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園分為古跡區(qū),、東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有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釵頭鳳碑,、琴臺和廣耜齋等景觀。1963年被確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陸游曾在此留下著名詩篇《釵頭鳳》,。詞于壁間,極言"離索"之痛,。唐琬見而和之,,情意凄絕,不久抑郁而逝,。晚年陸游數(shù)度訪沈園,,賦詩述懷。公元1192年重游沈園,,又賦詩一首,寫道:"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闋于石,讀之悵然"。
沈園中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琴臺和廣耜齋等景觀,,依據(jù)歷史面貌或沈園文化內(nèi)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園三大區(qū)內(nèi),,形成了“斷云悲歌”,、“詩境愛意”、“春波驚鴻”,、“殘壁遺恨”,、“孤鶴哀鳴”、“碧荷映日”,、“宮墻怨柳”,、“踏雪問梅”、“詩書飄香”和“鵲橋傳情”等十景,。
沈園之夜是一個夜游景點,,有“碼頭恭迎、市井夜市,、開園儀式,、詩境游園、鄉(xiāng)飲酒禮,、禮餅獻瑞,、開戲鳴鑼”等具體活動情景。提供家丁恭候,、宋幣換購,、管家迎客、侍女講解,、品餅飲酒,、民樂伴奏、堂會表演七項服務(wù),。游客可以在參與了宋代大戶人家的開園儀式后,,在侍女陪同下游園,欣賞風(fēng)情大戲,,醉在花前月下,、燈影酒香之中,感受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與表妹唐琬凄美的愛情故事。欣賞堂會表演《沈園情》,,感受濃郁的紹興地方文化,。
陸游紀念館位于沈園古跡區(qū)南側(cè)。由陸游史跡陳列(安豐堂),、碑廊,、務(wù)觀堂和雕塑等組成。館內(nèi)展出大量手跡,、照片,、畫幅、善本,、托拓片,、實物模型等,反映了陸游愛國憂民和作為一代文豪的輝煌成就,。展覽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愛國壯志;第二部分:愛鄉(xiāng)赤子,;第三部分:愛情悲歌,。
雙桂堂是一處仿宋建筑庭院,庭院建筑,,屋宇兩楹,,古雅幽靜。天井內(nèi)植有兩棵桂樹,,一棵金桂,,一棵銀桂,故稱“雙桂堂”,。
葫蘆池原名荷花池,,但由于它的形狀很像葫蘆,所以民間就把它稱為葫蘆池,。在1985年考古發(fā)掘時,,在池的西側(cè)發(fā)現(xiàn)了一條葫蘆池的排洪溝。在排洪溝的同一地層發(fā)現(xiàn)了許多典型的宋代遺物,。
孤鶴軒亦稱“孤鶴哀鳴”處,,是陸放翁的自喻。偉大愛國詩人陸游因南宋朝廷昏庸,,壯志難以實現(xiàn),,發(fā)出孤鶴的哀鳴,以孤鶴自喻,,隱喻詩人在人生中痛失伴侶,,事業(yè)上報國無門,、愛民有罪、屢遭貶職的坎坷一生,。亭內(nèi)有“亭池”遺址,1985年考古發(fā)掘時在此發(fā)現(xiàn)唐亭閣和明代的假山,、魚池遺址,。“孤鶴軒”匾額分為內(nèi)外兩塊,,內(nèi)匾額由著名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謝稚柳題寫,亭外由大康敬書,。
六朝井亭是唐,、五代、宋,、明,、清的亭閣、磚井,、池塘和假山等建筑遺址多處,,是沈園悠久歷史的實物見證?!傲ぁ蓖?nèi)有古井一口,,此井亭中間可以望到天空,亭頂中空,,可以使井承天露,,象征詩人覆水欲收的意愿;中空“承天光”,,解決雨水活性和采光,,使人們從中體現(xiàn)向往婚姻光明自由的愿望。
斷云石在沈園入口處,,陸游曾寫過詩句“斷云幽夢事茫?!保皵嘣啤敝C音“斷緣”,,此石中間斷開,,但依依不愿分離,向人們訴說陸游和唐琬的愛情悲劇,,點明沈園的主題,。
白天:8:00-17:00(16:30停止售票);
夜晚(沈園之夜):17:30-22:00
沈園(白天):40元,,有半價票
沈園之夜A座138元,,B座118元,,C座80元;
紹興古城13景點聯(lián)票(僅含沈園白天,,2日有效)120元,,紹興古城14景點聯(lián)票(含沈園白天+沈園之夜,默認C座,,3日有效)140元,。
1.2米以下兒童,、70周歲及以上老人憑證免費,,1.2-1.4米兒童,、學(xué)生,、60-69周歲老人憑證半價(其中沈園之夜門票僅兒童享受優(yōu)惠),。
