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一詞出現(xiàn)于16世紀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命名的。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麥哲倫率領270名水手組成的探險隊從西班牙啟航,,西渡大西洋,他們頂著驚濤駭浪,,吃盡了苦頭,,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進入了一個海峽,。這個后來以麥哲倫命名的海峽更為險惡,,到處是狂風巨浪和險礁暗灘,。又經(jīng)過38天的艱苦奮戰(zhàn),船隊終于到達了麥哲倫海峽的西端,,然而此時船隊僅剩下三條船了,,隊員也損失了一半。
又經(jīng)過3個月艱苦航行,,船隊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這段航程再也沒有遇到一次風浪,,海面十分平靜,,原來船隊已經(jīng)進入赤道無風帶。飽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員高興地說:“這真是個太平洋??!”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
太平洋,,北到白令海峽,,北緯65°44′,南到南極洲,,南緯85°33′,,跨緯度151°。東到西經(jīng)78°08′,,西到東經(jīng)99°10′,,跨177個經(jīng)度。南北長約15900千米,,東西寬度約19900千米,。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海岸至亞洲的馬來半島,東西長21300千米,。包括屬海的體積為7144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69618.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939.5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4187.8米,,已知深度11033米,位于馬里亞納海溝內(nèi),。北部以寬僅102千米的白令海峽為界,,東南部經(jīng)南美洲的火地島和南極洲葛蘭姆地(Graham Land)之間的德雷克(Drake)海峽與大西洋溝通;西南部與印度洋的分界線為:從蘇門答臘島經(jīng)爪哇島至帝汶島,,再經(jīng)帝汶海至澳大利亞的倫敦德里(Londonderry)角,,再從澳大利亞南部經(jīng)巴斯海峽,,由塔斯馬尼亞島直抵南極大陸。
太平洋由于面積廣闊,,水體均勻,,氣候有利于行星風系的形成,特別是南太平洋更為突出,。北太平洋情況不同,,東西兩岸差異懸殊,以俄羅斯東海岸的嚴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和的冬季對比鮮明,。信風帶位于東太平洋南北緯30°-40°之間的副熱帶高壓中心和赤道無風帶之間,。
中緯度地區(qū)、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輻合形成副極地低壓帶,。兩個風帶氣溫,、濕度相差懸殊,極地東風帶鋒面甚為猛烈,,冬季尤為突出,。西太平洋(北緯5°-25°)菲律賓以東、南海和東海洋面上,,夏秋之間,,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產(chǎn)生超低壓中心,,形成猛烈的熱帶風暴,,即臺風。夏季亞洲大陸為低氣壓,,北太平洋氣流向大陸運動,冬季情況相反,,形成廣大的季風氣候區(qū)。北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比南太平洋高,這是因為南太平洋水域更廣闊,,并受南極地區(qū)冰山及冷水團的影響,。信風帶的海水含鹽度比赤道地帶低。赤道附近含鹽度小于3.4%,;北部海域含鹽度,,小于3.2%。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風影響下自東向西運動,,形成南,、北赤道暖流。
南,、北赤道暖流之間的中軸線上產(chǎn)生相反的赤道逆流,,從菲律賓東岸流向厄瓜多爾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附近轉(zhuǎn)北流向日本東面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經(jīng)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稱對馬暖流,。黑潮在東經(jīng)160°附近轉(zhuǎn)向東流,稱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東運動,,到北美洲西海岸轉(zhuǎn)向南流,稱加利福尼亞寒流,。這樣就形成了北太平洋環(huán)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稱為堪察加寒流,,又稱親潮,流向日本本州島東面,,在北緯36°附近與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所羅門群島之后,向南流成為東澳暖流,,折向東卷入西風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緯45°附近分為兩支,,一支向東經(jīng)德雷克海峽進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魯寒流,。這樣形成南太平洋環(huán)流,。
安山巖線(The andesite line)是太平洋地貌中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巖及大陸邊沿的半沉降火成長英巖分隔開來,。安山巖線沿加里福尼亞州西端島嶼,、阿留申群島南端、堪察加半島東端,、千島群島,、日本群島、馬里亞納群島,、所羅門群島,,直達新西蘭;亦向東北伸延至安第斯山脈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印尼、菲律賓,、臺灣,、日本、新幾內(nèi)亞,、新西蘭等澳洲大陸及亞洲大陸的東部延伸地區(qū)全在安山巖線以外,。
陸地
處于太平洋海域內(nèi)的陸地是新幾內(nèi)亞島——也是世界第二大島嶼。太平洋上幾乎所有較小的島嶼都位于北緯30度及南緯30度之間,,由東南亞延伸至復活節(jié)島,;其余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都全被水覆蓋著。
連接夏威夷,、復活節(jié)島和新西蘭而成的波利尼西亞大三角包圍了不少島嶼,,它們分別是庫克群島、馬克薩斯群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托克勞群島,、湯加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圖瓦盧群島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有許多密克羅尼西亞的小島,,當中包括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
