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畫結合立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表現(xiàn)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拖著畸形的腿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抱著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個戰(zhàn)士的尸體,,他一只斷了的手上握著斷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并借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nèi)在結構緊密聯(lián)系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zhàn)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chuàng)作一幅裝飾油畫,。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發(fā)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zhèn)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油畫創(chuàng)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zhàn)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表現(xiàn)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一個死孩;地上有一個戰(zhàn)士的尸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中央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只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窗口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fā)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全畫用黑,、白與灰色畫成。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zhèn)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后的慘狀,。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于傳統(tǒng)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傳統(tǒng),;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lián)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zhàn)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膽創(chuàng)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tǒng)的藝術家,。
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jīng)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tǒng)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于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
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梢哉f,,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zhì),。
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diào)受傷掙扎的馬,,比喻了在戰(zhàn)斗中最無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只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婦女,,她朝著自由女神走去,,象征著人們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個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征著戰(zhàn)斗中不屈的戰(zhàn)士,,他手那拿一支劍,,最妙的是他劍上的小花,贊頌了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
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夸張變形的形象,表現(xiàn)得統(tǒng)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jié),,又突出與強調(diào)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在這里,,畢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于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英國作家,、畫家,、倫敦現(xiàn)代美術學院院長羅蘭特?潘多斯:公牛在《格爾尼卡》這幅畫中并非反面角色,,相反,它好像是在搜索地平線上出現(xiàn)的歌人,,在畫面上根本沒有出現(xiàn)反面角色的形象,。因為造成這些災難的敵人是全人類的公敵,他們極其卑,,也極為普遍,,難以包羅在單一的形象中。所以,,人們從畫上看到的只是死孩子,、火焰中的房子、刺傷的身體,、痛苦的歌斯底里的呼叫,、以及驚慌的表情等等可能的事物,而造成這場災難的惡魔卻在這幅畫中被省略,。
衍生作品
2014年,,西班牙導演卡洛斯·紹拉導演拍攝了電影《33天》,該電影講述了畢加索創(chuàng)作《格爾尼卡》的過程,。
日本美術推理作家原田舞葉的小說新作《暗幕下的格爾尼卡》,,正是圍繞著這幅作品展開的。這本書所描述的故事從一次空襲開始,。1937年,,一次空襲幾乎摧毀小鎮(zhèn)格爾尼卡,盛怒之下畢加索創(chuàng)作了一幅巨幅油畫,,名為《格爾尼卡》,。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幅名畫雖受到萬千敬仰,,其創(chuàng)作過程的艱辛和初次公開展示時引發(fā)的議論卻已被人們忘卻,。觀眾們似乎只關注畫中的雜亂、獸性和殘忍,。?
《格爾尼卡》自誕生起幾乎有將近20年的時間在路上奔波,,穿梭于大西洋兩岸的諸多城市。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從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轉移至西班牙,,此前畢加索一直將其出借于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直到西班牙恢復民主。
畫家對這幅懷著憤怒完成的作品是很重視的,,他生前留下遺言說:只有當西班牙建立起民主政府的時候,,《格爾尼卡》才可以回到自己祖國。佛朗哥死了以后,,西班牙政府與保存這幅畫的美國政府經(jīng)過5年的談判,,1981年9月才將它隆重地運回了西班牙,。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出生在西班牙的馬拉加市(Malaga),是當代西方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畢加索是一位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家,一直到去世前十年,,雖已屆八十高齡,,但他依然站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前列。20世紀的藝術家,,特別是西方藝術家,,幾乎沒有未受過他的影響的。畢加索的藝術成就除去繪畫以外,,還涉及到各種材質(zhì)的雕塑,、陶藝、書箱裝幀等方面,。畢加索從9歲起就開始作畫,,無論是質(zhì)還是量,都十分驚人的,。據(jù)統(tǒng)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習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