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山又稱芙蓉峰,,屹立于金華城北,海拔427米,是登臨俯瞰金華城市的較佳點之一,,登頂需爬一千八百多級臺階,,登山者絡繹不絕,它是金華雙龍風景名勝區(qū)的主要景區(qū)之一,,且免費,,自古為金華人的一種心理凝聚和精神象征,外出遠行的金華人用“一日不見尖峰山就要掉眼淚”來形容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尖峰山景區(qū)以尖峰山為中心,,北至黃大仙景區(qū),東至赤松山景區(qū),,西至雙龍洞景區(qū),,南至金華市區(qū),總面積9.29平方公里,。尖峰山景區(qū)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景區(qū)的目標定位是以水清林幽,、鄉(xiāng)土文化為特色,,以民俗觀光、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城郊型森林公園(景區(qū)) ,。
尖峰山景區(qū)的總體布局分為“一中心三區(qū)”,,即今后作為雙龍風景名勝區(qū)主入口的接待中心,北片的森林游覽區(qū),、中片的尖峰攬勝區(qū)和南片的游樂休閑區(qū),。四川省雅安市滎經(jīng)縣三合鄉(xiāng)也有一個山叫尖峰山。
霞客古道系古時羅店通往雙龍的官道,,徐霞客由此登金華山游歷科考,。為弘揚徐霞客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獻身于科學的精神,首期復建的白露下至羊甲山段,,全長3公里,。兩山夾抱,一路泉水叮咚,,鳥語花香,,移步換景,心曠神怡,。
徐霞客在游記中寫道:“(十月初九日)余由智者寺西北登嶺,,升陟峰塢,,五里得清景庵,。庵僧道修留飯,復引余由北塢登楊家山(今羊甲山)。山為此山南下之第二層,,再下則芙蓉(今尖峰山)為第三層矣,。繞其西,從兩山夾中北透而上,,東為楊家山,,有居民數(shù)十家;西為白望山,,為仙人望白鹿處,。”
金華山智者寺位于金華市區(qū)北郊5公里左右的金華山南麓(婺城區(qū)羅店鎮(zhèn)境內),,東攜芙蓉峰,,南握羅店鎮(zhèn)、西摟金華山關,,北倚滾鐘山,,占地面積300余畝。該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七年(公元526年),,距今有近1500年歷史,,是金華歷史文化名城及雙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內的著名佛教歷史文化遺存,是金華山儒,、釋,、道文化和諧共棲的佛教代表。該寺系南朝梁代樓約法師道場,,又名智者廣福禪寺,、智者圣壽禪寺。因其規(guī)模宏大,,寺院壯觀,,寺僧眾多,香火鼎盛,,方丈樓約佛法深廣,,又得“智者國師”之殊榮等原因,而一舉成為江南名剎,。當年,,徐霞客至智者寺,觀陸游碑刻,,為別具風致的碑刻而驚嘆,,“恨無招工,不能一通為快”,。歷史上金華山智者寺香火鼎盛,,在江南頗具聲望,。劉長卿、貫休,、陸游,、徐霞客等眾多歷代名人都曾游覽智者寺并留下了大量詩篇、游記和畫卷作品,。1985年,,因原金華水泥廠擴建,智者寺建筑被拆除,。原址現(xiàn)存古井一口,。
智者寺建筑宏偉,亭榭聳立,,潤泉旁繞,,三面青山,寺門空曠軒爽,,實為游覽,、朝圣之勝地,她曾經(jīng)吸引歷代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眾多的詩篇,、名畫、碑刻,。智者寺在千年的歷史風雨中漸漸塌毀,,屢建屢毀,屢毀屢建,。幸好,,陸游的碑刻還一直保存著,模糊的字跡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智者寺是金華彌足珍貴的歷史財富,。在當?shù)卣块T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重修智者寺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不久的將來,,一座規(guī)模更勝于昔日的智者寺又將雄立于金華山的南大門。重建的智者寺,,有大雄寶殿,、觀音閣、智者國師殿,、藏經(jīng)樓,、羅漢堂、誦經(jīng)堂,、草堂,、雙清堂,、云房,以及山門,、照壁、鐘鼓樓,、北亭,、芙蓉亭、倚松亭,、玻璃閣等建筑百余座,。我們又能看到“花水襯亭榭,殿堂隱綠林,;香煙凝云靄,,朝暮鐘鼓鳴”的景觀。
尖峰山林木叢生,,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郁郁青青的樹木,身處尖峰山,,不僅可以見到滿目的綠,,還可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山間還有許多美麗的花朵,,紅的,,白的,藍的,。它們時而隱藏在綠葉間,,時而與游客嬉戲。山間還有小小的溪流,,如果你去的是時候,,還可以看到一些小魚。放上尖峰山頂也是非常享受的,,如果當日天氣晴好,,可以看見大半個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