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飛蜥(學名:Agama agama):雄性蜥蜴的最大長度是25厘米,,雌性蜥蜴是20厘米。特點是它帶白色的下腹部,,,迷棕色的后腿和尾部有一條纖細的明亮度條紋到中間和6到7個深斑到一側(cè)的條紋,。有一些雌雄異體。次級雄性,、雌性和幼體擁有一個橄欖綠的頭部,。具藍色的身體和黃色的尾巴,、雄性彩虹蜥蜴有一個大腦袋,一條長尾巴,,完整發(fā)育的外耳孔和眼瞼,。
一般在正午時份出沒。彩虹飛蜥可以攀墻及石,,主要是吃昆蟲,。分布于非洲中部及西部。
彩虹飛蜥(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彩虹飛蜥指名亞種 Agama agama agama Linnaeus, 1758
2 彩虹飛蜥紅頭亞種 Agama agama savattieri Rochebrune, 1884
分布于非洲中部及西部,。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彩虹飛蜥體長約30-40厘米,有2個亞種,,有三角形的頭部,、肥壯的身體以及長長的尾巴與四肢;頸背上有小脊突,,耳孔周圍則有刺狀皮瓣,。除此之外,這種蜥蜴身上少有其它裝飾,。體側(cè)有由5-7對延長的肋骨支持的翼膜,。具發(fā)達的喉囊和三角形頸側(cè)囊。體長150毫米以下,,尾長約為體長的1.5倍,。這種蜥蜴的體色在夜晚時是不顯眼的灰色;不過等到一照到太陽體溫升高后,,就會展現(xiàn)全然不同,、更為亮眼的,且因此有“彩虹飛蜥”(Rainbow Agama)的美名,。尤其是雄飛蜥的混合體色更是美麗,;橙色或紅色的頭部、紫紅或藍色的四肢,、體側(cè)有黃色斑點,;雌飛蜥的體色則為黃綠色。
雄性在繁殖期會展現(xiàn)其奪目的斑汶,,頭部,、頸部及尾巴會轉(zhuǎn)為鮮橙色,身體會轉(zhuǎn)為深藍,。繁殖期以外的雄性是淡褐色,。雌性及幼蜥的斑汶一般都是隠藏的。
日行性。棲息于熱帶,、亞熱帶海拔700-1500米的森林中,,常在樹上活動,很少下到地面,。在樹上爬行覓食時,,翼膜象扇子一樣折向體側(cè)背方;在林間滑翔時,,翼膜向外展開,。滑翔可改變方向,,但不能由低處飛向高處,。飛蜥以昆蟲為食。卵生,。在地洞或樹洞內(nèi)產(chǎn)卵,,每產(chǎn)2-5枚。
沒有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沒有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