雛期外,,備缸供應適量的浴水,。珍珠鳥非常怕寒,冬季要加強溫度,,室溫宜保持在15℃左右,。
珍珠鳥長到3~4月時,選好親鳥,,喂雞蛋小米,,及清洗干凈的鮮青菜(以油菜為佳),促使發(fā)情,,當發(fā)現雌雄配對后,,親鳥頻頻出入繁殖巢時,表示雌鳥將要產蛋,,在兩個星期左右就可以產蛋,,一般產蛋4~6枚,產至3~4枚時,,開始孵化,,一旦發(fā)現一只鳥總在窩內不出來,那就是開始孵化了,,雌雄親鳥輪流孵化,孵化期為14天,,孵化期水槽水量盡量少些,,以免親鳥洗浴,并撤掉雞蛋小米及蔬菜,,換上谷子,、黍子和稗子等。珍珠鳥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25℃,,冬天室內不能低于15℃,,夜晚要保溫。
孵化時的注意事項:由于珍珠鳥膽子很小,,孵化時要保持周圍環(huán)境的安靜,,除添喂食水外,,不要去窺視,絕對不要移動鳥籠,,以免親鳥受驚棄窩不孵或小鳥出殼親鳥不喂。為了提高飼養(yǎng)珍珠鳥的經濟價值,,
可以把蛋取出,,讓正在孵化的十姐妹代孵,方法是選產蛋期和珍珠鳥相同或相差2~3天的十姐妹,,用小勺取出十姐妹的蛋,,再放入珍珠鳥的蛋,動作要輕,。十姐妹抱性很強,,有保姆鳥之稱。一般飼養(yǎng)戶要多養(yǎng)幾對十姐妹,,并控制其孵化時間。出殼后,,十姐妹會把幼珍珠鳥喂大,,直至分窩獨立生活。
光線不要太強,,就可連續(xù)產蛋,。日常管理要保持籠舍和籠具的衛(wèi)生,,經常對室內及籠具進行消毒(方法是可用"來蘇兒"等噴灑室內,,用高錳酸鉀稀釋液浸泡水槽、食槽),。珍珠鳥雖然體型較小,,但體質較強,不易生病,、耐粗飼,繁殖力強,,一般飼養(yǎng)條件都能飼養(yǎng)成功,。
成年的珍珠鳥,每年在春,、夏季繁殖,,它們原分布于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是在南半球地區(qū),當地的春,、夏季在北半球卻是秋,、冬季,故珍珠鳥在中國沒有明顯的繁殖季節(jié),,全年均可繁殖,,但要避開夏季炎熱和冬季嚴寒。
珍珠鳥在野生時,,善于利用天然洞穴,,或其它啄洞穴營巢鳥類的廢棄洞穴營巢,巢材常用細長的草莖及樹葉,,特別愛用禾本科植物柔軟的花絮或果穗營巢,。營巢時雌雄鳥共同協作完成,一般雄鳥尋找合適的巢材,,銜至洞穴,,雌鳥在洞穴中搭建完成巢坯,以后逐步植入細草,、羽毛,、纖維等巢材,在產卵,、孵卵,、育雛期間,雄鳥仍要銜細柔的巢材,,供雌鳥修補窠巢,。每巢產卵約為3~7枚,多數親鳥產卵4~8枚,,若親鳥第一次參與繁殖,,有的只產卵1枚,最多產卵5枚,,卵白色,,稍具有光澤,卵的大小為15(14.7~16.5)×11(10.2M1.6)毫米,,卵重約為1.55克左右。白天孵卵以雌鳥為主,,雄鳥白天多守衛(wèi)在巢穴附近,,頭多對著巢窠的洞口,定時發(fā)出單音連鳴,,仿佛告之巢內孵卵的雌鳥“平安無事”,。每日早晨,、中午、黃昏前夕,,雄鳥進巢換出雌鳥,,雌鳥出巢后,排便,、飲水和覓食以后,,進巢換出雄鳥,夜晚多為雌雄親鳥在巢中共同孵卵,,孵卵期約為13~20天,。特別是第一次參與繁殖的親鳥,缺乏孵卵的經驗,,開始孵卵時,,遠不如己繁殖過多次的親鳥,種卵胚胎在發(fā)育中途時有死亡,,故出雛率也較低,,或有的親鳥產卵以后,親鳥根本就不進巢孵卵,,產卵2~3次,,每次產卵1~2枚,最多也不超過3枚卵,。因為珍珠鳥的親鳥,,多為姊妹代孵、代育的仔代,,故親鳥開始繁殖時,,它們的母性不強,連續(xù)產2~3窩9p以后,,親鳥也會逐步恢復其母性,,產卵量又有增多,但要給親鳥準備安靜,、光暗,、干擾較少的環(huán)境,親鳥也能孵出全部仔鳥,。珍珠鳥的雛鳥為晚成鳥,,剛出殼的雛鳥肉紅色,兩眼緊閉,,全身幾乎裸露,,只有幾根絨羽一簇,分布于頭頂、兩翼,、背等處,。中國在秋、冬季時,,氣溫較低,,特別要注意提高室內的氣溫,否則剛出殼的雛鳥,,夜晚易于凍死,,故雛鳥的成活率也較低。雛鳥發(fā)育到7~10日齡后,,雛鳥才睜眼,,此時雛鳥也就進入到針羽期,雛鳥生長迅速,。育雛由雙親共同負擔,,亦是親瘦雛肥的時期。育雛期在24~26天左右,,雛鳥出巢以后,,尚需要經過巢后發(fā)育,多為7~12天,,雛鳥才能自由自在地活動,。可是第一次孵卵成功的親烏,,往往又不會育雛,,同時珍珠鳥剛出殼的雛鳥又太小,人工育雛也不易成活,,親鳥雖然盡心在巢中暖雛,,雛鳥多數饑餓而死亡,出雛率常為0%,,若要恢復親鳥育雛的行為,,要讓第1~3窩雛鳥餓死,另外還要給親鳥供給粉食及熟雞蛋黃,,繁殖鳥籠及巢穴仍然要安置于安靜,、光暗的老地方,盡量減少外來干擾,,親鳥還會逐漸恢復育雛的功能,。
若人工繁殖珍珠鳥,可用金絲雀的繁殖鳥籠,,或用箱籠繁殖還要用深色籠衣將繁殖鳥籠嚴蓋,,在繁殖鳥籠或箱籠的右上方,,安裝草壺或人工巢箱,并供給干燥,、清潔、消毒后的巢材,。
繁殖前的準備工作,。珍珠鳥性情膽小怕人,3~4個月可達性成熟,。一般選擇4個月左右的健康鳥做為種鳥,,繁殖用籠可用金屬制的方形籠。供繁殖用巢可用15厘米×10厘米×10厘米的方形槽,,中間設隔板,,把巢箱分為內外2間,隔板及外間分別留進出口,,出入口外設小平臺,,便于鳥出入巢時蹬踏。也可用壺狀草巢或小葫蘆等,,巢內放干凈的墊草并把巢掛在籠內上方的一角,,籠內設棲杠2根,并放食,、水,、砂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