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娘有多種體色,,有紫紅、淡綠,、深綠,、枯黃等。紫紅的比較少見,,屬珍貴品種,,俗稱“紅娘”或“紅紗娘”;淡綠色的稱“翠紗娘”,;深綠色的稱“綠紗娘”或“綠娘”,;枯黃色的稱“黃紗婆”或“黃婆”。
在這4種體色的紡織娘中,,以紫紅或淡紫綠色者最好,,深綠者次之,枯黃者差些,,但格調不同,,各有情趣,。
從體形上說,以體大者為好,,因體大發(fā)育好,,鳴聲也好。從身體結構上看,,以頭小,,翅寬、背部發(fā)音鏡寬者及復翅后半部極扁者為好,,因其鳴聲洪亮有力,,持續(xù)時間長。當然應選前后6肢完整無傷殘,、觸角等長無缺,,各部分勻稱的個體。
紡織娘科昆蟲在我國分布很廣,,以東南部沿海各省如浙江,、江蘇、山東,、福建,、廣東、廣西分布最多,。國外,,如南美洲等也都有分布。
觸角較體長,,能發(fā)音的種類發(fā)音器通常位于前翅基部,,具有發(fā)育完全的Cu2脈和鏡膜;聽器位于前足脛節(jié)基部和前胸側部,;跗足4節(jié):尾須粗短而堅硬,;產(chǎn)卵瓣發(fā)達。
紡織娘體形較大,,體長約50-70毫米,,體色有綠色和褐色兩種,其體形很像一個側扁的豆莢,。頭較小,,前胸背側片基部多為黑色,前翅發(fā)達,,其寬度超過底部,,翅長一般為腹部長度的2倍,常有縱列黑色源斑,。雌蟲產(chǎn)卵器弧形上彎,,呈馬刀狀。雄蟲的翅脈近于網(wǎng)狀,,有2片透明的發(fā)聲器,,其觸須細長如絲狀,黃褐色,,可長達80毫米,,后腿長而大,健壯有力,,其彈跳力很強,,可將身體彈起,向遠處跳躍,。
雄性的前肢摩擦能發(fā)出聲音,,每到夏秋季的晚上,常在野外草叢中發(fā)出“沙沙”或“軋織,、軋織”的聲音,,可達20~25聲,猶如織女在試紡車,,因而被人們?nèi)∶麨椤凹徔椖铩?。其后是“織,織,,?......”的主旋律,,音高韻長,時輕時重,,猶如紡車轉動,。如遇雌蟲在附近,雄蟲一面鳴叫,,一面轉動身子,,以吸引雌蟲的注意。
紡織娘白天靜靜的伏在瓜藤的莖,、葉之間,,晚攝食、鳴叫,。雌蟲將卵產(chǎn)在植物的嫩枝上,,常造成這些嫩枝新梢枯死,一年發(fā)生一代,,以卵越冬,。
紡織娘不喜歡強烈的光線,喜歡棲息在涼爽陰暗的環(huán)境中。飼養(yǎng)紡織娘者懂得它有這種習性,,所以江南一帶的飼養(yǎng)者常用麥稈編織的小籠子作為飼養(yǎng)容器,,這種籠子有避光遮陰的性能。不過,,用這種容器也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只能聽見其鳴叫聲,卻不能觀賞到它的形態(tài),。因而有人將其養(yǎng)在鐵絲制成的籠中,,這樣既可聽到其鳴叫聲,又可觀賞到它的形態(tài),。但必須用布做個罩子,,白天把鐵絲籠罩住,避免強光直曬,。它善于跳躍,,且能跳的很遠,有時在瓜藤間縱身一躍,,沒入草叢,,即無蹤可尋。
紡織娘也不適應過分炎熱的環(huán)境,,所以有的飼養(yǎng)者在天氣炎熱時要在籠子上灑些涼水,,晚上則把籠子掛在通風處。
飼養(yǎng)紡織娘,,首先應準備好一個容器,,可以用竹篾、麥稈,、塑料紗,、尼龍紗制成。這幾種籠子中,,以紗籠為最好,,用竹篾制成的鳥攏式的籠子最差,因為底部用格子篾制成的籠,,蟲腳容易踏空,,不容易站立,晚秋時比較衰老的蟲極易折斷長腿,。由于紡織娘的體形較大,,籠子應盡可能寬大一些,使它便于在籠內(nèi)活動,。也有人將它養(yǎng)在方形裝餅干的鐵皮盒或圓筒豎立形的罐頭瓶內(nèi),,這是為了不使鳴叫聲太響亮,、太吵人。用這種籠子有它的優(yōu)點:鳴蟲在鐵皮餅干盒內(nèi)鳴叫有金屬回音,;鳴蟲在圓筒形罐子內(nèi)鳴叫,,可發(fā)出一種“嗡”聲,聽起來也別有韻味,。
值得注意的幾點是:
1,、籠子應經(jīng)常掛在涼爽通風的地方,特別要注意避免陽光直曬,,否則很容易干燥脫水死亡。
2,、籠子不能靠近有化學藥品或有煤煙的地方,。
3、籠子要懸空,,要防止有貓,、鼠或其他小動物去撲食。
4,、深秋氣溫下降幅度較大時,,要及早采取保暖措施,以便延長玩賞時間,,一般可養(yǎng)至春節(jié),。
5、紡織娘是否衰老是可以辨別的,,主要是從它的腹部顏色進行區(qū)別,。腹部的顏色如果是綠色的、綠白色的或淡紅色,,則是比較年輕的,;而顏色發(fā)黃且失去光澤,則是比較老的,。
6,、此外,青壯年時期的紡織娘,,翅色比較鮮明,,衰老的紡織娘翅色暗淡,且復翅的邊沿常有殘缺,,其爪花也磨損,,握爪力已不夠強,抓不牢籠子,。
7,、挑選紡織娘時,應當選翅色鮮綠或深褐色,其肚子的顏色也應選綠色,、白色或者嫩紅色的,。
8、在體形方面,,要選頭較小,,胸部較寬闊、后翅扁大,,6肢齊全無缺,、身體各部分勻稱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