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以抒發(fā)感憤,,寄托慰藉,,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首句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guān)切與同情,;三、四兩句寄情于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全詩選擇了楊花、子規(guī),、明月,、風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雖未追敘與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誼,,但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把友情抒發(fā)得真摯感人。
版本一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⑴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⑵,,聞道龍標過五溪⑶,。
我寄愁心與明月⑷,隨風直到夜郎西⑸,。
版本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版本三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揚州花落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詞句注釋
⑴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官,,降職。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職稱為左遷,。龍標:古地名,唐朝置縣,,屬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懷化黔陽縣。
⑵楊花落盡:一作“揚州花落”,。楊花,,柳絮。子規(guī):即杜鵑鳥,,又稱布谷鳥,,相傳其啼聲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⑶龍標: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五溪:一說是雄溪,、滿溪,、潕溪,、酉溪、辰溪的總稱,,在今貴州東部湖南西部,。關(guān)于五溪所指,尚有爭議,。
⑷與:給,。
⑸隨風:一作“隨君”。夜郎:漢代中國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云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qū)建立過政權(quán),,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shè)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白話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guī)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jīng)過五溪,。
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隨著風一直陪著您到夜郎以西。
此詩一說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一說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今湖南洪江)縣尉?!缎绿茣の乃噦鳌份d王昌齡左遷龍標尉,,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jié)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奔囱赜悯U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揚州聽到王昌齡被貶的不幸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guān)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此詩首句以楊花,、子規(guī)起興,寫景兼點時令,,渲染凄涼哀愁的氣氛,。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nèi),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點明愁的由來,。“聞道”,,表示驚惜,?!斑^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點出詩歌主旨,。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夜郎西,。這兩句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已見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缺,,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曹植《雜詩》:“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都與之相近,。這兩句詩又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
明月象征著純潔、高尚,,詩人在許多詩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時照亮詩人和友人。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yōu)點之一,。當詩人們需要表現(xiàn)強烈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用這樣一種手段來獲得預期的效果。
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太白絕句,,篇篇只與人別,,如《寄王昌齡》、《送孟浩然》等作,,體格無一分相似,,音節(jié)、風格,,萬世一人,。
郭濬《增訂評注唐詩正聲》:王云:白此詩兼裁古意,遂成奇語,。周云:音節(jié)清哀。
凌宏憲《唐詩廣選》:梅禹金曰:曹植“愿作東北風,,吹我入君懷”,,齊浣“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此詩兼裁其意,,撰成奇語。
葉羲昂《唐詩直解》:音節(jié)清哀,。
胡應(yīng)麟《詩藪》:太白七言絕,,如“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朝辭白帝彩云間”、"誰家玉笛暗飛聲”,、“天門中斷楚江開”等作,,讀之真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賀監(jiān)謂為“謫仙”,,良不虛也。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是遙寄情詞,,心魂渺渺,。
毛先舒《詩辯坻》:太白“楊花落盡”與元微之“殘燈無焰”體同題類,而風趣高卑,,自覺天壤,。
黃生《唐詩摘鈔》:趣。一寫景,,二敘事,,三四發(fā)意,此七絕之正格也,。若單說愁,,便直率少致,襯入景語,,無其理而有其趣,。
朱之荊 《增訂唐詩摘鈔》:即景見時,以景生情,,末句且更見真情,。
沈德潛《唐詩別裁》: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
黃叔燦《唐詩箋注》:“愁心”二句,,何等纏綿悱惻,!而“我寄愁心”,猶覺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摯,。
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奇思深情(末二句下),。
李锳《詩法易簡錄》:三四句言此心之相關(guān),直是神馳到彼耳,,妙在借明月以寫之,。
施補華《峴傭說詩》:深得一“婉”字訣。
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無情生情,,其情遠,。潘稼堂云:前半言時方春盡,,已可愁矣;況地又極遠,,愈可愁矣,。結(jié)句承次句,心寄與月,,月又隨風,,幻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