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黃芪(Astragalus)為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100厘米,,莖直立,上部多分技,,莖上有細棱,,幼莖淡綠色,被白色長柔毛,。
互助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北依達坂山與門源回族自治縣相接,東北與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毗鄰,,東南與樂都縣接壤,,南以湟水與平安縣為界,西鄰大通縣,,西南與西寧市相連,。
地理坐標為北緯36°30' ~37°09',東經(jīng)101°46'~102°45'之間,。
全縣轄屬19個鄉(xiāng)鎮(zhèn),,全縣東西長86千米,南北寬64千米,,縣域面積3424平方公里,,占海東市總面積的18. 85%。耕地面積109.8萬畝,,草山面積103萬畝,。
互助黃芪分布在互助縣威遠鎮(zhèn)、東和鄉(xiāng),、東溝鄉(xiāng),、丹麻鎮(zhèn)、五十鎮(zhèn),、松多藏族鄉(xiāng),、紅崖子溝鄉(xiāng),、高寨鎮(zhèn)、哈拉直溝鄉(xiāng),、塘川鎮(zhèn),、蔡家堡鄉(xiāng)、西山鄉(xiāng),、五峰鎮(zhèn),、林川鄉(xiāng)、臺子鄉(xiāng),、南門峽鎮(zhèn),、東山鄉(xiāng)、巴扎藏族鄉(xiāng),、加定鎮(zhèn)等19個鄉(xiāng)鎮(zhèn),。
互助黃芪(Astragalus)為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100厘米,,莖直立,,上部多分技,莖上有細棱,,幼莖淡綠色,,被白色長柔毛。
幼苗期第1真葉為三出羽狀復葉,,互生,,托葉條狀披針形,長6~10毫米,,有毛,,小葉橢圓形,先端微凹,,葉緣和葉片上下表面均有毛,。
當長至5葉期時,變?yōu)榫?小葉的奇數(shù)羽狀復葉,,莖逐漸變?yōu)榧t褐色,,密被白色長柔毛,小葉矩圓形,,先端近圓形,。
當長至成年植株時,羽狀復葉具小葉13~17枚,,小葉長7~10毫米,,寬3~10毫米。
莢果半橢圓形,,一側(cè)邊緣呈弓形變曲,,果皮膜質(zhì),稍膨脹,,長20~30毫米,,寬8~12毫米。
頂端有短喙,,基部有長柄伏生黑色短柔毛,;種子腎形,兩側(cè)扁,,棕褐色或褐色,,種皮表面有斑紋,光滑,,革質(zhì),,電鏡下種皮紋飾為復網(wǎng)狀,細紋多,,網(wǎng)眼規(guī)則,,網(wǎng)壁曲狀且薄,;種臍心形,,白色,臍唇成網(wǎng)狀,,種孔近長條形,,較窄,種子一側(cè)稍有凹陷,,種臍在凹口處,。
黃芪種子較堅硬,吸水力差,,發(fā)芽率差,,約為70%。種子萌發(fā)不喜高溫,,當?shù)販貫?℃~8℃時,,土壤保持足夠濕度,經(jīng)10d~15d即可出苗,,發(fā)芽適宜溫度為14℃~15℃,。土壤干旱,種子不易萌發(fā)出苗,。
互助黃芪藥材以“根條粗長,、甜味足、品質(zhì)優(yōu)”著稱,,可分為4個等級:
特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zhì)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長7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徑2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6厘米,。無須根、老皮,、蟲蛀,、霉變。
一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zhì)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長5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徑1.5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5厘米,。無須根、老皮,、蟲蛀,、莓變。
二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zhì)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長4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徑1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4厘米,,間有老皮,,無須根、蟲蛀,、霉變,。