沈園擁有古跡區(qū),、東苑和南苑三處相對獨立,、各具特色的園林,。古跡區(qū)內(nèi)葫蘆池與小山仍是宋代原物遺存,,其余大多為在考古挖掘的基礎(chǔ)上修復(fù)的,;東苑,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位于古跡區(qū)東側(cè),,又被稱為情侶園,盡顯江南造園特色,;南苑,,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位于古跡區(qū)南首,,主要由沈園之夜演藝劇場和陸游紀念館組成,。
在布局上,沈園內(nèi)部三個“園中之園”各自的景觀組合均以水為景觀主題,。除南苑的務(wù)觀堂,、安豐堂等系紀念性景觀,因而采用規(guī)則的中軸對稱布局外,,沈園的三個院落仍舊是自然式園林院落布局,。同時,各園之間相互呼應(yīng),,相互因借,,創(chuàng)造出更美的畫面和更多的情趣。
在自由式布局的基礎(chǔ)上,,各個院落的景物呈向內(nèi)“聚合”態(tài)勢的布置,,即院落所有建筑都朝向水面,所有景物的安排也從高度上來看有一個從外向內(nèi)跌落的趨勢,,這就是江南園林中以水體為中心的造園常用的“內(nèi)向性”布局特點,。
沈園在保證基本的園林活動空間外,,水體、建筑,、山體及植被(花木)進行了合理的配置,。整個沈園之內(nèi)建筑不多,滿地綠蔭,,挖池堆山,,栽松植竹,臨池造軒,,極為古樸。園林四要素的完美結(jié)合,,相互協(xié)調(diào),,營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突出了各苑的主題氣氛,。
水體作為沈園的景觀主體,,雖然總體面積較小,但在各苑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較大的,。為了充分發(fā)揮水體景觀的優(yōu)勢,在水面周圍布置建筑,、假山、游廊等,擴大了各苑水面的實際控制范圍,,增加了園林情致和樂趣,。沈園之中對水面的處理有兩種,即分散用水和集中用水。北苑和東苑屬分散用水,,將水面用不同的構(gòu)筑物小品劃分成幾個水面,,是從人的親水性出發(fā),合理利用苑內(nèi)空曠地帶,,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而南苑則屬集中用水,水面分散程度不大,,保持了整體統(tǒng)一的效果,,景物分布于四周,合理地利用了園林死角,。
“看與被看”的關(guān)系,,一直是古典園林造景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沈園中的建筑配置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園中建筑的配置很好地利用了大面積水體的特點,,基本都處于一個比較好的觀景位置,如冷翠亭,、孤鶴軒以及琴臺等,;觀景的同時,,將自身作為景觀的一個組成部分,起到點綴的作用,。
沈園之中地面起伏較小,,為了塑造山林靜幽的意境,園中多處用了石景。東苑和南苑堆置了假山,,不同的是東苑采用的是玲瓏多孔的太湖石,山體小巧而秀氣,,象征了陸游與唐琬之愛的細膩多情;而南苑則是厚重硬直的黃色斧劈石,隱喻了陸游性格的直傲與不拘小節(jié),。二山各有特色,,烘托了各苑的主題。
北苑中八詠樓樓南有假山兩座,,上有“閑云亭”及“明池”,,此為全園最高點。
沈園共有68種植物,,包括了喬木,、灌木、藤本和水生植物各個類別,。種植密度以東苑和北苑較大,主要用來對苑內(nèi)空曠地帶進行補充,彌補線路上建筑數(shù)量少而在立面和平面上形成的空隙,;東苑還設(shè)置了一小塊杉木林帶,疏密相間,,豐富了景深和立面景觀,。
沈園始建于南宋,,建成之初占地在70多畝。因為沈園最初的主人姓沈,,但具體名字已無從考證,,所以稱為“沈氏園”。
公元1151年,,陸游與唐婉在沈園重逢,,并作《釵頭鳳》,。
約公元1199年,,陸游再游沈園,作《沈園》兩首,。
公元1205年,,陸游夜游沈園,,作《十二月二日夜游沈氏亭園》。
元至清時期,,經(jīng)歷多次變遷,,曾更名“許氏園”,。
紹興解放之時,僅存一隅,,約4.6畝。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歷沈園時,,仍是荒涼不堪,,曾作《釵頭鳳》描寫園中的景象。沈園門額“沈氏園”三字即為郭沫若1962年所題,。
1963年3月11日,沈園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為修復(fù)沈園,對西側(cè)7.2畝舊址進行考古,,發(fā)現(xiàn)六朝古井,、唐宋建筑,、明代水池及瓦當、滴水,,脊飾,、湖石等遺跡、遺物,。
1987,、1994年兩次擴建,全園占地恢復(fù)到18.5畝,。園內(nèi)新建了石碑坊,、冷翠亭、六朝井亭,、八詠樓,、孤鶴軒、雙桂堂,、閑云亭,、半壁亭、放翁橋等仿宋建筑,,堆置了假山,,栽植桃、梅,、柳,、竹,重修題詞壁斷垣,,重鐫陸游《釵頭鳳》詞,,使故園展現(xiàn)了原貌。
2001年5月,,沈園增添新景,,主要有陸游紀念館、連理園,、情侶園等三大部分,,十多個景點,面積達57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