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lǐng)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xiàn)出他具有帶領(lǐng)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zhàn),置個人利益于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yè),。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算起來,他還是黃帝的后代,。他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治水英雄,。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xiāng),,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于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lǐng)都推舉鯀。堯素來覺得鯀這個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于是就暫且將治水的任務(wù)委任給鯀。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巨的任務(wù)當兒戲,。后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wù),,將他流放到羽山,,后來鯀就死在那里。
舜也來征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彼床⒉灰蛩酋叺膬鹤樱p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實在是一個賢良的人,他并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wù),。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么重大的職責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wù),,舜又派伯益和后稷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xié)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剛結(jié)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lǐng)著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xiāng)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yè)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wù)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shù)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guī)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親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fā)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fā)現(xiàn)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fā)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簡樸,,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他都親自去爭取。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么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wù)艱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里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大禹根據(jù)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經(jīng)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shù)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跡。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里,就游不過去了,。許多魚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極少數(shù)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后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jù)說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nóng)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筑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筑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里是大禹曾經(jīng)治理過的地方,。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lǐng)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采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后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說:“禹,!你也談?wù)劯咭姲?。”禹拜謝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么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备尢照f:“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包圍 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 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溝,,使 田里的水都流進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谷物 和肉食,。還發(fā)展貿(mào)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 開始得到治理?!?皋陶說:“是??!你這番話說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xù)到中岳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他還發(fā)現(xiàn)龍門山口過于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fā)現(xiàn)黃河淤積,,流水不暢,。于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禹采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jù)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qū)開始,,再擴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們?nèi)匀缓敛粍訐u,,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里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于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史記·夏本紀》“予娶涂山”,,“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司馬貞索隱:“《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涂山氏號女媧也,。”亦稱“ 女嬌”,、“ 女趫”,。
《尚書·虞書·益稷》篇云:“予創(chuàng)若時,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呂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p>
《華陽國志·巴志》:“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wù)在救時,,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
《莊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書》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為妻,新婚僅三四天,,便出發(fā)治水,,兒子夏啟呱呱墮地,他沒有見過一面,。孟子說,,“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中所載,,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現(xiàn)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和間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家庭,,顧及兒女私情,。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fā)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fā)現(xiàn)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涂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lǐng)為妻的涂山氏國遺址,,并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臺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shù)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并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lǐng)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zhí)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chuàng)新等為內(nèi)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