三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zhì)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上中部直徑0.7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3厘米,,間有破短節(jié)子,,無須根、蟲蛀,、霉變,。
互助黃芪有效成分含量達到《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標準,其中浸出物含量≥17%,,黃芪甲苷≥0.04%,,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0.02%。
2018年6月20日,,經(jīng)北京譜尼測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檢測,,互助黃芪浸出物含量≥46.7%,黃芪甲苷≥0.066%,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0.128%,。
通過比較,,互助黃芪浸出物、黃芪甲苷,、毛蕊異黃酮葡萄糖含量比《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標準含量分別增加29.7%,、0.026%、0.108%,。
互助縣地處黃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具有兩大高原的自然特點,。地勢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懸殊,,“三縱三橫”的平行嶺谷縱橫交錯,,自然傾斜度為2.03°,,最高點為巴扎藏族鄉(xiāng)的北溝腦嶺,海拔4384米,,最低點在高寨鎮(zhèn)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
縣境內(nèi)山川相間,,地貌特征比較復雜,,地貌可分為北部高山地帶、中部腦山灘地地帶(俗稱腦山地區(qū)),、南部淺山丘陵地帶(俗稱淺山地區(qū)),、川水河谷地帶(俗稱川水地區(qū))四個類型。各地帶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分布,,自然景觀垂直變化,,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亦受其影響而垂直分布。
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自然環(huán)境,,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立體布局,,具有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全面發(fā)展的有利條件。
縣境內(nèi)有湟水河,、水磨溝河,、沙塘川河、哈拉直溝河,、紅崖子溝河,、馬圈溝河大小天然河流6條,均屬黃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長289.5公里,。除流經(jīng)的湟水河與大通河外,其他河流短而小,。
全縣境內(nèi)地表水總徑流量2億立方米(不含浪水和互助河),,境內(nèi)河川污染較少,水質(zhì)良好,,酸堿度均在7.5~8.6之間,。地表水實際變化和季節(jié)性變化幅度較大。
一般夏秋季為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綜合補給量共1.06億立方米??們α?.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0.77億立方米。
互助縣境內(nèi)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找2100米,,屬大陸寒溫帶氣候,,年均氣溫4.9℃,最低-15.7~-29.5℃,。
年降雨量453~595毫米,,無霜期114天,年相對濕度63%,,年平均風速0.9米/秒,,其優(yōu)點是氣候干燥,日照時數(shù)長,,太陽輻射強,,光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夏季降雨集中,雨熱同季,,具有發(fā)展高原特色農(nóng)業(yè)的優(yōu)越條件,,適合于種植互助黃芪。
互助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nèi)熱消渴,。
《本經(jīng)》記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小兒百病,?!薄度杖A子本草》記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p>
