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回族自治縣有一座盡顯北國風(fēng)光的雪峰----崗什卡雪峰,是環(huán)西寧旅游圈最近的第一高峰,,是青海省登山運動管理中心確定重點開發(fā)的三座登山雪峰之一,。崗什卡雪峰海拔不高,是旅游愛好者登山探險的理想場所,,亦可作為登山,、山地縱走的訓(xùn)練基地。隨著我省登山探險旅游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它已經(jīng)吸引了眾多的國內(nèi)外登山探險旅游愛好者,。如果天氣晴好,可以從大坂山環(huán)山公路上就能清楚看到桀驁不群的崗什卡雪山獨立成峰,,氣勢蔚為壯觀,。
崗什卡雪峰面積約450平方公里,又稱冷龍嶺,,是祁連山主峰之一,,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山峰西北—東南走向,,在青海境內(nèi)延伸280余公里,,寬30—50公里,對國外尚未開放,。盛夏的崗什卡雪峰寒氣逼人,,在海拔4500米以上多有現(xiàn)代冰川,冰川總面積為81平方公里,。每當(dāng)夕陽西下,,晚霞漫天時,山頂晶瑩瑰麗,,熠熠閃光,,雪線以下卻是廣闊的草原和油菜花海。海拔高差,、復(fù)雜地貌,,冰川與溫泉、湖泊與長河神奇地結(jié)合,,構(gòu)成了它內(nèi)涵深邃豐厚的神韻和峻拔飄逸的氣質(zhì),。
崗什卡雪峰山體主要由偏酸性石英角閃巖、片麻巖,、斜長角巖,、基性火山巖等組成,,在構(gòu)造上屬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集現(xiàn)代冰川的壯觀和完整的植被帶為一體,,是科學(xué)考察,,登山探險和旅游觀光的理想之地。峰頂有百萬年冰川,,積雪終年不化,,氣候瞬息萬變,玄奧莫測,,時而藍(lán)天白云,,銀光熠熠,時而狂飚大作,,天昏地喑,,有時雪崩暴發(fā),龍吟虎嘯,,飛雪漫卷,,令人膽寒心驚。每當(dāng)夕陽西下,,晚霞輕飛,,山頂晶瑩白雪、熠熠閃光,,時呈殷紅淡紫,、淺黛深藍(lán),猶如玉龍遨游花錦叢中,,暮靄升騰,,被稱為“龍嶺夕照”,是門源古八景之一,。
崗什卡雪峰周圍山巒疊嶂,,垂直植被分布明顯,山頂古冰川人跡罕至,,冰瀑冰掛氣勢雄渾,,流水潺潺彩瀑繽紛,山腳草木蒼郁,,鮮花怒放,,牛羊成群,野生珍稀動物經(jīng)常出沒,,是神話中西王母的水晶宮,,華熱藏族崇拜的十三大山神中的第一神峰。,。它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觀賞,、科學(xué)考察價值,。其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獨特美麗,,是旅游觀光、科學(xué)考察和登山探險的又一勝地,。草原,、雪山、村莊,、古老的宗教文化和絢麗多姿的民族風(fēng)情,,構(gòu)成了特色旅游的主題,在旅游市場獨樹一幟并極富有地域特色,。
崗什卡雪峰位于門源回族自治縣北部,,青石嘴鎮(zhèn)以北,皇城蒙古族鄉(xiāng)東灘村北部,,大通河與河西走廊之間,227國道147公里處,,地理坐標(biāo)東經(jīng)101.46度,北緯37.69度,,自寧張公路K147+500米處,至崗什卡七彩瀑布處,,共14公里,為四級沙路,。
崗什卡雪峰地區(qū)屬高寒半溫氣候區(qū),,年均溫度在1℃度上下,,年降雨量550―600毫米,80%的年降水量集中在5―9月份,,1月份平均氣候在-13.5℃,,7月份平均溫度為12℃。3,、4月為大風(fēng)天氣,。6―7月、9―10是最佳登山季節(jié),,8月份屬當(dāng)?shù)赜昙?,不利于開展登峰活動。
