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北山道教名山勝地。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境內(nèi)北部,。為金華山,、赤松山等山之合稱。山中層巒疊嶂,,清泉潺流,,洞穴四布,怪石林立,主峰海拔 1300 余米,,最高峰為大盤山1314米,,面積約 2.5 平方公里。金華山又名長山,、常山,。山間雙龍、冰壺,、朝真三洞合稱“金華洞”,,為道教第三十六小洞天,名曰“金華洞元洞天”,;赤松山傳為古仙人赤松子于此引牧羊少年黃初平修道成仙之地,,故名。山上有金華觀,、赤松亭,、“五洞十景”等自然景觀及道教古跡。為浙江道教名山之一,。據(jù)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金華府志》記載:“黃帝分星次,,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須女,,又曰星紀(jì)于辰在丑”,。明一統(tǒng)志金華天文牛女分野。
金華東鄰臺州,、南毗麗水,西連衢州,,北接紹興,杭州,。境內(nèi)的東,、東北連大盤山、會稽山,;南屬仙霞嶺,;北、西北:接龍門山山脈,。 仙霞嶺山脈從閩,、贛交界的武夷山延伸入境,至武義縣,、婺城區(qū)南部和永康市,向東北延續(xù)為大盤山和天臺山脈,。
大盤山是錢塘江,、曹娥江、椒江和甌江部分支流的源地和分水嶺,西南段位于磐安,、東陽,、永康和義烏,主峰在磐安縣安文鎮(zhèn)東南,。會稽山為天臺山支脈,,主體朝東北方向伸展,西南段延伸至東陽北部和義烏,,主峰東白山位于東陽,、諸暨、嵊州交界處,。龍門山界于富春江與浦陽江之間,,分布在浦江、婺城區(qū)和金東區(qū)北部,、蘭溪及義烏,,其余脈金華北山呈塊狀山地。
金華北山,,位于金華城北,。蜿蜒起伏,勢如游龍,,雄壓萬峰,,左右分支回巒,連屏拱衛(wèi),,面南,,諸峰數(shù)重,山嶺雙巒對矗,,一曰玉壺,、一曰金盆,壺中有湖,,名曰徐公湖,。水分兩派而下,瀉乎山之陽者由山橋而達于溪,;而注于山之陰者由鹿田而入于洞盆之中飛瀑瀉出,,為赤松澗,即黃初平(大仙)登仙處,。整個北山周三百六十里,,宛如一道天然屏障。 北山南20里設(shè)金華城,,位于東陽江,、武義江和金華江交匯處,。北山(玄武、坎位)是金華城的太祖少祖山,,龍脈所含蘊的精氣凝重,,芙蓉山收納精氣,結(jié)斂山勢過脈,,是強大的靠山,;東側(cè)(青龍、震位)的積道山,,為一淺山,;西(白虎、兌位)是綿綿南山的延伸,,青龍白虎有侍衛(wèi)護持著,;正南方(朱雀、離位)低矮的淺山為砂,,相互纏綿,,可謂托多、護多,、纏多,,為龍神大貴。婺江由東而西,,至蘭溪匯衢江而入浙江,。該城北山南水、北高南低,、左右有侍衛(wèi),,符合把城郭建在巨型“沙發(fā)”里的理念,是個不錯的城郭,。
北山南坡西南側(cè)過脈至芙蓉峰,,芙蓉峰騰空駕云,高為潛岳,?!斗捷浻洝吩疲骸肮律姜毿悖瑺钊糗饺?,故名,,郡縣來脈,皆本此山”,。芙蓉山山體比較尖,,又俗稱尖峰山,所以人們就習(xí)慣叫尖峰山了,,而原來的美名慢慢被遺忘,。芙蓉山,、尖峰山同一座山峰,不同的稱呼,,可有不同的結(jié)果。金華最早叫“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192年),、“東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陽,,隋開皇十八年(597年)改稱金華。尖峰山的山體是尖的,,五行屬火,,該火克著金華的“金”,也許對金華有一定的制約,。 在眾多的典籍中,,對金華北山的稱謂有:長山、常山,、金華山,。在綿綿北山之中還有不同的小山名稱,如:芙蓉山,、金華山,、赤松山、煉丹山,、乾峰山等等,。金華山乃有其小山,在今付村鎮(zhèn)之北,,過去這里屬于金華鄉(xiāng)(包括今付村,、源東),金華畈延稱至今,。稱之為金華北山,。
