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大橋是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境內一座連接澗西區(qū)與洛龍區(qū)之間的跨河通道,,位于洛河之上,為洛陽市內的主干道路組成部分,。
凌波大橋于2007年12月30日動工建設,、2010年2月10日竣工運營。
凌波大橋北起澗西區(qū)河洛路,、南至洛龍區(qū)開元大道,,全長2345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快速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
凌波大橋是一座雙塔雙索面斜拉橋,上部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現澆箱梁結構,,橋塔為鋼結構,,下部采用柱式臺身結構、花瓶形墻式實體墩,,結構設計兼堅固性和觀賞性,。主橋外觀如一只振翅高飛的天鵝,。兩座橋塔一高一低,,高塔像一座信號發(fā)射塔,,每條鋼索如無數射向四方的射線;低塔頂部中間是8個球體環(huán)繞1個大球體,,鋼索從球體向外四射,,像正在發(fā)射信號的人造衛(wèi)星。大橋兩邊的護欄,,其造型模仿DNA中的雙螺旋圖譜結構,。大橋墩體如一朵盛開的花,兩“花瓣”張開,,整個墩身如一個線條流暢且富于變化的花瓶,。通過以雙塔、護欄象征通訊,、航天和生命科學這三大科技熱點領域的設計理念,,凌波大橋造型體現“科技之橋”的主題,大量運用現代科技元素,,建筑充滿時代氣息,,寓意洛陽以科技和工業(yè)力量走在中原崛起前列。
凌波大橋總長2345米,,其中主橋長1256米,、寬34米,南北引橋全長1089米,、寬65米。主橋在14號墩和21號墩處各設置一座橋塔,,分別高83.5米和63.5米,,兩塔之間跨徑510米,兩橋塔共有108根鋼索,。橋面為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快速路,,引橋兩側人行道各寬5米、兩側分隔帶各寬4.5米,、兩側非機動車道各寬5米,、兩側路巖帶各寬1米、兩側機動車道各寬11.25米,,中央分隔帶寬11.5米,,全段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凌波大橋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
凌波大橋路面上設有交通標志牌,,兩端設有交通信號燈,,全橋安裝景觀照明系統(tǒng),,夜間可開啟燈光秀。
經過上游河水多年沖刷,,凌波大橋施工處河床里有淤積的深厚沙石,,為保證大橋牢固安全,建設每一個橋墩時要在半個籃球場的面積里,,挖掘清理出2米多深的坑,,然后再向下鉆孔灌注兩根36米深樁基;樁基建好后,,上面才能澆筑大型的承臺和墩身,。在梁體施工上,凌波大橋采用分段現場澆注混凝土方法建設梁體,,橋梁以每5孔為一段,,一次性澆注混凝土2000立方米,采用這種工藝只能一次性完成,,施工一旦開始就要連續(xù)作業(yè)十幾個小時,。
因與孫辛路相連,凌波大橋建設期間取名“孫辛橋”,,經網友提議后,,大橋引用曹植《洛神賦》辭賦中“凌波微步,羅襪生塵”里形容女子步態(tài)輕盈的“凌波”二字,,寓意洛神美麗生動的形象,,進而“愛屋及烏”,愛上凌波大橋,。
凌波大橋的建成,,把洛陽高新區(qū)和洛龍科技園緊密地連為一體,對改善洛陽市區(qū)西南部交通現狀,,加快這一區(qū)域開發(fā)建設發(fā)揮重要作用,。這座橋將成為高新區(qū)工業(yè)園的立足點和起跳板,讓舊城和新區(qū)實現無縫對接,,使城市功能布局優(yōu)化,,造就一個共生、共榮的城市空間。(洛陽新聞網評)
凌波大橋中國河南省洛陽市主城區(qū)西部,,北端位于澗西區(qū)洛陽西環(huán)路與河洛路立交橋處,,南端位于洛龍區(qū)龍鱗路與開元大道平面交叉路口處;主橋上跨洛河水道,,西距上游洛河大橋約2.8千米,、東距下游瀛洲大橋約2.2千米。
2007年12月30日,,凌波大橋開工建設,,原名孫辛大橋。
2008年1月,,孫辛大橋項目全面進入場地施工階段,;5月26日,孫辛大橋改名凌波大橋,。
2009年9月30日,,凌波大橋主體完工。
2010年2月10日,,凌波大橋建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