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提琴定弦方法復雜,。目前通用的是四弦四度定弦:從高到低 G, D, A, E。這樣的定弦中,低音提琴能演奏的最低音為Kontra E。為了求得最低音與大提琴的八度關系,,歐美的交響樂隊都力爭至少將低音提琴的最低音擴展至Kontra C。
具體而言,,有兩種方法可以做到:
流行于德奧等地的方法為增加第五弦。第五弦早期為C弦,,這樣第五弦與第四弦構成大三度,在指法上頗有不便,,但C弦發(fā)音較易,,張力上的要求在早期技術水準上容易達到,。隨著技術發(fā)展,,德奧等地使用的第五弦一般為B弦,,與第四弦構成純四度,,指法便利。弦的張力問題通過制琴技術發(fā)展也已解決,。
流行于其他國家的方法是,為第四弦增加變調(diào)器,使在常規(guī)上發(fā)空弦E音的第四弦,,經(jīng)過變調(diào)后發(fā)C音。
除此以外,,早期的低音提琴尚有3弦五度定弦法(一度流行與意大利等地的獨奏低音提琴家)、3弦4度定弦法等等,今已淘汰。今日有少數(shù)低音提琴家主張4弦5度定弦(ADGC),。由于這種定弦要求演奏者的手足夠大,且對傳統(tǒng)的低音提琴指法,、把位體系有徹底改動,,因此尚未流行開。
低音提琴的低音為其粗一根弦的(在有變調(diào)器的情況下,,全部展開其變調(diào)裝置后的)空弦音,。因此,應該是Subkontra H(德奧五弦琴),或者是Kontra C(英美樂隊琴),,或者是Kontra E(普通四弦樂隊琴),。其最高音的音域難于估量,因為在獨奏作品中,,適當使用泛音可以大幅擴展低音提琴的高音音域,。在樂隊中,其最高音一般為小字組g(主要見于古典至浪漫派交響作品),,但也可用至小字一組的g1(多見于現(xiàn)代風格交響作品),。
獨奏低音提琴使用不同于樂隊低音提琴的定弦。使其音色更為突出而明亮在原本的定弦上,,每個弦向上調(diào)一個全音(大二度),。從高到低分別為 A-E-B-F#。獨奏低音提琴是個需要改變譜號的移調(diào)樂器,。記譜往往是相對作曲家所譜寫的原調(diào)低一個全音(大二度)的調(diào)式,。例如原本為E大調(diào),實際記譜則為D大調(diào),。以便演奏者演奏時,,按照原本定弦的指法正常演奏。
在交響樂隊中的地位
低音提琴負責的是交響樂隊最低音的聲部(但不是最低音的樂器,。低音巴松管和大號的音域可以比低音提琴的最低音弦,,不管是E弦還是C弦更低,,甚至一個有意往低音吹的次中音長號也能超出常用音域而做到這一點),,主要是因為低音提琴齊奏的低音是整個樂隊里最好的低音,渾厚而有彈性,,比相同音域的木管或銅管樂器都要顯得潤澤有活力一些,。另一個原因是低音提琴的演奏技術是靈活的(和近似音域的樂器比),讓優(yōu)秀的樂隊低音提琴演奏很快的段落,,并不是特別吃虧,,但讓低音巴松管吹奏很快的段落,就比較吃虧了,。
在交響樂里,,低音提琴最常見的演奏方式是和大提琴演奏同一段樂譜。當他和大提琴演奏同樣的樂譜的時候,,實際上二者是在隔八度演奏,。這樣的低音,是效果非常好的,。如果沒有低音提琴,,光大提琴,則聲音不夠深沉有力;如果沒有大提琴,,光低音提琴,,則聲音不夠清晰靈活,二者結合是最好的,。這種方式的演奏,,在低音區(qū),是低音提琴的聲音主導的,,在中高音區(qū),,則是大提琴聲音為主導。有不太常見的例子,,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先后演奏同一段旋律,,造成特殊的對比效果,例如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19世紀后,,大提琴逐漸從純低音樂器中解脫出來,在交響樂中經(jīng)常脫離低音提琴而演奏旋律,。這時,,低音就全留給低音提琴了,但為了讓其低音線條清楚,,往往在其上面附加管樂,,來重復低音提琴的音符,這樣,,低音提琴雖然是弦樂中的一員,,卻經(jīng)常有機會和長號、大號,、巴松管等樂器演奏同一段旋律,。
低音提琴在現(xiàn)代交響樂隊里是相對比較不起眼,卻十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