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qū))游歷桃花潭時寫給當?shù)睾糜淹魝惖囊皇琢魟e詩,。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后兩句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贈汪倫⑴
李白乘舟將欲行⑵,忽聞岸上踏歌聲⑶,。
桃花潭水深千尺⑷,,不及汪倫送我情⑸。
詞句注釋
⑴汪倫:李白的朋友,。
⑵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行”,。
⑶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jié)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兑唤y(tǒng)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
⑸不及:不如,。“送”一作“贈”
白話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此詩約為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時所作,。汪倫是李白的友人。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注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游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xù)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后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xù)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為汪華五世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系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于汪倫其人》),。后汪倫任滿辭官,居涇縣之桃花潭,。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宋本《李太白文集》題下注:“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醞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鼻宕丁峨S園詩話補遺》記載: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崩钚廊恢?。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shù)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大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中國詩的傳統(tǒng)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鼻迦耸┭a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xiàn)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詩的前半是敘事,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起句先寫離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俺酥邸北砻魇茄?。“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fā)之時,。次句繼寫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踏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jié)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xiàn)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吧钋С摺奔让枥L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批點唐詩正聲》:好句好意,放之又放,,達之又達,。只“桃花”之情,千載無人可到,,何云非詩之清者耶,?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語從至情發(fā)出。
《李詩選注》:此詩直敘實事,,略無纖巧句語,,而大方家格力過于唐之詩人絕句亦遠矣。
《四溟詩話》:詩有四格:曰興,,曰趣,,曰意,曰理,。太白《贈汪倫》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贝伺d也,。
《李杜二家詩鈔評林》:詩不必深,一時雅致,。
《唐詩解》:太白于景切情真處,,信手拈來,所以調絕千古,。后人效之,,如“欲問江深淺,,應如遠別情”,語非不佳,,終是杯卷杞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不雕不琢,天然成響,,語從至情發(fā)出,,故妙。周珽曰:上則百尺無枝,,下則清渾無影,,此詩之謂與?著意摩擬,,便丑,。
《唐詩摘鈔》:直將主客姓名入詩,老甚,,亦見古人尚質,,得以坦懷直筆為詩。若今左顧右忌,,畏首畏尾,,其詩安能進步古人耶?“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意亦同此,所以不及此者,,全得“桃花潭水”四字襯映入妙耳,。
《鐙窗瑣語》:贈人之詩,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時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徑直無味矣,。不知唐人詩有因此而人妙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舊人惟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皆膾炙人口。
《此木軒論詩匯編》:“桃花潭水深千尺”,掩下句看是甚么,?卻云“不及汪倫送我情”,,何等氣力,何等斤兩,,抵過多少長篇大章,!又只是眼前口頭語,何曾待安排雕鉥而出之,?此所以為千秋絕調也,。
《唐詩別裁》: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
《唐詩箋注》:相別之地,相別之情,,讀之覺娓娓兼至,,而語出天成,,不假爐煉,,非太白仙才不能,。“將”字,、“忽”字,有神有致,。
《網師園唐詩箋》:深情賴有妙語達之,。
《詩法易簡錄》:言汪倫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說便無味,,借桃花潭水以襯之,,便有不盡曲折之意。
《詩式》:首句從“李白欲行”起,,下一“將”字,,則已在舟中而尚未行也,此就題起格,。二句岸上有“踏歌聲”,,汪倫送李白也,伏下“送我”二字之根,,承首句起,。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興下“情”字,;三句轉變,,雖系興字訣,卻實接也。四句言汪倫之情更深于挑花潭水,;雖深至千尺而不及汪倫之情之深,,非為潭水言,特借以形容汪倫之情,?!吧钋С摺比忠褜懽悖戮渑纳?,更得勢,。所謂四句發(fā)之如順流之舟者,于此可悟矣,。(品)宛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