互助黃芪根系發(fā)達,,入土較深,喜肥沃土壤,,怕田間積水受澇,。要求選擇土層深厚,結(jié)構(gòu)良好,,排灌便利,,富含腐殖質(zhì)的地塊為宜。以禾谷類,、薯類為前茬,,輪作周期要求三年以上,不可選豆科作物為前茬,。
前作收獲后深翻30厘米,,翌年春季結(jié)合第二次翻地,畝施磷酸二銨20公斤,,尿素10~15公斤,,優(yōu)質(zhì)腐熟的農(nóng)家肥5000公斤以上,氧化鉀4~6公斤,。
肥料全部用作基肥,,采用深施方法一次性均勻施入土壤。農(nóng)家肥必須采用高溫堆肥的方法達到無害化處理,,地下害蟲較多的土壤,,移栽前要進行土壤處理。選用50%辛硫磷乳油1.0~1.5公斤/畝,,兌水30公斤,,均勻噴施入土壤。
互助黃芪在移栽前,,剔除腐爛,、發(fā)霉、折斷的傷病苗,,淘汰分叉苗及俗稱“子彈頭”的病苗,,保證幼苗根長20厘米以上。
優(yōu)質(zhì)種苗的外觀特征是健壯,、無病蟲感染,、無機械損傷、表面光滑,、苗子質(zhì)地柔軟,,直徑4~6毫米,,苗長30~40厘米為好,百苗鮮重100~180克,?;ブh移栽時間為4月中旬,根據(jù)當年的氣溫與地溫,,可適當提早移栽,。
互助黃芪移栽時分人工移栽和機械移栽兩種方法。
人工移栽:按株距20厘米,,行距40厘米移栽,。在地面上開深5厘米左右淺溝,將黃芪苗頭朝同一方向,、平擺于淺溝內(nèi),,保持苗頭間距20厘米且在一條線上,可用掛線方法保證苗頭相齊,,使苗頭出線外1~2厘米,。擺滿一排后,將淺溝兩邊的表土均勻覆蓋在淺溝內(nèi)擺放的黃芪苗子上,,覆土厚度3~5厘米,,要求將黃芪種苗覆蓋嚴實。畝保苗1.5~2萬株為宜,。
機械移栽:按株距30~40厘米,行距22厘米移栽,。將機械開溝器深度調(diào)至5厘米左右,,黃芪種苗頭同一方向放置在種苗箱內(nèi)。要一邊移栽一邊復查機械覆土效果,,不嚴實要人工覆土,,確保將黃芪種苗覆蓋嚴實。保苗1.0~1.5萬株為宜,。
地膜規(guī)格:選用厚0.08~0.10毫米,,幅寬50厘米的黑色或白色地膜。 互助黃芪移栽后幼苗生長至5厘米高時,,即齊苗后,,覆蓋地膜。
人工移栽的地塊,,覆膜時在地的一頭挖深10厘米,、長50厘米的淺溝,將地膜一頭埋好壓實,,另一頭順黃芪植株行展開拽緊,,把黃芪植株行留在地膜兩邊外面,,地膜緊貼地面,將地膜兩邊壓實,,防止風吹揭起,;機械移栽的地塊,覆膜時在地的一頭挖深10厘米,,長50厘米的淺溝,,將地膜一頭埋好壓實,另一頭順黃芪植株行緊貼株頭展開拽緊,,在有植株的地方將地膜撕開,,把下面的植株一一扶出地膜,然后將地膜兩邊壓實,。
互助黃芪覆膜后,,如黃芪植株行長出雜草,要及時拔除,,以免與黃芪爭水爭肥,。在整個生長期視情況除草2~3次。
互助黃芪成藥期如果不作留作田,,就要適當控制植株的高度,,一般在7月份摘頂或在開花期摘去花蕾,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促使根部生長,,以利提高產(chǎn)量。
互助黃芪主要病害為白粉病,,主要蟲害為蚜蟲,。
白粉病:夏秋季降雨多的年份,,容易發(fā)生白粉病危害,。 發(fā)病后葉兩面初生白色粉狀班,嚴重時整個葉片被白粉覆蓋,,葉柄和莖部也有白粉,。被害植株往往早期落葉,嚴重影響黃芪正常生長,。
防治方法:如發(fā)生白粉病危害,,可選用20%三唑酮500~8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每7~10天噴1次,,視防治效果連噴2~3次,。采收前30天停止施藥。
蚜蟲:夏秋季干旱的年份,,容易發(fā)生蚜蟲為害,?;ブS芪蚜蟲以槐蚜為主,多危害枝頭幼嫩部分及花穗等,,致使植株生長不良,,造成落花、空莢等,,嚴重影響種子和商品根的產(chǎn)量與品質(zhì),。
防治方法:如發(fā)現(xiàn)蚜蟲為害時,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每周噴1次,,視防治效果連噴2~3次。采收前35天停止施藥,。
10月中下旬,,當互助黃芪葉片開始變黃時即可采挖。
采挖前三天,,割去地上莖葉,,留下3厘米左右短茬,便于采挖時識別,,采挖時要用三齒鐵叉將土壤中的黃芪根刨挖出來,,避免斷根或漏挖。近年來也采用機械采挖,,這樣省工省時,、節(jié)省成本,但容易造成收獲不全,、機械損傷增多,。
采挖的互助黃芪要及時挑除病株,分級后運回,,不可堆置。抖凈泥土后,,攤放在干燥通風,、透光平坦的地面上晾曬數(shù)日,使水分蒸發(fā),。
晾曬至根系柔軟時,,按粗細大小分等,用手順握輕輕揉,,使皮肉緊實,,繼續(xù)晾曬,,半干時繼續(xù)用木板等揉搓,,7成柔干時剪去側(cè)根及須根,,大小分等用細繩扎成重約500克左右的小把,根部壓緊綁扎使之順直,,曬干或烘干至含水量12%以下,,入庫防潮防蟲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