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于海拔幾米至4000米高原,、山地和平原地帶的森林中,,包括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柳樹叢和林緣灌叢,,以及園林,、果園、田野,、村落,、庭院等處。
原產(chǎn)地:不丹,、柬埔寨,、中國、丹麥,、德國,、香港、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波蘭,、俄羅斯,、新加坡、泰國,、越南,。
旅鳥:阿爾及利亞、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埃及,、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直布羅陀,、希臘、匈牙利,、冰島,、印度尼西亞、以色列,、意大利,、利比亞、盧森堡,、馬耳他,、摩洛哥、荷蘭,、挪威,、阿曼、葡萄牙,、沙特阿拉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瑞典、瑞士,、土耳其,、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英國,。
新疆(北部準(zhǔn)噶爾盆地,、西部喀什、天山,、中部吐魯番,、東部哈密)、內(nèi)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北部烏蘭察布盟,、西部阿拉善盟)、黑龍江(北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南部牡丹江、西部齊齊哈爾)、吉林(長白山,、通化,、四平)、甘肅(南部康縣,、東部天水),、寧夏(北部賀蘭山)、青海(西北部祁連山,、南部玉樹,、東部貴南)、西藏(南部林芝,、昌都地區(qū)北部和南部),、四川(中部南充、西部理塘,、北部松潘),、云南(西部和西北部麗江山脈、金沙江與瀾滄江間山脈)等地為繁殖鳥或旅鳥,、遷徙和越冬于北起陜西,、南至福建、海南及臺灣,、西起西藏,、東至山東中國廣大地區(qū)。
黃眉柳鶯上體橄欖綠色,;眉紋淡黃綠色,;翅具兩道淺黃綠色翼斑;下體為沾綠黃的白色,。上體包括兩翅的內(nèi)側(cè)覆羽概呈橄欖綠色,,頭部色澤較深,在頭頂?shù)闹醒胴炓砸粭l若隱若現(xiàn)的黃綠色縱紋,。眉紋淡黃綠色,。自眼先有一條暗褐色的縱紋,穿過眼睛,,直達枕部,;頭的余部為黃色與綠褐色相混雜;翼上覆羽與飛羽黑褐色,;飛羽外翈狹緣以黃綠色,,且除最外側(cè)幾枚飛羽外,余者羽端均綴以白色,;大覆羽和中覆羽尖端淡黃白色,,形成翅上的兩道翼斑,;尾羽黑褐色,各翅外緣以橄欖綠色狹緣,,內(nèi)緣以白色,。下體白色,,胸,、脅、尾下覆羽均稍沾綠黃色,,腋羽亦然,。雌雄兩性羽色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角黑色,,下嘴基部淡黃;跗蹠淡棕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9-克,,♀6-9克;體長♂86-107毫米,,♀86-112毫米,;嘴峰♂6-9毫米,♀7-9毫米,;翅♂49-62毫米,,♀49-59毫米;尾♂37-45毫米,,♀33-48毫米,;跗蹠♂17-20毫米,♀15-20毫米,。(注:♂雄性,;♀雌性)
共2亞種,指名亞種頭頂無冠紋,;眉紋寬,,呈淡黃綠色。西北亞種上體較暗褐,,翅上后翼斑沾橙色,,前翼斑和內(nèi)側(cè)尾羽的白斑均不顯。下體白色沾黃,。