在太平洋的西南角則有由新幾內(nèi)亞為首的美拉尼西亞,。其他美拉尼西亞的重要群島還有俾斯麥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所羅門群島和新赫布里底群島等。
太平洋的島嶼類型多樣,,四個類型的島嶼都有:陸邊島,、沖積島、珊瑚礁和火山島,。陸邊島位于安山巖線以外,包括新西蘭的新幾內(nèi)亞島和菲律賓群島,、臺灣島等,,這些島和附近的大陸相連?;鹕綅u,,如布干維爾島、夏威夷島和所羅門群島等,,很多還有活火山活動,。
島嶼
太平洋約有島嶼一萬個,,總面積44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島嶼總面積的45%,。大陸島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島、加里曼丹島,、新幾內(nèi)亞島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島嶼(火山島、珊瑚島),。
太平洋島嶼眾多,,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質(zhì)分為大陸島和海洋島兩大類,。大陸島一般在地質(zhì)構造上與大陸有聯(lián)系,,如日本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世界第二大島新幾內(nèi)亞島等。海洋島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太平洋中部偏西廣大海域,,自西向東有三大群島: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其中美拉尼西亞群島多為大陸島,,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夏威夷群島是火山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幾乎都是珊瑚島,。
海底地形
可分為中部深水區(qū)域,、邊緣淺水區(qū)域和大陸架三大部分。大致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約占總面積的87%,,200-2000米之間的邊緣部分約占7.4%,,200米以內(nèi)的大陸架約占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條島孤,,島弧外側(cè)有深海溝。北部和西部邊緣海有寬闊的大陸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過5000米,。夏威夷群島和萊恩群島將中部深水區(qū)分隔成東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錐。邊緣淺水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積較小,。
火山地震
全球約85%的活火山和約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區(qū),。太平洋東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緣的花彩狀群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劇烈的地帶,活火山多達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稱,,地震頻繁。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緯5-10°為界,,分成南北兩大環(huán)流:北部環(huán)流順時針方向運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組成;南部環(huán)流反時針方向運行,,由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秘魯寒流組成,。兩大環(huán)流之間為赤道逆流,由西向東運行,,流速每小時2千米,。
潮汐多為不規(guī)則半日潮,潮差一般為2-5米,。
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fā),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渦漩),,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暖流沿15°N,,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zhuǎn)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45°N,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幾內(nèi)亞往東南一轉(zhuǎn),在大約50°S轉(zhuǎn)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huán)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jīng)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
在史前時期太平洋地區(qū)發(fā)生過多次重要遷徙,,
顯著的一次是南島民族(更明確地應是波利尼西亞人)從亞洲海邊遷至大溪地,,然后到達夏威夷和新西蘭,后來還到了復活節(jié)島,。
歐洲人于16世紀早期見到了太平洋,,曾橫渡巴拿馬地峽的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沃亞(Vasco Nú?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后在環(huán)球航行中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1519年-1522年)。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是由一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命名。麥哲倫于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此后稱為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jīng)過38天的驚濤駭浪后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