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米乙通體潔白晶瑩,,口感滑嫩有彈性,配以醬油,、醋和蒜等調(diào)味料,酸咸可口,。而且水米乙一般都有4—5層,,吃起來比一般的米乙多了種層次感。夏天可以吃涼的甚至冰凍的,,冬天則是加熱了才吃,,夏冬皆宜。
北海吃水米乙起源于七月十四(盂蘭節(jié))鬼節(jié),,這是北海地區(qū)的風(fēng)俗,。但是水米乙也叫“蓋米乙”,蓋米乙是客家人的稱法,,其它地方稱水米乙,。“米乙”這是一個造字,,由“米”字+“乙”字組成,,廣西沿海地區(qū)話發(fā)音eī(短音)。
客家人蒸蓋米乙,,可以蒸到十層,,而且蒸得越多層越好。據(jù)說是為了讓回家的親人亡靈慢慢地一層一層剝來吃,,能在家中多留些時間,。因為傳說中,亡靈吃完祭品后要立即回地府,,不得多逗留,。一層一層的慢慢地吃蓋米乙,就是名正言順的“挨時間”,,地府管理部門不會責(zé)怪追究,。
制作水米乙的原材料:大米,煮熟的米飯,,打漿機,,蒸屜(無孔),醬油,,白醋或者陳醋,,蒜。
制作步驟:水米乙的制作方法簡單,,材料也容易準(zhǔn)備,,但工序比較多而且重復(fù),,要有耐心才能做出好吃的水米乙。
水米乙
1.將大米加水打漿,,制成米漿備用,;如果在大米中加入煮熟是米飯一起打漿,得到的米漿做成的水米乙更有彈性,; 水米乙一般都有5層
2.把打好的米漿倒入蒸屜,,鋪滿一層,蒸熟,;
3.再倒入米漿,,鋪滿與上次相同厚度的一層,蒸熟,;
4.重復(fù)第3步,;具體要幾層看個人的準(zhǔn)備與想法,一般是5層左右,,這樣的水米乙吃起來層次感明顯,,味道也好。
水米乙調(diào)味料(蘸料)
調(diào)味料可以按自己的口味準(zhǔn)備,,酸甜咸辣都各有風(fēng)味,。這里介紹北海最常見的一種:醬油和醋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就看自己是喜歡咸一點的還是酸一點的,;再拍碎兩粒蒜放進(jìn)醬油醋里,,既能提鮮味道,又能又殺菌的作用,,一舉兩得,。
公館制法
公館蒸蓋米乙的做法是:先把米浸泡到發(fā)軟,磨成漿,,用一個直徑60-80cm的竹蓋放在大鍋上蒸(與蒸包子差不多),,然后將磨好的米漿舀進(jìn)蓋里,每層不能超過2mm,,等第一層五,、六成熟時便加第二層,每一蓋米乙一般5-6層,,蒸到最后一層時,,高潮就到了,上面鋪一層2-3mm高的“佐料”,,“佐料”比較講究:有豬肉,、蝦米、木耳、芹菜,、竹筍等,。在蒸的時候掌握好火候,蒸出的饐就會鮮,、嫩,、滑。
蒸好后,,將整蓋的米乙從鍋里端出來,,用水果刀先割直線(每條線隔4cm),然后斜45度角割斜刀,,間隔10cm左右,這樣每一小塊就成了棱型狀了,。小朋友喜歡象吃云片糕一樣,,一層一層地剝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