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圃,,東鄰秋霞公寓,西毗陸儼少藝術院,,南連東大街,,北依啟良路。秋霞圃是一座具有獨特風格的明代園林,,由三座私家園林明代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和邑廟(城隍廟)合并而成,。全園面積45.36畝,,分為四個景區(qū):桃花潭景區(qū)(原龔氏園)、凝霞閣景區(qū)(原沈氏園),、清鏡塘景區(qū)(原金氏園)及邑廟景區(qū),。秋霞圃布局精致、環(huán)境幽雅,,小巧玲瓏,,景物與色彩的變化都不大,好像籠罩著一層淡淡的秋意,,讓人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遐想,。秋霞圃與松江醉白池、上海豫園,、南翔古漪園,、青浦曲水園并稱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園內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而邑廟則可以上溯至宋代,,如果按其中的邑廟部分的始建時間推算,,可稱為五大園林中古老的園林。
桃花潭景區(qū)在園之西南,,占地8畝,,約5400平方米,東臨賓藻風香室,,西靠歸家弄,,南以院墻為界,北至清鏡塘,。景區(qū)以桃花潭為中心,,南北兩山隔潭相望,山石亭臺互為襯景,。南有晚香居,、霽霞閣、池上草堂,、儀慰廳,,西有叢桂軒,北有即山亭,、碧光亭,、延綠軒、碧梧軒,、觀水亭,,它們或筑于山上,或構于潭邊,。遠近高低,、前后左右,主次分明,,疏密相宜,。桃花潭南北兩山對峙,南山峭壁聳崎,,北山渾厚見長,。沿潭茂林修竹,斷岸滴泉,,臨水曲徑,,低欄板橋??芍^山具丘壑之美,,水攬幽邃之勝。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典型的中國自然山水園林,。
凝霞閣景區(qū)在園之東部,原為沈氏園舊址,,西鄰桃花潭景區(qū),,東止于園墻,南聯(lián)邑廟景區(qū),,北依清鏡塘,,占地4畝,約2700平方米,。景區(qū)建筑密集,,以太湖石堆砌的大屏山為中心,北有凝霞閣,,南有聊淹堂,、游騁堂,、彤軒,、亦是軒,東有扶疏堂,、環(huán)翠軒,、覓句廊,西有屏山堂,、數(shù)雨齋,、閑研齋、依依小榭等,。區(qū)內多院組合,,院廊相連,曲折深邃,。院墻多置漏窗,,院內孤植樹木和叢植花草,步移景異,,若隱若現(xiàn),。
邑廟景區(qū)在位于園東南,北連凝霞閣景區(qū),,西北鄰桃花潭景區(qū),,南及東南為職工生活區(qū),東西兩面為圍墻,,面積4畝,,約2700平方米。殿建筑宏偉,、高大,,結構獨特,,系上海地區(qū)保存最為完整的邑廟。
清鏡塘景區(qū)在園之北部,,為金氏園遺址,,北、東,、西三面為園墻,,南與桃花潭、凝霞閣兩景區(qū)相鄰,,面積20畝,,約1.35萬平方米。清鏡塘橫臥于南面,,塘北與東有三隱堂,、柳云居、秋水軒,、清軒,,西有青松嶺、歲寒亭,、補亭,。柳云居前遍植垂柳,綠云疊翠,。青松嶺上青松,、紅楓、白玉蘭,、臘梅布局有致,。景區(qū)以清鏡塘貫穿東西,植物景觀為主體,,疏朗開闊,。亭榭、林木,、花徑,、溪塘、山丘,、護岸或敞或蔽,、或大或小、或明或暗,,變化無窮,,具有濃郁的村野氣息,與建筑緊湊的凝霞閣景區(qū)形成強烈的反差,,一疏一密,,各具其趣,。
可乘坐上海地鐵11號線至嘉定北站,出站后可乘坐嘉定1路,、嘉定10路,、嘉定12路等公交,乘坐至嘉定中醫(yī)醫(yī)院站下車后,,步行約百余米可到達秋霞圃,。
乘坐滬嘉線(人民廣場~嘉定汽車客運中心)、滬錢線(威海路延安中路口~嘉定汽車客運中心),、新嘉線(上?;疖囌尽味ㄆ嚳瓦\中心)、北嘉線(上海北區(qū)汽車站~嘉定汽車客運中心),、滬唐線(上?;疖囌尽味▍^(qū)唐行鎮(zhèn))、西嘉線(上海西區(qū)汽車站~嘉定汽車客運中心),、北安線(普陀區(qū)鎮(zhèn)坪路~嘉定區(qū)安亭鎮(zhèn)),、淞嘉線(吳淞碼頭~嘉定汽車客運中心)等可達嘉定鎮(zhèn)汽車站,出汽車站后沿城中路直走至城中路右轉直走,,過博樂路即達秋霞圃,。另外在汽車站乘嘉羅線到博樂路下車也可到達孔廟,。
延安路高架-S20外環(huán)高速公路-S5滬嘉高速公路-嘉定鎮(zhèn)博樂南路-博樂路-到東大街右轉即到,。
龔氏園始建的確切年代已難稽考。若系龔天定在城內創(chuàng)設北府書院時建,,可上溯至南宋后葉,;若系龔天定侄孫龔弘始建,可能是在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龔弘考中進士之后,,也可能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龔弘辭官返鄉(xiāng)居住十三年之時,。龔弘官至工部尚書,顯赫一時,,龔氏園縱使由龔家先祖草創(chuàng),,成園則是龔弘,他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去世,,這是龔氏園建園的下限,。
嘉靖年間,龔弘曾孫龔敏卿敗落,,曾于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把花園售給徽州鹽商汪某,,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龔敏卿子錫爵鄉(xiāng)試中舉,汪某將宅第歸還原主,。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嘉定慘遭清軍三屠,,龔氏后裔龔孫玹、龔用圓,、龔用廣等參加侯峒曾,、黃淳耀兩先生帶領的抗清斗爭,城破后以身殉節(jié),,龔家又趨敗落,,宅第僅剩兩堵危墻。嗣后,,宅基地與后園由汪某后裔辟為秋霞圃,,俗稱汪氏園,園中有松風嶺,、鶯語堤,、寒香室、百五臺,、歲寒徑,、層云石、數(shù)雨齋,、桃花潭,、題青渡、灑雪廊等十景,。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汪家把花園捐給城隍廟作靈苑,。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東邊的沈氏園也由申氏歸并城隍廟,,并與秋霞圃合并,,成為城隍廟后花園。后多次遭破壞,,現(xiàn)存建筑多系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以后重建,。
邑廟始建于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舊址在南門富安坊(今李家弄舊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移建于此,。
沈氏園在龔氏園東側,系明末萬歷,、天啟年間秀才沈弘正所筑,,時有扶疏堂、權舟,、聊淹堂,、開襟樓、閑研齋、籟隱山房,、覓句廊,、洗句亭、游騁堂,、涉趣橋等景,,門額“十畝之間”系明末書畫名家董其昌所書。此園后歸申氏,,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間修復,,并與龔氏園合并,與城隍廟連為一體成為廟園,,此時始定名為秋霞圃,,也有城隍園之名流傳。
金氏園在龔氏園北,,嘉靖年間金翊所建,。萬歷十年金翊孫金兆登中舉時,園中有柳云居,、止舫,、霽霞閣、冬榮館諸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