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氏,,中國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漢時崔業(yè)定居于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省故城縣),后世遂稱“清河東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來),。
漢末時崛起為關東望族,,魏晉時期冠冕相襲,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并在北朝初年達到極盛,,北魏孝文帝(元宏)時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十二人,,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并稱為“崔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
崔氏源出于姜姓,是齊太公的后裔,。齊丁公的嫡子季子將繼承權讓給了齊乙公,,以崔為采邑,于此終老,,有子穆伯,,后世便以崔為氏。穆伯的十一世孫崔杼擔任齊國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后娶齊桓公的后裔東郭姜,,生崔明,。慶封攻殺崔成、崔彊,,崔杼與東郭姜自殺,,崔明躲在墳墓中逃過一劫,之后出奔到魯國,,繼任魯國卿大夫,。崔明有子崔良,崔良十五世孫為崔意如,,意如有二子:崔業(yè)(字伯基),、崔仲牟,。兄弟二人在西漢初年分別定居于清河郡東武城縣與涿郡安平縣,崔氏家族遂分為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兩支,,并為著姓,。漢末三國時期,清河崔氏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揚名史冊,,南北朝時達到極盛,號稱“門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內(nèi)”,,地位延續(xù)至唐末,五代以后衰落,。
清河崔氏的郡望為清河郡,,屬冀州,東漢時也稱清河國,、甘陵國,,北周時也稱貝州,隋唐時為清河郡或為貝州,。清河崔氏的祖居之地在清河郡下轄的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南部地區(qū)),,西晉太康年間改稱為武城縣。因此在史書和墓志中,,對清河崔氏族人的籍貫多記載為“清河東武城人”,,西晉以后也稱清河武城人,北周隋唐時也稱貝州武城人,。
根據(jù)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劉禹錫《崔倕神道碑》等文獻記載,清河崔氏約在西漢初年就已經(jīng)形成,,始祖為崔意如長子崔業(yè),,但翻遍正史,一直到崔業(yè)的十二世孫,、漢末三國時期的崔林和他的從兄崔琰才在《三國志》中出現(xiàn)本傳,,這也是清河崔氏家族被載入正史的首次記錄,而崔林崔琰之后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的本傳和墓志在追溯兩漢先祖的記載中,,絕大部分也都限定為漢末的崔林,、崔琰二人,只有極少部分墓志提到了漢代的崔業(yè),,至于崔業(yè)至崔林崔琰中間的人物、仕宦則無記載,。據(jù)此現(xiàn)象,,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指出,其原因就當時來看有兩種可能:一種原因可能是在崔林、崔琰之前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默默無聞,,仕宦不顯,,無所作為,而不齒于將他們載入史冊,。另一種原因是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的資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亡佚了。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先祖的史載缺文的情況,,直到北宋時期才發(fā)生了變化,在歐陽修,、宋祁等人修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清晰地記載了崔業(yè)之后清河崔氏成員漢朝人名及其仕宦情況,,其原因不得而知,或許是后人偽造,,或許是當時又發(fā)現(xiàn)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所未見到的珍貴資料也未可知,,總之《新表》中關于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以前先祖的記載,成為現(xiàn)存的關于這方面的惟一資料,。
自崔業(yè)定居清河東武城后,,根據(jù)《新表》所提供的資料,至漢朝時清河崔氏已發(fā)展為四大重要支系:崔業(yè)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崔業(yè)六世孫崔泰子崔景一支,,崔業(yè)八世孫崔密子崔霸一支,崔業(yè)八世孫崔密子崔琰一支,。此外,,在以上四大支系以外,還存在一些尚未確定來源的零星旁支,。此后活躍在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歷史舞臺上顯赫一時的清河崔氏成員,,基本上都是這四支的后代子孫。