黃眉柳鶯常單獨或三五成群活動,,很少見其集成大群活動,但遷徙期間可見集大群,。由于體小色綠,,除非聽到鳴叫聲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進行短距離竄飛時,通常難以發(fā)現(xiàn)。它很少落地,,晨昏為活動高峰期,。覓食各種樹上的蚜蟲及小型昆蟲,尤其在水邊的樹上更常見,。常飛落在樹的下方,,再竄躍向上,幾乎從不停歇,,動作輕巧,、靈活、敏捷地在樹上覓食,。若不受干擾,,可在樹枝間長時間逗留,不停頓竄上竄下忙于覓食,。由于體輕,,甚至可在細枝和葉柄啄食葉上昆蟲。捕到較大而無法吞下的昆蟲時,,常用嘴銜著蟲子在樹上摔打弄碎后再吞食之,。飛行迅速,覓食時,,只在樹與樹間竄飛,,離去時則高飛。此鳥有一種特殊的動態(tài),,常在樹上以兩足為中心,,左右擺動身體,不斷地變動著身體的角度,,以求在更大視野范圍內(nèi)尋得食物,。
黃眉柳鶯鳴聲有兩種:一種為清脆細軟的鳴叫,通常為單聲"ju“,、三聲"ju-ju-yi”或四聲"ju-ju-yi-zhi”一度,。不安時發(fā)單聲的"ju-",常在單獨,、受驚,、雨中聽見。兩三只一起在樹上覓食物時,,當(dāng)由棲枝飛至另一樹枝或另一株樹上時,,發(fā)"ju-jue-yi-zhi”四聲一度的鳴聲,具有召喚作用,。樹上有蟲,,在搜覓啄食時,,伴隨身體擺動發(fā)"ju-jue-yi-zhi”四聲一度的鳴叫。初擺叫"ju”,,再擺叫"jue-yi”,,三擺叫"zhi”,為食物引起的鳴叫,。陰天,、雨過天晴時,由于覓食活動頻繁,,不時聽到,。另一種為聲音高亢的鳴囀,,甚為悅耳,。
主要以昆蟲為食,未見飛捕,。所食均為樹上枝葉間的小蟲,。99.12%為動物性食物,其中昆蟲占97.4%,,以鞘翅目昆蟲最多,。主要有金龜甲、葉甲,、蟓甲等害蟲,,其次是鱗翅目昆蟲。此外,,還有蝽象,、夜跳蟬、螞蟻,、蚊蠅及蜂類等昆蟲以及蜘蛛,。
黃眉柳鶯繁殖期5-8月。遷入繁殖地15-20天后,,開始配對,。通常為雄鳥站在樹梢四處張望,發(fā)現(xiàn)雌鳥時,,迅速飛往雌鳥處,,低頭擺尾,炫耀求偶,。雌鳥往往回避,,迅速飛離。隨后,,常見雄鳥高踞樹梢發(fā)出"gaji…”連續(xù)不斷地求偶鳴叫,。這時,,雌鳥時而在枝頭跳躍,時而飛向空中,,直至雌鳥不逃避雄鳥,,雌雄鳥一起活動,形影不離時,,終成配偶,。配對后,雌雄鳥皆同選擇巢址,。營巢于林緣緩枝,、林間曠地的向陽草坡,亦見于路邊兩側(cè)枯枝落葉間等地段,,曾在住房附近的一棵松樹上,,主干與側(cè)枝分叉處發(fā)現(xiàn)一巢,距地面高3-5米,,巢很隱蔽,。
巢址確定后,由雌鳥銜材筑巢,,雄鳥多為雌鳥運材中的伴隨者,。雌鳥全天銜材不歇,一天銜材次數(shù)可高達145次,。巢呈球形,,結(jié)構(gòu)精細,不易松散變形,。巢由苔蘚,、沙草、早熟禾和一些纖維狀的枯樹皮等構(gòu)成,,內(nèi)墊以植物須根,、獸毛、鳥羽等,。巢長12.5-16.7厘米,;巢寬11.7-13.4厘米;巢高8.9-12.7厘米,;巢深7.3-9.2厘米,。巢的進出口位于前方,口徑3.3-4.2×3.3-3.8厘米,。營巢須費時7-9天,,個別達10-12天。
巢筑成后即開始產(chǎn)卵,,多見于上午5-9時,,一般每日產(chǎn)一枚,,偶見隔日。產(chǎn)卵期間見有交尾,,亦見有個別親鳥叼材修葺,。此時,雌鳥不進行孵卵,,亦不在巢中過夜,。每窩產(chǎn)2-5枚,一般為3-4枚,。卵呈橢圓形或球形,,粉白或白色,鈍端綴以暗褐紅色斑點,。卵重0.7-1.1克,,大小為10.0-13.0毫米×8.9-11.5毫米。
孵化期10-12天,,個別達13天,。孵卵由雌鳥負責(zé)。卵殼由親鳥叼出巢外,,未受精卵至親鳥離巢時仍留在巢中。
育雛期8-10天,。皆由雌鳥承擔(dān)育雛任務(wù),,育雛期親鳥取食點多樣,但以在樹冠中,、上層及灌叢上取食為主,,有時亦見其飛至空中捕食,但未見到地面覓食,。育雛期間,,常見親鳥從巢中銜出雛鳥的糞便,以保持巢的清潔,。雛鳥留巢期8-10天,。離巢后的雛鳥尚不能自立,由近而遠離開巢位,,不再歸巢,。且常隱蔽于灌叢或草叢中等候親鳥喂養(yǎng),親鳥在巢外育雛8-10天后,,幼鳥才會自啄食物,,獨立生活,但幼鳥飛翔能力,、避敵能力,、取食的多樣性,、靈活性,尚須鍛煉,,逐漸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