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琴海豹(學(xué)名:Pagophilus groenlandicus)體長1.7米,體重130千克,。面部寬闊,,兩眼靠近,強(qiáng)壯而呈黑色的爪子,,銀白色而光滑的皮毛,。明顯的黑色條帶在背部形成許多鞍紋,大體呈豎琴圖案,。
豎琴海豹是一種相當(dāng)耐寒的海洋哺乳動物,。主要分布于亞特蘭大以北到北冰洋間的極地地區(qū),。生活于極地的開闊海洋和海岸線邊緣地帶,。以鱈魚、香魚和鯡魚等為食,。通常以集群的形式沿著冰帶的邊緣大規(guī)模遷移,。
由于其皮毛和海豹油的價值而長期處于被捕獵狀態(tài)。從1987年開始,,加拿大《海洋哺乳動物條例》禁止捕獵豎琴海豹幼崽(白毛海豹),,捕獵的海豹必須是能自我生存和能獨(dú)立生活的海豹(通常年齡在25天以上)。
主要在沿岸臨近浮冰的海域活動,,遷徙時游向遠(yuǎn)海,。繁殖、蛻毛和休養(yǎng)時會前往北極浮冰區(qū),。
廣泛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
原產(chǎn)地(海域):加拿大、格陵蘭島,、冰島,、挪威、俄羅斯,、斯瓦爾巴群島和揚(yáng)馬延島,。
漫游地(海域):丹麥、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德國、西班牙,、英國,、美國。
成體上半身有醒目的黑色斑紋,,形如豎琴或馬蹄鐵狀,,“豎琴海豹”之名即來于此。
成體:毛色銀灰(雌性雜有黑色點(diǎn)斑),,身體兩側(cè)有黑色斑紋,。頭部黑色,雌性面部偏白有斑點(diǎn),。面部寬闊,,眼距較近。胡須發(fā)育完好,。前,、后鰭肢的爪為黑色,后鰭肢與軀干交接處常有黑色斑點(diǎn),。
初生幼體全身覆蓋白色胎毛,,半個多月后毛色漸變?yōu)榫卟灰?guī)則黑斑的銀灰色。
齒式:I 3/2,,C 1/1,,PC 5/5。 注(I:門齒,,C:犬齒,,PC:后犬齒)
大小量度:體長♂171~190厘米,♀168~183厘米,;平均體重♂135千克,,♀120千克。(注:♂雄性,;♀雌性)
一年可游5,000公里,。遷徙方式取決于它們繁殖和脫毛的位置。冬天在分布區(qū)的最南端繁殖,,春天于附近褪毛,。褪毛后返回分布區(qū)的最北端度夏。九月重回繁殖地,。豎琴海豹只在繁殖季和脫毛期成群聚集,,其他時間偏好獨(dú)處。所構(gòu)成的海豹群不具備社會性和等級體系,。
大部分時間在海上度過,,停留陸地的時間較少,。通常在夜間嘗試登陸。繁殖和脫毛期駐地時間最長,。在浮冰上下會花費(fèi)較多精力打洞(洞口直徑60~90厘米),,以便入水和呼吸。
善游泳,,在冰面也能快速移動,。前后鰭肢除在水中推動身體的用途外,還可調(diào)節(jié)體溫和追求異性,。
豎琴海豹的聽覺和視覺非常敏感,。發(fā)達(dá)的胡須能感應(yīng)低頻振動,以此探測獵物和天敵,。嗅覺不如其他感官敏銳,,但能分辨幼仔和天敵。
可至深水覓食,,平均潛水深度150~200米,,潛水時長4~13分鐘。主食魚類,,食譜涵蓋67種魚類和7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如毛鱗魚、北極鱈魚等,。幼獸食用小型無脊椎動物,。
天敵包括北極熊、虎鯨,、格陵蘭鯊和海象。
冬季在繁殖地的冰面上,,每平方公里可聚集2000只豎琴海豹,。交配系統(tǒng)存在爭議,通常描述為一夫一妻制或多夫多妻制,。
雌性和雄性成熟期都在5.5歲左右,。雌性平均繁殖年齡10歲,雄性8歲,。
雌性妊娠期大約是11.5個月,,每年2~4月在浮冰上繁殖,每胎產(chǎn)仔1只,,出生時長約1米,,重11~12公斤。 幼仔體毛白色,,只有鼻吻處黑色,。豎琴海豹沒有固定的配偶,,小海豹們從來不認(rèn)識它們的父親,撫育后代全靠母海豹,。在大約10~12天之內(nèi),,母海豹每天85%的時間在水下覓食,以此補(bǔ)充奶水消耗,,剩余時間哺乳幼仔,。海豹出生后的第一個星期完全靠母奶為生,每天吃四五次奶,,雌海豹的奶量比母牛多出十倍,。小海豹十天之后體重就能夠增加三倍。會生成厚厚脂肪層抵御寒冷,。
哺乳期過后,,雌海豹返回海中,33公斤重的幼仔被獨(dú)自遺棄在冰面,,在那里,,幼仔完成由白色到銀灰色的褪毛過程。四周后完全獨(dú)立,,可下水覓食,。從被遺棄到自主捕食期間,小家伙們的體內(nèi)脂肪喪失掉50%,,死亡率達(dá)20~30%,。野生豎琴海豹壽命為20~35年。
豎琴海豹是北半球最豐富的鰭足類動物,。全球接近900萬只,,每年新誕生幼獸約120萬只(ICES 2013,Hammillet al.2014),。北大西洋約750萬只(Hammillet al.2014),,其中格陵蘭海域有62.7萬只(ICES 2013,?ig?rdet al.2014),;北海估計有140萬只(ICES 2013),。
格陵蘭(區(qū)域)捕獵豎琴海豹的規(guī)模從1970年代的每年1500只增加至2000年的約10萬只,此后保持年均8.5萬只的捕獵數(shù)量(DFO 2012),。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08年評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hù)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鰭足目*所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