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溝大橋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地處果子溝與將軍溝交匯處,、新疆北天山西部的果子溝風景區(qū)內(nèi),其橋面距谷底約180米,;大橋北起蒙瓊庫勒,,上跨果子溝峽谷,南至將軍溝隧道,,途經(jīng)該橋線路為連云港—霍爾果斯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30),。
果子溝大橋分別由主橋、主橋,、兩座橋塔,、斜拉索、引橋組成,;主橋路段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置,。
設計特點
總體
①果子溝大橋采用雙塔雙索面鋼桁梁斜拉橋方案。
②主梁在邊墩頂及主塔橫梁頂處設置縱向活動,、豎向剛性的球形支座,,對主梁提供豎向約束;在主塔處各設四個橫向抗風支座,,分別布設在主桁上,、下弦桿與塔柱之間;縱向采用液壓阻尼器裝置,,主梁每片主桁于邊墩及主塔橫梁處各設置一組液壓阻尼器,。
主梁
①大橋采用鋼桁加勁梁,鋼桁梁由主桁,、橫梁,、上、下平聯(lián),、橫向連接系及橋面系組成,,主桁為N形桁架,兩片主桁,,采用焊接整體節(jié)點,;
②主桁上下弦桿采用箱形截面,每側豎板各設置一道板式加勁肋,。主桁斜桿及豎桿均采用H形截面,。兩桁之間設置縱向水平桁架(上、下平聯(lián))和橫向聯(lián)結系形成穩(wěn)定的空間結構,,上,、下平縱聯(lián)采用雙交叉形,桿件采用焊接“工”形截面。
③橋面系由縱,、橫梁及鋼筋混凝土橋面板組成,,鋼筋混凝土橋面板支承于縱、橫梁上,,為單向板設計,,橫梁與橫向連接系組成桁架式橫梁,縱梁也采用“工”形截面,;混凝土橋面板采用預制橋面板,。
④主桁結構采用Q370q-E鋼材、鋼橋面系,、平面聯(lián)結系,、橫向聯(lián)結系等部位的鋼材采用Q345q-E鋼,輔助結構采用Q235-B級鋼,。
橋塔
1,、2號主塔均為階梯形鋼筋混凝土框架/2構,塔柱采用單箱單室截面,,采用C50混凝土,,階梯形主塔共分上、中,、下三大節(jié)段,主塔基礎鉆孔樁,,承臺為啞鈴形,,承臺頂設塔座。
斜拉索
斜拉索采用雙索面平面扇形布置,,為低松弛鍍鋅平行鋼絲束拉索體系,,索體采用雙層HDPE防護;兩端采用冷鑄鐓頭錨具,,梁端為固定端,,塔上為張拉端。斜拉索減振采用內(nèi)置橡膠減振塊及PE外面表面設置防風雨振螺旋線,,同時設置體外減振器,。
果子溝大橋線路全長4.4千米,大橋全長700米,,采用(170+360+170)米跨徑布置,,其中主跨360米,梁上索距12米,,塔上索距2.1米,,橋面全寬26.93米。上層塔架高133.5米,中塔柱高38米,,下塔柱Z1,、Z2號塔分別為38米、44米,,Z1號塔全高209.5米,,Z2號塔全高215.5米;塔柱順橋向寬7米,,橫橋向中二橫梁以上部分寬4米,,以下部分寬4.5米,中層塔墩順橋向寬8米,,橫橋向寬5.5米,,下層塔墩順橋向寬9米,橫橋向寬6.5米,,上橫梁高4米,,其他橫梁高4.5米;Z1,、Z2號主塔基礎均設24根直徑2.5米的鉆孔樁,,樁長分別為30米、55米,,樁中心間距6.4米,,平面尺寸為(49.1×23.2)米,承臺厚5.5米,,塔座厚2米,。斜拉索鋼絲束直徑為7毫米,鋼絲抗拉強度標準值為1670兆帕,。
果子溝大橋為中國國內(nèi)首座大跨度公路鋼桁梁斜拉橋,,它集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新設備“四新”于一身,是新疆公路建設史上一次重大突破,,同時該橋建設為中國山區(qū)特大型橋梁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建成的大橋與果子溝的美景渾然一體,為果子溝國家級風景區(qū)再添一道美麗風景線,。(《公路》評)
2005年8月16日,,中國人民共和國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同意賽里木湖—果子溝口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405)的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并作出批復,,其中包括果子溝大橋,。
2006年8月16日,,果子溝大橋動工興建,大橋舉行開工典禮,。
2007年6月24日,,果子溝大橋完成1號主塔的第一個樁基的澆筑工作;8月22日,,果子溝大橋進行承臺澆筑工作,。
2009年6月30日,果子溝大橋完成主塔封頂工程,。
2010年8月28日,,果子溝大橋完成主橋合龍工程,大橋全線貫通,。
2011年9月18人,,果子溝大橋完成橋面瀝青鋪設工作;9月30日,,果子溝大橋通車運營,。
2012年8月30日,果子溝大橋通過竣工驗收工作,。
2016年7月29日,,果子溝大橋完成荷載試驗。
2017年7月28日,,果子溝大橋進行橋梁靜,、動載試驗工作。
2018年9月11日,,果子溝大橋進行路面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