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是唐代詩人元稹所作的七絕。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貶之后。此詩以景襯情,,以景寫情,,敘事抒情,表現(xiàn)作者對白居易的一片殷殷之情,。首句描寫了自己所處之陰暗的背景,,襯托出被貶謫有處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涼和痛苦;次句點(diǎn)明題意,;第三句寫當(dāng)聽說白居易被貶的消息時的情景,,表現(xiàn)了諸多的意味;末句,,凄涼的景色與凄涼的心境融恰為一,,情調(diào)悲愴。全詩表達(dá)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貶后極度震驚和心中的悲涼,。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⑴
殘燈無焰影幢幢⑵,,此夕聞君謫九江⑶。
垂死病中驚坐起⑷,,暗風(fēng)吹雨入寒窗,。
詞句注釋
⑴授:授職,,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官名,。唐代以司馬為州刺史的輔佐之官,協(xié)助處理州務(wù),。
⑵殘燈:快要熄滅的燈,。焰:火苗。幢(chuáng)幢:燈影昏暗搖曳之狀,。
⑶夕:夜,。謫: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職或流放。
⑷垂死:病危,。
白話譯文
燈火將熄一片昏暗物影在搖漾,,今晚忽然聽說你被貶謫到九江。
大病中我驚得驀然從床上坐起,,陰沉的風(fēng)雨吹入了寒冷的門窗,。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誼。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彈劾和懲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劉士元沖突,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后來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達(dá)縣)司馬,。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上書,,請求逮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結(jié)果得罪權(quán)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這首詩就是元稹在通州聽到白居易被貶的消息時寫的,。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舉明經(jīng)科,貞元十九年(803年)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jiān)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后轉(zhuǎn)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軍節(jié)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yùn)動,,世稱“元白”,。后期之作,傷于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bǔ)遺6卷,,存詩830余首,。
此詩的中間兩句是敘事言情,表現(xiàn)了作者在乍一聽到這個不幸消息時的陡然一驚,,語言樸實(shí)而感情強(qiáng)烈,。詩的首尾兩句是寫景,形象地描繪了周圍景物的暗淡凄涼,,感情濃郁而深厚,。
元稹貶謫他鄉(xiāng),,又身患重病,心境本來就不佳,。此時忽然聽到摯友也蒙冤被貶,,內(nèi)心更是極度震驚,萬般怨苦,,滿腹愁思一齊涌上心頭,。以這種悲涼的心境觀景,一切景物也都變得陰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燈”,覺得是失去光焰的“殘燈”,;連燈的陰影,,也變成了“幢幢”——昏暗的搖曳不定的樣子?!帮L(fēng)”,,本來是無所謂明暗的,而今卻成了“暗風(fēng)”,?!按啊保緛頍o所謂寒熱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滲透,,連風(fēng)、雨,、燈,、窗都變得又“殘”又“暗”又“寒”了?!皻垷魺o焰影幢幢”,、“暗風(fēng)吹雨入寒窗”兩句,既是景語,,又是情語,,是以哀景抒哀情,情與景融會一體,、“妙合無垠”,。
詩中“垂死病中驚坐起”一語,是傳神之筆,。白居易曾寫有兩句詩:“枕上忽驚起,,顛倒著衣裳”,,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貶謫、前往江陵上任時寫的,,表現(xiàn)了他聽到送信人敲門,,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來信的情狀,十分傳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驚”,,寫出了“情”──當(dāng)時震驚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則寫出了“狀”──當(dāng)時震驚的模樣,。如果只寫“情”不寫“狀”,,不是“驚坐起”而是“吃一驚”,那恐怕就神氣索然了,。而“驚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寫出作者當(dāng)時陡然一驚的神態(tài)。再加上“垂死病中”,,進(jìn)一步加強(qiáng)了感情的深度,,使詩句也更加傳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難的。然而,,作者卻驚得“坐起”了,,這樣表明:震驚之巨,無異針刺,;休戚相關(guān),,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誼之深,,于此清晰可見。
按照常規(guī),,在“垂死病中驚坐起”這句詩后,,大概要來一句實(shí)寫,表現(xiàn)“驚”的具體內(nèi)涵,。然而作者卻偏偏來了個寫景的詩句:“暗風(fēng)吹雨入寒窗”,。這樣,“驚”的具體內(nèi)涵就蘊(yùn)含于景語之中,,成為深藏不露,、含蓄不盡的了,。作者對白氏被貶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憤懣,,還是悲痛,,全都沒有說破,全都留給讀者去領(lǐng)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這首詩所寫的,只是聽說好友被貶而陡然一驚的片刻,,這無疑是一個“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說,是有千言萬語和多種情緒涌上心頭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積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寫了這個“驚”的片刻而又對“驚”的內(nèi)蘊(yùn)不予點(diǎn)破,這就使全詩含蓄蘊(yùn)藉,,情深意濃,,詩味雋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這首詩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讀了非常感動。后來他在《與元微之書》中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毕襁@樣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盡,、富有包孕的好詩,它是有很強(qiáng)的藝術(shù)魅力的,。別人讀了尚且會受到藝術(shù)感染,,何況當(dāng)事人白居易。
《容齋隨筆》:嬉笑之怒,,甚于裂眥,;長歌之哀,過于慟哭,,此語誠然,。元微之在江陵,病中聞樂天左降江州,,作絕句云:“殘燈無焰影幢幢……”樂天以為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悵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題為“病中作”,,失其意矣。
《唐詩訓(xùn)解》:悲惋特甚,。
《唐詩解》:卒情所激……非元,、白心知,不能作此,。
《而庵說唐詩》:此詩重“此夕”二字,。大凡詩中用字,最不可雜亂,,此詩若“殘”字,,若“無焰”字,,若“謫”字,,若“垂死”字,若“驚”字,,若“暗”字,,若“寒”字,如明珠一串,,粒粒相似,,用字之妙,無逾于此,。
《刪訂唐詩解》:吳昌祺曰:襯第三句,,而末復(fù)以景終之,真有無窮之恨,。
《說詩晬語》:(詩)又有過作苦語而失者,,元稹之“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fēng)吹雨入船窗”,,情非不摯,,成蹙蹶聲矣。李白“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正不須如此說,。
《唐詩箋注》:殘燈病臥,風(fēng)雨凄其,,俱是愁境,,卻分兩層寫。當(dāng)此殘燈影暗,,忽驚良友之遷謫,,兼感自己之多病,,此時此際,殊難為情,。末句另將風(fēng)雨作結(jié),,讀之味逾深。
《石園詩話》:香山謂:“予與微之前后寄和詩數(shù)百篇,,近代尤如此多有也”,。愚謂白之于元也,“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兩語,,已曲盡其情矣。元之于白也,,《聞授江州司馬》及《得樂天書》兩絕句,,亦曲盡其情。
《詩式》:點(diǎn)題在二句,。首句先云“殘燈無焰影幢幢”,,謂殘燈則無光焰,而其影幢幢不明,,凡夜境,、病境、愁境俱已寫出,。二句“此夕”,,即此殘燈之夕再作一讀,下五字點(diǎn)樂天之左降,,乃逾吃緊,。三句轉(zhuǎn)到微之之凄切,寫得十分透足,。四句寫足一種愁慘之境,,佰覺暗風(fēng)吹雨從窗而入,無非助人凄涼耳,?!x此可見古人友誼之厚焉。(品)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