東漢初平三年(192)析烏傷(義烏前身)西南地置長山縣,因縣境內(nèi)長山(又名常山,、金華山)(注:公元562年才置金華郡,,在此之前注解金華山是欠妥的)得名,為會稽郡西部都尉治所,;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分會稽郡立東陽郡,,郡治長山(以郡在瀫水(即衢江與蘭江之交的一段)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陳天嘉三年(563)撤縉州,、東陽郡改名為金華郡;隋開皇九年(589)置吳州廢建德,、太末,、豐安三縣入長安,,更名吳寧縣;開皇十二年(592)改吳寧為東陽縣,;開皇十三年(593)設(shè)置婺州,;開皇十八年(598)改東陽為金華縣;隋大業(yè)三年(607)復(fù)置東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復(fù)改東陽為婺州,、析建德、太末地復(fù)置縣,、分金華為金華,、長山兩縣;武德八年(625)廢長山入金華縣,;垂拱四年(688)改金華縣為金山縣,;神龍元年(705)復(fù)名金華縣,沿用到2001年,。 從郡名來看自會稽郡--東陽郡—金華郡—吳州—婺州—東陽郡—婺州--東陽郡--婺州—婺州武勝軍--婺州保寧軍--婺州路—寧越府—金華府—浙江省—金華道—浙江省—第八縣行政督察區(qū)—第六行政督察區(qū)—蘭溪區(qū)—四,、五、三,、八行政督察區(qū)--第八行政區(qū)—金華專區(qū)—金華區(qū)—金華專區(qū)—金華地區(qū)—金華市到至今,易名27次,。
而金華縣則由:長山縣—吳寧縣—東陽縣—金華縣,數(shù)易其名,。在唐武德四年(621)分金華為金華,、長山兩縣,那就是說,,在金華同時存在過兩個縣,,必須弄清楚兩個縣的遺址,才能有更確切的表述,。 北山因雙龍洞的名聲在外,,現(xiàn)在是AAAA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北山頂是大盤天景區(qū),,浙中涼都所在,,金華山頂盤前農(nóng)家樂有:芳園山莊、涼都山莊,、美樂山莊,、諸葛山莊等山莊共二百多個床位,同時可容納400多人用餐,,是避暑,、休閑、登山,、聚會的樂園,。為了便于管理,,將羅店、新獅兩個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規(guī)劃其中,,因此,,我們把這里放到最后來普查。雙龍景區(qū)管委會許光明主任高度重視這次文物普查工作,,全方位的給于支持,,并且派出了兩名精兵強將全程陪同我們。邢小平先生是管委會的得力干將,,馬水根先生是某藝術(shù)館的退休干部、北山歷史文化遺存研究專家,、《雙龍景區(qū)志》主要參與者,,有他們兩人陪同,真可謂“老馬識途”,,使我們的普查工作“一帆風(fēng)順”,。
從出土文物來看,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北山的雙龍洞內(nèi)活動,、東晉葛洪《神仙傳》所描述的黃初平,十五歲時在金華赤松山遇仙人,,得道成仙,。因他居于赤松山,所以人稱赤松黃大仙,、雙龍洞和朝真洞成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歷史上曾經(jīng)有數(shù)位皇帝在此祭天、新中國成立以后,,有多位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在此駐足,、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足跡、一個個溶洞形成了奇特仙境,,葉圣陶先生的《記金華的兩個溶洞》拉近了讀者與北山的距離,,最近又發(fā)現(xiàn)了還無法破解的神秘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