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陰古鎮(zhèn),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城東部的宜水河畔,,距縣城14千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吳氏遷居至此,,種植甘棠而得名,。
棠陰古鎮(zhèn)現存?zhèn)鹘y民居以贛派建筑為主要樣式,由庭院,、廳屋,、學房組成,內設天井照壁四水歸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確認棠陰鎮(zhèn)保留較完善的民居,、祠堂、牌坊,、古塔,、古橋等明清時期建筑有70處左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有八府君祠,、承恩坊,、迎恩塔、日字堂,、冠佳廳,、吳家大院、官帽廳民居、金字門等,。 棠陰古建筑群是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南方地區(qū)古代磚木結構建筑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棠陰古鎮(zhèn)按照“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擇址原則建造,不同功能的建筑物,,聚族而居,,形成“閭閻”,后人在閭閻之間自北向南劃分九嶺十三巷,。文物保護建筑,、歷史街巷主要集中在東至棠陰新街、西至宜水東路,、南至官帽路,、北至承恩路圍合的區(qū)域,面積約40公頃,。 棠陰古建筑群建筑類型多樣,,有祠堂、官邸,、店面,、門樓、牌坊,、磚塔,、廊橋、路亭,、民居近100處,,尤以八府君祠、迎恩塔,、承恩坊,、羅家大院、官帽廳民居為杰出代表,。古建筑群既保存了明清盛時的建筑風格,,又體現了棠陰鎮(zhèn)當地的歷史經濟文化水平和建造者的審美情趣。
夏布古會館,,位于老政府階下,。會館深60多米,寬30米,。館中有三廳,、兩廂,,原設有收購夏布的客房、辦公房和倉庫共數十間,。
日池堂,,坐落在棠陰鎮(zhèn)下街西巷,是一座五開間住宅,,因中部天井有一“日”字形水池故名,。日池堂以外墻封閉,分前廳和后廳,,前廳前面設有門廳,,前廳和門廳的地面以石板鋪就,。前廳和后廳以天井分開,,沿天井兩側為廊,勾通“日池堂”前后兩部分,。天井中央設有水池,,池邊未設欄桿。日池堂的地面前半部高于后半部,,堂外又高于堂內,。
日池堂結構整齊,平面布置緊湊,,功能分區(qū)明確,,構架用材較大,,柱與檁梁的連接均依靠斗拱,。月梁彎部的凸曲率較大,帶有明代風格,,前廳采用的斗拱多設置于廊檐上,,而后廳的斗拱設置較多,做法也很精細,。前廳的立柱粗于后廳,,柱礎為木質,雕刻有簡單紋飾,,是一典型的明代中期建筑,。 2006年1月,日池堂被公布為撫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八府君祠,位于棠陰小學所在地,,原建筑面積達4000余平方米,,分門廳,、中廳、后堂三部分組成,,后遭遇兵燹,,現僅余720平方米的中廳及左右?guī)?。中廳雙脊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抬梁式構架,形成高大的空間,,其內有4根高大粗壯的金柱最具有震撼力,,柱身用夏布包裹以防霉、防蟲,,最大的一根金柱周長達2.46米,柱礎周長達2.9米,。柱礎上有鏤空的寶相,、蓮花紋,梁架上斗拱,、雀替也雕鑿精致的花飾,。
承恩坊,坐落在棠陰鎮(zhèn)老街,,始建于明代,,是朝廷為表彰“中憲大夫通政司右通政”吳余慶修建的“恩榮”牌坊。整個牌坊鑲嵌于兩座民房之中,,前面為一條貫穿東西的石板路,,后面是一條通向中憲大夫吳慶余所建的“積善堂”的卵石路。
承恩坊為木制兩柱一間三樓式,,牌坊門高3.8米,,寬3.1米,柱子直徑為35厘米,。抱鼓石為青石材質,,坐落在臺階之上,臺階長2.46米,寬42厘米, 高40厘米,。抱鼓石長70厘米,,寬15厘米,,高130厘米,牌坊門正脊高7.42米,。牌坊為單檐歇山式,,翼角飛翹,斗拱復雜,,斗拱間還有許多下昂,,兩根立柱各由石鼓背抵,柱之上有額枋額板,,額枋之上有典型明代風格三層如意斗拱,,每跳均出約45度構成復雜的網狀斗拱,其昂嘴向前伸出如同象鼻子,。牌坊額板上直書有“承恩”兩字,,額枋上橫書“中憲大夫通政司右通政吳余慶”。 2001年9月,,承恩坊被公布為撫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冠佳廳即羅家大院,是一座清代建筑,,規(guī)模大,工藝精巧,,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斗拱、月梁做法特殊,,多采用宗教花紋為裝飾,,建筑設置有明確的中軸線,沿中軸線兩側有規(guī)則地布置房間,,建筑用材巨大,,其中有一塊長麻石達9米,被譽為江南民居第一長石,,在當時全靠人工搬運情況下其難度極大,,相傳從遠處將巨石運到棠陰,僅運費就花費了一根金條,。
恒福安即吳家大院,,是一棟富豪宅院,。占地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為清晚期建筑,保存較完整,。突出特色是右?guī)康囊蛔C花樓,,在繡花樓上可遠望宜水潺潺流去,,迎恩塔也清晰可見,,視野開闊。房檐,、立柱,、護欄布滿精美的雕刻,整個建筑體現深閨幽美和神秘的氛圍,。
式好居,,位于棠陰鎮(zhèn)下街,為吳氏家族中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一座建筑,。式好居始建于清初,,原為書院,現為吳姓所居,,因門楣題有“式好居”得名,。“式好居”正門為“八”字形,,門墻呈半圓形,,沿門墻兩側各有一排矩形廂房,廂房之間為“U”形天井,,中有三開間,,明間為穿堂,左右兩間為不規(guī)則形居室,。各有六邊形嵌花窗戶,,頂部構架為抬梁穿斗式,斗拱承托,。
下怡興號位于棠陰鎮(zhèn)解放村,,清代磚木結構古建筑,建筑規(guī)模大且工藝水平高,。建筑包括門樓,、庭院以及兩側廂房,坐東朝西,,三進四出,,面闊23米,進深65米,,面積約為1495平方米,。房屋均為硬山頂式,下怡興號在清代乃作為錢莊使用,。
宋天圣九年(1031年),,吳竦攜夫人鄒氏來此肇基,并親手植甘棠樹于村西南通道邊,。隆興年間,,吳竦七代孫時,,吳家人丁家業(yè)興旺,遠近他姓,,也相繼遷入居住,,人口與時俱增,各姓開基擴域,,業(yè)盛家隆,。后人不忘吳竦親植甘棠之宏祝,取“甘棠茂蔭”之意,,改陂坪為棠蔭,,后又改稱棠陰。
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因商業(yè)隆盛,,為江南通商貿易中心地之一。彼時始稱棠陰為“鎮(zhèn)”,。
清乾隆,、嘉慶年間,棠陰鎮(zhèn)已發(fā)展成有常住戶3.6萬,、人口12萬的大集鎮(zhèn),,出現了五里長街,商店連綿,;十里河埠,,商船云集;方圓百里,,豪宅櫛比的興旺景象。
民國二十八年(1940年),,棠陰始定為行政鎮(zhèn),。
1958年,棠陰鎮(zhèn)改稱棠陰人民公社,。
1985年,,恢復鎮(zhèn)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