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的顫音》是Paganini的小提琴曲選集CD,是一張德國CD,,由于翻譯原因,,翻譯為魔鬼的顫音,也可譯為音樂中的魔鬼,。
提起《魔鬼的顫音》,,會有些人想到:“哦!那是Niccolo Paganini(帕格尼尼)的作品,?!?/p>
其實,它是由意大利小提琴家Tartini作得的,。
而我們所熟知的《魔鬼的顫音》,,的確是Paganini的,不過那并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張由德國DG出版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選集CD,。
其實,錯也不在cd本身,,而在翻譯者,。在這張CD的封面上,標題原文是“Diabolus in Musica”,,直譯應該是“音樂中的魔鬼”,,意譯可以譯作“魔鬼之音”,,和顫音毫無關(guān)系,冠名者本意大概是用譯形容曲子的高難度,。而塔蒂尼的曲子名為《Devil’s Trill》,,“devil”是魔鬼的意思,“trill”是顫音,,直譯就是“魔鬼的顫音”了,。不知當年那位在國內(nèi)介紹這張cd的作者是聯(lián)想力太強抑或是無意之作,陰差陽錯的造成了這樣的“重名”,。
Tartini,Giuseppe
塔蒂尼
(1692-1770)
在西方古典音樂蓬勃發(fā)展的那幾百年里,,因無佳作而淹沒于人潮,如今不為世人所知的作曲家恐怕數(shù)不勝數(shù),,因一首佳作而名聞天下的作曲家倒是能說出幾個來的,。然而,有這么一位音樂大師,,他創(chuàng)作了不少極優(yōu)秀的作品,,也為音樂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如今他在音樂史上的成就和影響遠遠尚未被人完全認清,,他便是——塔蒂尼(Tartini).
塔蒂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杰出的教育家,,嚴肅的學者和雄勁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家,。他兒童時代開始學小提琴,而后在帕多瓦大學學法律,,后來因為婚事遭反對,,于1713年逃離了帕多瓦,在阿西西修道院避難,,同時學習聲樂及作曲,。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創(chuàng)作音樂,他還寫了一些音樂理論著作,,創(chuàng)辦了一所以小提琴演奏為教學宗旨的高等學校,,還對小提琴的琴弓進行過改造。根據(jù)目前掌握但決非完全的資料,,他創(chuàng)作了14O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用四重奏或弦樂五重奏伴奏),、20首大協(xié)奏曲、150首奏鳴曲,、50首三重奏,; 其中60首奏鳴曲得到了發(fā)表,,可是還有 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依然被封存在帕多瓦圣安通尼奧總教堂的樂團檔案庫里,?!赌Ч淼念澮簟穭t是其中最有名,最值得一聽的一首,。
關(guān)于這首曲子的來歷,,還有一段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塔蒂尼經(jīng)常夢想學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夢中向魔鬼出賣了靈魂,,用來交換琴技,于是魔鬼給他演奏了一段優(yōu)美的曲子,。夢醒之后,,塔蒂尼憑記憶把這首曲子記了下來,便是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這首曲子,,由于曲中有很多優(yōu)美而又極具難度的顫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顫音》。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說,,塔蒂尼在夢中為樂隊招聘小提琴手,,魔鬼來應聘,要求以靈魂為報酬,,塔蒂尼要考他,,他就給塔蒂尼拉了一首曲子。不管是哪個說法也不管起真假,,都給這首曲子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也很有意思地解釋了曲子名字的來由。
這個傳聞也并不是完全的傳說,。實際上在法國天文學家熱羅姆·德拉朗德(Jér?me de Lalande)的 《Voyage d'un Fran?ois en Italie》(1765 - 66)里,,記載著塔蒂尼本人自述一段話?!?713年的一個晚上,,我夢見我以靈魂與魔鬼訂了一個契約。一切就像我期盼地那樣進行:我的新仆人能清楚地感知并實行我每一個欲念,。此外,,我把我的小提琴遞給了他,想看看他會不會演奏,。于是我聽到了一首讓我震驚地無以言表的極優(yōu)美動聽的曲子,,它是如此藝術(shù),充滿了驚人的智慧,,即使是之前我最為大膽地幻想里也從來沒能有過類似的靈感,。我是如此的狂喜,萬分地激動,,無比地心醉,,乃至于我聽到窒息了——于是我醒了過來,。醒來后我立即抓過我的小提琴試圖留住記憶——至少留住一小部分我夢中那首曲子給我的印象。完全徒勞無功,!我寫得這首曲子是我寫過的最好的曲子,,但我仍然想把它命名為”魔鬼的顫音“,雖然它與那首把我徹底感動的曲子相差是如此地大,,大到我情愿把我的樂器砸掉,,從此跟音樂永別——如果我沒有音樂也能活下來的話?!?/p>
