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瑞光園,,位于富川縣城南效一角,實際上是富川的縣城公園,,因為園中有座慈云寺,,寺后有座瑞光塔而得名。
瑞光園內著名的景點有:慈云寺,、瑞光塔,、烈士陵園、風雨橋,、瑤族博物館,、少年宮等。
從縣城大街進入瑞光公園,,首先得通過風雨橋,,這座橋是通向公園的門戶,風雨橋很有瑤族民族特色,,廊橋結構,,橋廊上很多對聯很有文采,如橋名鶴頂格對聯:“風景宜人人觀風景人景融于仙境,;雨中畫橋橋隱雨中橋中勝似蓬萊”,,東門對聯:“俯瞰越地珠江源流悠悠東逝富水有回奔南海,極目楚天秦皇古道迢迢北去萌嶺無欄通長安,?!蔽鏖T對聯:“金鳳東鳴一塔凌空慈云古剎經風雨,玉龍西來三橋飛渡富陽明城歷春秋”,。
瑞光塔位于富川瑤族自治縣縣城南郊約500米富江西畔的急轉彎處,。因塔內曾供有陰刻雕觀音像,俗稱觀音塔,、觀音閣,。
塔為7層樓閣式六角形磚塔,高28米,,塔基埋深4.8米,,塔尖有重達400公斤的銅剎蓋頂。各層皆有一門,,依次順時針變化門向,。頂層六面有窗。塔內有螺旋式磚梯78級,,可直達頂層,。登塔遠眺,,可觀“富川八景”中的“三景”:“富水奔濤”、“層巒聳翠”和“山泉飛瀑”,。塔下林木成蔭,,玉泉清冽,環(huán)境十分幽雅,。
瑞光塔建于何年,,尚未見到具體史料。據《光緒富川縣志》卷十二《雜記》篇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春,,雷擊瑞光塔砌面”,,說明它早在那時就已存在。清咸豐五年(1855年)毀于兵火,,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從明朝至今400多年來,瑞光塔歷經洪澇,、地震和雷擊等災難,,依舊安然無恙。民國初年,,瑞光塔所在地曾辟為中山公園,。1980年和1988年,縣人民政府兩次撥款維修,,加固塔基,。
瑞光塔旁有慈云寺,也稱鎮(zhèn)江慈云寺,,總面積為598平方米,。該寺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咸豐五年(1855年)毀于戰(zhàn)火,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民國4年(1915年),,陸榮廷帶兵由桂平到富川,游慈云寺時,,倡議修一條花街路,接慈云寺至回犀橋,。后經有關方面努力,,終于修成。民國期間曾將寺改為“中山紀念堂”,。
內有佛殿二進,,東西兩側有廂房,,殿間天井用卵石鋪成,每座殿堂皆由六柱抬梁構架組成,。后殿有圓月門,,直通瑞光塔。1980年,,瑞光塔,、慈云寺均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慈云寺現是縣文物管理所駐地,,內辟兩個展覽廳,,一個展覽革命文物,一個展覽古代文物,。
富川瑤族博物館,,設計很有創(chuàng)意,館身結構象一個“富”字,,館前的三條小橋象一個“川”字,。
古城起義烈士陵園,為紀念1947年6月25日毛文彥,、孫憶冬,、姚大年等的領導桂東古城武裝起義而建造。
富川瑤鄉(xiāng)風景優(yōu)美,,特產豐茂,,人杰地靈,猶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閃耀在祖國的南疆,。名揚遐邇的自治區(qū)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富川瑤族自治縣古城起義烈士陵園,便座落在富川縣城的西南角,,新風雨橋西,、古瑞光塔側畔。
古城起義的偉大壯舉在富川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孫憶冬,、毛文彥等八位烈士,更是我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學習的榜樣,。古城起義的槍聲,,是富川人民跟黨走、求解放的正義宣言,;八位英烈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鼓舞我們努力奮斗把祖國建設得更富強!
從瑞光風雨橋走進蒼松翠柏、綠草如茵的烈士陵園,,莊嚴肅穆的古城起義紀念碑便高聳入云,,孫憶冬、毛文彥等八位英烈的威武頭像更令人肅然起敬,。仰視著高大的紀念碑,,讀著烈士們的生平簡歷,每一個來到這里的參觀者,,都會深深地懷念英烈們的豐功偉績,,并為他們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1947年,,全國解放戰(zhàn)爭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反攻并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蔣管區(qū)人民的革命運動蓬勃發(fā)展,在中國革命新高潮即將到來的大好形勢下,,富川地下黨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以及廣西省工委和桂東地下黨組織的部署,,于6月25日發(fā)動了震撼桂東的古城武裝起義。他們發(fā)動群眾,,組織隊伍,,舉起刀槍,向國民黨反動勢力發(fā)起猛烈的攻擊,,揭開了富川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的序幕,,為后來的富川解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凱歌,!