在東漢末年,,清河崔氏興盛的主要有兩支:崔業(yè)八世孫崔密子崔琰一支,、崔業(yè)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崔琰是東漢冀州名士,,曾任曹魏尚書,、中尉,為清河崔氏的肇基之人,,堪稱漢末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在北魏孝文帝時代,崔琰的后人崔宗伯被魏孝文帝定為“四姓”之一,,成為了北魏上層核心統(tǒng)治集團的一部分,,此后一直十分顯貴,。崔業(yè)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在漢末的代表人物為崔林,,是曹魏尚書崔琰的從弟,。崔林為曹魏四朝輔政大臣,官至司空,,封安陽鄉(xiāng)侯,,開三公封列侯之端,崔林的后裔一度發(fā)展極為興盛,。崔林子崔參,,崔參的孫子崔悅、外孫盧諶,、溫嶠等都有名于當世,。西晉末年大亂,崔悅與盧諶最初被段末波留滯,,后來仕于石虎,。崔悅之子崔潛,任前燕黃門侍郎,,崔潛子崔宏(字玄伯),,曾在前秦、后燕任官,,后來被北魏道武帝重用,,崔宏子崔浩襲爵白馬公,被魏太武帝重用,。崔悅一系在北朝有士宦記載者13人,,入魏后代平均士宦品級為3.5品,可見其地位之高,。然而北魏太武帝晚年,,國史之獄爆發(fā),崔浩被夷族,。崔浩堂弟崔蔚逃到江左,,仕于劉宋,直到魏孝文帝年間才返回北方,。唐代清河崔氏依然顯貴,,有十二位宰相,清河崔氏小房還被視為閥閱之最,。
清河大房,,北魏撫軍將軍、殿中尚書,、文貞侯崔休的后代,,號為清河大房,。
清河小房,北魏太子舍人崔夤的后代,,號為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房,,劉宋泰山太守崔輯遷居青州,,后代號為清河青州房。
許州鄢陵房,,崔蔚幼子崔彧居于鄢陵縣,,別出一房號為許州鄢陵房。
鄭州崔氏,,北魏郢州刺史崔蔚定居于滎陽郡,,后代號為鄭州崔氏。
南祖崔氏,,包括三個支系:
烏水房,,崔曠隨慕容德南渡黃河,定居于齊郡的烏水,,后代號為烏水房,。
北魏冀州刺史崔群定居于藍田縣,后代號為南祖崔氏,。
北魏尚書,、御史中丞崔逞第五子崔祎四世孫崔溉,后代號為南祖崔氏,。
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許州鄢陵房,、鄭州崔氏、南祖崔氏,,合稱清河崔氏定著六房,。
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北魏清河崔宗伯二子、崔元孫二子被列入禁婚家,,其中包括清河大房,、清河小房的全部以及清河青州房的一部分。
唐與五代宰相(十三位宰相)
崔龜從,,出自清河大房,,唐宣宗宰相,。
崔彥昭,出自清河小房,,唐僖宗宰相,。
崔群,出自清河小房,,唐憲宗宰相,。
崔鄲,出自清河小房,,唐宣宗宰相,。
崔圓,出自清河青州房,,唐肅宗宰相,。
崔元綜,出自鄭州崔氏,,武則天宰相,。
崔知溫,出自許州鄢陵房,,唐高宗宰相,。
崔昭緯,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昭宗宰相,。
崔慎由,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宣宗宰相,。
崔胤,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昭宗宰相,。
崔詧,出自南祖崔氏崔群支系,,武則天宰相,。
崔神基,出自南祖崔氏崔溉支系,,武則天宰相,。
崔協(xié),出自清河小房,,后唐明宗李嗣源宰相,。
姓名 事跡
崔琰 東漢末年名士,曹操謀士,魏國中尉,,有盛名,,為時論所稱
崔林 曹魏司空、安陽孝侯,,歷仕四朝,,為政忠直不阿,開三公列侯之端
崔隨 西晉尚書仆射,,奉晉惠帝璽綬以禪位于趙王司馬倫,,改元建始
崔靈恩 南梁經(jīng)學家,著《三禮義宗》,、《左氏條例》、《公羊谷梁文句義》等作
崔鴻 北魏史學家,,《十六國春秋》作者,,與李鴻道均以才學聞名,時稱“二鴻”
崔宏 北魏尚書令,、天部大人,,制定北魏朝儀、官制,、國號,、律令,為“八公”之一
崔浩 北魏司徒,、東郡公,,輔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引涼州才學之士
崔光 北魏司徒,、太保,、文宣公,參謀孝文帝遷都洛陽,,擁立北魏孝明帝即位
崔亮 北魏七兵尚書,、左光祿大夫、貞烈公,,訂立稅收規(guī)章制度,,兵破南梁
崔休 北魏七兵尚書、殿中尚書,、文貞侯,,歷任幽青二州,政績卓著,,為百姓稱贊
崔彥穆 西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北周大將軍,、東郡公,,參與“江陵之戰(zhàn)”,,兵破南梁
崔融 唐朝詩人,“文章四友”之一,,東宮表疏多出其手,,著《則天哀冊文》等作
崔國輔 唐朝詩人,以五絕著稱,,《唐詩品匯》稱其與李白,、王維、孟浩然并列為“正宗”
崔安潛 唐朝著名將領,,率部眾抗王仙芝和黃巢起義軍,,防御西川、操練蜀兵
崔儦是北齊高陽太守崔仲文的兒子,,出自清河崔氏“清河大房”,,世代為顯貴的大姓,年輕時依仗自己的才學和門第,,看輕世人,,曾在家門前題字:“沒讀過五千卷書的人,不能進這個屋子”,。隋朝時,,崔儦擔任員外散騎侍郎,當時越國公楊素地位十分尊崇,,楊素看重清河崔氏的門第,,于是為兒子楊玄縱娶崔儦的女兒為妻,聘禮非常豐厚,。開始迎接新娘的時候,,公卿滿座,楊素命人用馬匹去迎接崔儦,,崔儦故意穿戴破爛的衣帽,,騎著毛驢前來。楊素推讓崔儦坐上座,,崔儦有輕視楊素的神色,,禮節(jié)非常傲慢,言語又不恭順,。楊素憤怒的拂衣而起,,竟然離開座位。幾天后,,崔儦才來道歉,,楊素如當初一樣對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