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琴(英語:xylophone)木琴是一種打擊樂器,,是由一套長方形小木塊組成。憑借木塊的長短對這些木塊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演奏時以兩個木制的小槌在木塊上敲擊,,發(fā)出聲音略似骨頭的枯干的叩擊聲,音質強烈刺耳,,具有非凡的穿透力?,F(xiàn)代木琴的音域有三個八度,過去木琴的記譜法比實際音高低八度,,自圣——桑以后,,就按實際音高記譜。但是木琴需要其他樂器(如鋼琴,、管弦樂隊等)的伴奏才能襯托出其獨特的音色,,使之更具魅力。
木琴產生于14世紀,,其多用于獨奏原始的木琴產生于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十五世紀傳入歐洲,。十九世紀30年代俄羅斯揚琴演奏家?guī)焖箍品蚵脷W表演木琴獨奏。受到蒙德爾松等音樂家的贊賞,,從此名聲大振,。
木琴的起源甚早,相傳非洲,、爪哇與印度尼西亞在14世紀時就有木琴,。在歐洲最早提到木琴是在16世紀,。當時被稱為木制敲擊樂器。最初演奏者席地而坐,,兩腿向前直伸,,木塊 橫于腿上而進行敲擊。此種木琴,,稱為腿上木琴,。改良后是把木塊置于半圓形的框架上,演奏者把它從頸部掛至腰際來敲擊,。這種木琴稱為環(huán)狀木琴,。 更進一步的木琴是:每一木塊的下方置一開口葫蘆作共鳴器之用。此種木琴,,可稱為瓢式木琴?,F(xiàn)代木琴就是根據(jù)瓢式木琴改進而成,是以木料或金屬制的管子來代替葫蘆作為共鳴器,。至19世紀,,這種樂器已經常被巡回演出的演奏家們當獨奏樂器使用。在1830年左右,,俄國演奏家古西科夫以高度的技巧演奏木琴以后,,木琴漸為人們所賞識,并引起了如門德爾松,、肖邦,、李斯特那樣的作曲家們的興趣。此后,,大多數(shù)20世紀的作曲家都使用過木琴,,如在G.馬勒的《第六交響曲》,R.斯特勞斯的《莎樂美》和D.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等作品中都運用到木琴,。
1.音條:用紅木或其他硬質木料制作,,常用材料為熱帶的紅木和花梨木等硬質材料;
2.琴架:金屬質地,;
3.共鳴筒:長短不同的圓形薄鋁管,, 裝在每個音條的下方,作用相當于弦樂器的共鳴箱,,使音條發(fā)出的聲音增強和延長,;現(xiàn)代木琴通常是根據(jù)瓢式木琴改進而成,以木料或金屬制的管子來代替葫蘆作為共鳴器,。
4.打棰:一對勺型小木棰,,多用紅木制成。 用來擊打音條以發(fā)聲,。
木琴的基本結構是以若干由長漸短的硬木音條并行排列在架子上構成,。樂隊木琴有兩種形制,。較普通的一種是豎排式。即音條像鋼琴黑白鍵排成兩列,,每根音條下有一根金屬共鳴管,。音域一般為C(1)/C(4)或f(1)/C(5),實音比記譜高八度,。木琴的基本結構是以若干不同長度的音條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一音條下方置一木制或金屬制管子作共鳴器,音域為三個半到四個八度,。木琴演奏時以兩個木制小槌在音條上敲擊,,發(fā)出枯干的叩擊聲,音質強烈刺耳,,具有非凡的穿透力,,多用于獨奏。
木琴的發(fā)聲原理:每一個木條的音調高低取于其長度與厚度,,短而厚的木條會發(fā)出較高的聲音,。同樣的,長而薄的木條會發(fā)出較低的聲音,。每一個木條的兩端各有兩個節(jié),,亦即振動的靜止點。為了控制木琴的尺寸不至于太大,,調音方法不可光靠木條的長度寧可依靠木條的厚度,。為達到此目的,木琴制造商會把一些木條的背面削去一部分成拱形,,以便制成大小適度的木琴。
目前我國使用的木琴,,按其形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稱為梯形琴或者叫三角琴,另一種稱為橫排琴或者叫瑪琳巴琴,,兩種琴的音色相近,各琴鍵排列,、演奏方法卻大不相同,。下面分別作簡要介紹。
梯形琴:梯形琴的演奏采用直腕,,演奏者使用兩根勻型的紅木槌敲擊琴鍵,,使其振動發(fā)音。梯形琴的音域一般都在三個半八度,,為了演奏方便,,有的音(如F,、C)在排列中需要兩塊相同音高的琴鍵。琴鍵數(shù)量為46塊左右,。梯形琴聲音清脆明亮,穿透力很強,,聽起來具有珠落玉盤的感覺,。表現(xiàn)歡樂活潑的情緒和場面有其獨特的效果,尤其在兒童樂曲中使用非常廣泛,,在大型樂曲,、舞曲,、交響樂中,也有它精彩的片段,。梯形琴上還可以演奏出一些特殊效果,,如刮奏產生的流水聲,前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連續(xù)演奏產生的馬蹄聲等,。
橫排琴:橫排琴過去在我國使用較少,,近幾年由于加強了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在中央音樂學院,、解放軍軍樂團,、解放軍藝術學院軍樂系以及其他一些藝術院校、文藝團體的打擊樂教學與演出實踐中都在越來越多地使用橫排琴,。歐美國家及日本等都普遍使用橫排琴,,世界上每年舉行的一些打擊樂比賽也都是使用橫排琴。我國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推廣的原東德“奧爾夫教學法”所使用的樂器,就是簡化的橫排琴,。從目前情況看,,橫排琴大有取代梯形琴的趨勢。
總的看來,,兩種木琴的演奏,、練習都有一定難度。
非洲和中南美洲的民間木琴,,東南亞木琴,、非洲木琴(包括馬林巴琴)、中南美洲木琴等,。
木琴是以雙手持小硬頭槌或軟頭槌擊奏發(fā)聲,。用硬頭槌擊奏時,能發(fā)出木質,、堅硬清脆,、余音短、穿透力很強的聲音,,很適合演奏各種形式的音階,、琶音、滑音,、顫音,、滾奏音、雙音,、跳進甚至遠距離跳進的技巧性的樂句,。木琴能用很快的速度演奏,可自如地控制強弱變化,。木琴在樂隊中常被運用于輕松,、活潑、歡快,、詼諧,、幽默、怪誕的音樂段落中,。
屬竹木體鳴樂器類,,各個音條都有固定的音高,因而木琴是變音打擊樂器,,可用于獨奏旋律,。強奏時,木琴音色剛勁有力,,弱奏時則柔美悅耳,。木琴發(fā)音短促而清脆,多用來演奏 輕快、活潑的樂曲,,表達一種歡樂的氣氛,。對于持續(xù)音,則必須運用兩個打棰迅速交替敲擊 同一音條以獲得連續(xù)的效果,。此外,木琴還可以奏出美妙的滑音和動人的顫音,,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
19世紀后半葉,它進入大多數(shù)交響樂隊的打擊樂組,,第一次是由法國作曲家C.圣-桑斯在他的《死之舞》中首次使用,,用來表現(xiàn)骨架的搖動聲。大多數(shù)20世紀的作曲家都使用過木琴,,如G.馬勒的《第六交響曲》,,R.斯特勞斯的《莎樂美》和D.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第二爵士組曲》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