孫憶冬烈士18歲便參加了新四軍,,當過群眾工作隊的指導員和抗日救國聯合會的秘書長。后來又受黨指派來到富川,,與毛文彥等同志一起組織了古城起義,。在戰(zhàn)場上他沖鋒陷陣,英勇善戰(zhàn),,即使是被捕入獄,,他也堅決斗爭視死如歸,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英雄氣概,。孫憶冬同志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轉戰(zhàn)大江南北,,出生入死,堅定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最后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他的革命精神永垂青史,令后人敬仰和懷念,。
毛文彥烈士于1922年出生在富川古城下城頭的一個農民家庭,,為了抗日救國十六歲時便投筆從戎參加第三屆廣西學生軍,。戎馬生涯期間,他認真地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劉少奇的《論青年修養(yǎng)》等著作,,用革命理論教育群眾,,增加大家干革命、求解放的決心和信心,。1947年古城地下黨支部重建他任支委,,是古城起義部隊隊長。起義前他按照上級黨委的指示擬出了富川武裝斗爭的工作計劃,,起義時他帶領部隊攻打古城鄉(xiāng)公所,,先身士卒,英勇頑強,。被捕后敵人慘無人道地向他施以酷刑,,但他堅貞不屈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大氣凜然的革命氣節(jié)。最后毛文彥同志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無私地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永遠活在富川人民的心中,。
黃希文同志原名黃悅卿,是古城起義中的巾幗英烈,。她18歲入團,,19歲入黨,曾任南寧市委婦女委員,,領導和組織南寧各界婦女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為我區(qū)的婦女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后來臨陽聯隊成立,,她出任政工隊婦女支部書記,。她在咸水村發(fā)動貧苦農民建立了民主政權,實行二五減租,,籌糧籌款支援抗戰(zhàn),。1946年4月后,她受黨委派到富川工作,,是地下黨支部的支委之一,。在白色恐怖的形勢下,她和同志們共同籌劃古城起義的準備工作,,教同志們唱革命歌曲振奮精神,,鼓舞大家的革命斗志,后在起義的行動中被捕光榮犧牲,。她以忠于黨,、忠于革命事業(yè)的實際行動,實現了她那“為革命可以犧牲一切”的戰(zhàn)斗誓言。她雖然已英勇就義五十多年,,但她的革命精神在南寧,、臨桂、陽朔,、鐘山,、富川人民心中仍寄以深切的懷念,她的高尚品質永昭后人,。
還有姚大年,、周紹華、何民康,、魏貞川,、周文林等烈士,他們思想進步,,緊跟黨走,,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投身入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中為民立功,。1947年他們與孫憶冬,、毛文彥、黃希文等烈士一道參加古城起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流盡最后一滴血,,他們?yōu)辄h盡忠,為民捐軀的無產階級大無畏精神,,將彪炳春秋被世代傳頌,。
解放后,黨和人民緬懷革命先烈,,修建了古城起義紀念亭,、紀念塔和烈士墓。1959年建龜石水庫古城受淹搬遷,,古城起義烈士忠骨移至富川的橫山,,1982年又將孫憶冬、毛文彥等英烈的忠骨移到富川縣城的烈士陵園安放,。富川縣委,、政府歷來十分重視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在各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籌集資金,收集資料,,請來能工巧匠,,修建了高大莊嚴的古城起義烈士紀念碑,,豎立了孫憶冬、毛文彥等八位英烈栩栩如生的人頭像,,砌了坪臺鋪設了通道,,種了松柏植了花草,將古城起義烈士陵園建成了名傳八桂的富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孫憶冬,、毛文彥等八位烈士的英雄事跡,像富江河水的滔滔碧浪一樣,,千古常流,萬世長存,,永遠銘記在瑤鄉(xiāng)各族人民的心中,!
每年的清明時分,富川縣委,、政府的黨政領導及各界人士都會來到這里,,敬獻花圈,瞻仰紀念碑和烈士塑像,,緬懷先烈們的英雄業(yè)績,。各中小學師生和縣直單位的干部群眾也到這兒來進行一系列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他們在紀念碑前舉行入隊,、入團,、入黨等重要儀式,讓自己的成長過程充滿愛國主義的激情,。除此,,他們還請來參加過古城起義的老黨員老干部,講烈士們的生平,,古城起義的經過,,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傳授愛黨愛國的革命道理,指導青少年們健康地成長,,讓古城起義的英烈成為世代學習,、敬仰的楷模,讓富川瑤族自治縣古城起義烈士陵園,,發(fā)揮其自治區(qū)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大作用,,在富川瑤鄉(xiāng)兩個文明建設的活動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作出她應有的重大貢獻,!
沐浴著黨的十六大春風,,三十萬富川各族人民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上下一心,,團結協作,開拓拼搏,,使我們瑤鄉(xiāng)經濟騰飛,,社會穩(wěn)定,城鄉(xiāng)發(fā)展,,人民安居樂業(yè),,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充滿蓬勃生機的富川新城區(qū)與古城起義烈士陵園遙遙相望,,愛國主義精神賦予瑤鄉(xiāng)人民以智慧,、勇氣和力量。當我們帶著對英雄們的敬仰之情佇立于古城起義紀念碑前,,美好的未來正隨旭日冉冉升起,,小康社會的坦途正在我們的面前無止境地伸延。古城起義這座象征著富川人民前仆后繼,、自強不息的歷史豐碑,,正高揚著愛國主義的光輝旗幟,激勵我們高歌猛進,,奔向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