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峪景區(qū),,位于濟南市市中區(qū)礦村村北側(cè)2公里處,,四面環(huán)山,重巒疊嶂,,林木蔥郁,,山花爛漫,清泉淙淙,,古寺深藏,,環(huán)境清幽深秀。細流之上,,懸崖飛墜,,上鐫佛像數(shù)尊,多為隋開皇七年(587年)至唐乾元二年(759年)的作品,還有唐開成二年(837年)寺內(nèi)眾僧與佛教信徒110人為紀念大德和尚所鐫刻的《大唐金剛之會碑》,,以及《石彌勒像贊》等石刻,。崖壁上,還鐫刻有明清時代的大字題刻“林壑尤美”,、“巖阿仙境”,、“別有洞天”、“舍靈館真”等,。幸懸崖險峻,,難以攀登,這些佛像未遭厄運,,至今仍完美無損,,其題記也清晰可辨。
沿著林蔭小徑,,跨過涓涓小溪,,進入空闊的圓形山谷,俗稱“籮圈峪”,,為佛峪景區(qū)最佳處。山溪北側(cè)“南靈臺山”半腰石崖上,,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般若寺”,據(jù)明成化年間碑文記載,,寺院為隋文帝時創(chuàng)建,。寺院由墻院相圍,形成一個幽靜的院落,。南側(cè)路間,,有座四柱三樓式木結(jié)構(gòu)彩坊,額題“佛峪勝境”,。過木坊沿石徑進入山門,,東側(cè)為偏房,端坐在懸崖之下,,西側(cè)為長廊,,危立于峭壁之上。長廊下臨深澗清溪,,憑欄南眺,,可見峰巒絕壁,壁上叢生翠木野藤,、山花芳草,。
廊北,石崖橫空探出,狀如披廈,,崖下原有佛殿,,時有嵐煙薄霧繚繞。佛殿西側(cè)石壁上,,蘚苔碧綠,,石隙中清泉漱玉泄璣,緩緩滑動,,滴落于白石小潭內(nèi),,形成一泓碧水,名曰“露華泉”,,又因水香如甘乳,,故又名“乳肖泉”。昔日寺內(nèi)僧人即以此水烹茶為飲,。
近泉巖壁上,,鐫有“云殿泉廚”石刻。細流之上,,懸崖飛墜,,上鐫佛像數(shù)尊,多為隋開皇七年(587年)至唐乾元二年(759年)的作品,,還有唐開成二年(837年)寺內(nèi)眾僧與佛教信徒110人為紀念大德和尚所鐫刻的《大唐金剛之會碑》,,以及《石彌勒像贊》等石刻。崖壁上,,還鐫刻有明清時代的大字題刻“林壑尤美”,、“巖阿仙境”、“別有洞天”,、“舍靈館真”等,。幸懸崖險峻,難以攀登,,這些佛像未遭厄運,,至今仍完美無損,其題記也清晰可辨,。 寺院西側(cè),,石壁千仞,上懸鐘乳,、石花,、石幔,蔚為壯觀,。寺東側(cè),,一峰危巖孤立。
峰頂為平臺,相傳大禹治水,,曾駐足于此,,故稱“禹王臺”,俗稱“釣魚臺”,。臺上有亭,,四周山崖綠縈翠繞,名曰“環(huán)翠亭”,,又名“聽瀑亭”,。南向?qū)γ鏉馐a下,“觀音堂”明滅可見,。置身于亭中,,清風送爽,滿目蔥蘢,,令人心曠神怡,。 環(huán)翠亭東側(cè)崖上,有一名泉,,稱“林汲泉”,。其北側(cè)60余米處,懸崖壁立,,山泉之水從崖頂飛流直下,,形成瀑布,有巨有細,,噴珠飄練,跌落在崖前澄澈的清潭內(nèi),,然后漾溢而出,,流淌在彎彎曲曲的峪谷中。若有山風吹來,,林聲,、濤聲交織一起,轟轟作響,,猶如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