這首曲子不長,,大概17分鐘,但因有大量的高難度的顫音而變得技巧性,,難能可貴的是同時保持了極強的可聽性,。
《魔鬼的顫音》是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使用g小調(diào),,分為3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慢板,演奏速度很慢,。小提琴的旋律充滿哀傷,,有點幽怨,幾個較強較長的音甚至有點哭訴的味道,,協(xié)奏的樂隊(或鋼琴)旋律相近,,在背后“煽風點火”,這一樂章基本沒出現(xiàn)顫音,。(4:00)
第二樂章是快板,。一開始便是幾個強音,頗有氣勢,,接著旋律便川流不息的進行下去,,表現(xiàn)出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銳氣。同時開始了大膽的動機跳躍,,獨奏小提琴時而如舞者般急速地跳躍,,時而強奏,時而悠揚婉轉(zhuǎn),,顯得千姿百態(tài),。這一樂章里,顫音不時出現(xiàn),。(7:15)
快板結(jié)束,,進入第三樂章一開始的慢板。抒情的旋律好像是狂歡后的感嘆,又稍微帶點頹廢,。(8:35)之后便是慢板段落和快板段落多次交替進行,。慢板莊嚴雄渾,快板生動活躍,,小提琴演奏的難度較大,經(jīng)常演奏雙音,,把狂歡與悲傷兩種情緒詭異地糅合在了一起,。在三個快板段落中還各有一段顫音,先后用D弦,、A弦和E弦奏出,。夸張的顫音和詭異的旋律,,在協(xié)奏樂隊陰暗旋律的襯托下,。樂章最后是小提琴華彩段,從雙音發(fā)展到三個音的和弦和四個音的和弦,。在雙音部分,,有時上面是顫音有時下面是顫音,充分顯示出華麗的演奏技巧,。在抒情上,,最后的華彩段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小提琴的頓弓造出聲嘶力竭地哭喊的效果,,使人內(nèi)心為之震動,。
Diabolus in Musica》(中文名:《魔鬼的顫音》)于1996年,由德國DG出版,。這張小提琴獨奏是小提琴大師阿卡多,。曲目的高難度、大師技巧的精湛在加上錄音的發(fā)燒,,使得這張cd為發(fā)燒友們推崇,,廣為人知。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0.27--1840.5.27),,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為音樂史上最負盛名的演奏家之一.他的技巧影響了后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鋼琴的技巧和作品,。
帕格尼尼學于熱那亞和帕爾馬,十三歲首次登臺.1805-1813年任盧卡公主的宮廷音樂總監(jiān),1828年起赴維也納、德國,、巴黎(1831)和英倫三島演出.除小提琴外,尚擅于演奏吉他和中提琴,請柏遼茲寫作中提琴曲一首而得《哈羅爾德在意大利》(1834),但他從未演奏它,據(jù)說嫌其獨奏部分不夠輝煌.
帕格尼尼最光輝的成就在于演奏自己的作品.他身材瘦長,拉琴時情緒激越,似癡似醉,如魔鬼附身.技巧之精湛有二十四首小提琴獨奏用隨想曲(op.1)為證.這是帕格尼尼生前允許出版的少數(shù)作品之一.二十四首隨想曲中的某些新技巧由李斯特和舒曼移植于鋼琴練習曲中,由布拉姆斯和拉赫瑪尼諾夫用于鋼琴變奏曲中.另作有小提琴協(xié)奏曲至少五部(其中一部最近才被發(fā)現(xiàn)), 《威尼斯狂歡節(jié)》和其他小提琴曲,以及吉他與弦樂合奏的室內(nèi)樂.放縱無度的生活致使健康惡化,1834年起不得不減少音樂會演出.1840年5月27日死于威尼斯,相傳有未死而誤遭活埋一說.
一言以蔽之,,這是任何一個喜愛小提琴的樂迷都不應錯過的一張 CD。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Accardo 被稱為“活著的Paganini”,他用意大利名琴演繹 Paganini 小提琴曲,,錄制的這張"魔鬼的顫音"是曲目,、演奏和錄音俱佳的優(yōu)秀CD唱片,片中小提琴和打擊樂的高頻泛音極為豐富,,足以試出 Hi-Fi 系統(tǒng)中的任何瑕疵,。
帕格尼尼的作品并沒有出版得太多,很多作品他只作給自己演奏而沒有正式出版,。原因是沒有多少人能夠演奏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實在太難演奏了。傳說中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非常特別,,最快可一秒拉16個音,。他在演奏會中,小提琴琴弦常常會被預先設計突然“意外”地拉斷,,一根接著一根,,而帕格尼尼依然用高超的技藝演奏,甚至到最后小提琴只剩下一根弦線,。
此碟收錄12首帕格尼尼作品的節(jié)錄曲,,但凡有名的作品均在其中。意大利小提琴手阿卡多,,是當今舉世無雙的詮釋帕格尼尼的不二人選,,他那高超的技巧,疾風般的演奏,,令人相信帕格尼尼這魔鬼琴手依然在世,。錄音將弓弦的摩擦質(zhì)感,流水般貫穿全曲的急板,,空間中自然的堂音,,通透亮麗的琴聲,甜美的音質(zhì)和名琴的音色盡收其中,。這一切無疑令此張CD為最多人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