唐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07-821年),,遣使臣劉元鼎至吐蕃和議時登上了此山,。其山日光映雪,霧呈紫色,,又名"紫山",。山下灌林密布色呈青黧,因而古羌語稱"悶?zāi)枭?,,在廣大的華熱藏區(qū)所崇拜的十三大山神中,,被尊為第一神,享有阿彌崗什卡之盛譽(意為老爺雪山),,當(dāng)?shù)夭刈鍖咨J(rèn)為吉祥來崇敬,。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奉祀崗什卡山神,活動規(guī)模隆重,,不但請喇嘛誦經(jīng),,還舉行賽馬、摔跤、射擊等活動,。還有一個奇特的祭祀內(nèi)容,,每年要用紙糊制一只1.5米高,3米長的大鳥藏語稱為"夏杰強瓊"(意為百鳥王)登高放飛,為的是紀(jì)念西王母和其青鳥使者,。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鳥,,赤首黑目",,郭璞解釋說:"這三只青鳥都是王母之使者",。后人都把傳信使者也稱為青鳥,,李商隱"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詩句中的典故便由此而來,。
明洪武年間西平侯沐英,,西征將軍鄧愈,,曾追羌至此,。另有史冊記述,公元345年,,酒泉太守馬岌對前涼張俊說:"酒泉南山即昆侖,,昔日周穆王西征昆侖,會西王母于此山,,西王母虎身豹尾,,人面虎齒,,全身皆白,,居雪山洞中,,此山系古昆侖支脈,,宜立西王母祠,以禪朝庭無疆之福",。得到了張俊的同意,就立王母祠于崗什卡山上,命名"昆侖",。
崗什卡的攀登以冰雪技術(shù)為主,,路線上冰裂縫較多,。攀登時應(yīng)結(jié)組,,不能盲目攀登。如果有教練指導(dǎo)登山最好,。在崗什卡地區(qū),,一般修路和登頂需3天的好天氣。這里海拔與青藏高原腹地同一高度相比,含氧量要高,,所以基本不會有明顯的高山反應(yīng),,因為它的北坡是河西走廊,海拔只有1300米左右,。
BC→C1
BC離C1距離較遠(yuǎn),,約5.5公里左右,海拔上升約530米,,需4―5個小時,。一路漫上,先經(jīng)過一段碎石坡,,長大約2.5公里,,但是路線上有些地方碎石較大,需穿徒步鞋和使用手杖,。在雪線下300米左右,,有一段坡度在40度以上的碎石坡,行走困難,,需要小心通過,。翻過40度碎石坡,之后上到雪線,。越過一條山脊后沿,,“之”字形路線繼續(xù)上升,就到達崗什卡峰雪線下方的C1營地,,路線上浮雪較厚(注意冰裂縫),,應(yīng)結(jié)組行走,不宜單獨行走,,在攀越山坡時需作保護,。晚宿C1。
C1→頂峰
從C1到頂峰高差是646米左右,,需要時間約7―8小時,,最好早上05:00就從C1出發(fā)。營地向上是約200米,、坡度為35度左右的小山脊,,山脊上面是一段500米左右的平地,走過平地就到達了主峰的腳下,,準(zhǔn)備開始沖頂,。前進路線的坡度約在40度左右,途中會有冰坡出現(xiàn),,需要結(jié)組攀登作好保護,,不宜單行,。在途中應(yīng)控制好時間,最好在中午1點以前能登頂,,因高原氣候從中午以后天氣都有較大的變化,。
頂峰→C1
在頂峰攝影時應(yīng)互相作好保護不能大意,不能長時間不戴手套,、雪鏡,、以免造成凍傷和雪盲,不宜久留,。下撤時應(yīng)控制速度,,盡量走原路,不可盲目開辟新路,,結(jié)組做好保護,,防止滑墜,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