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中國第一大島,,戰(zhàn)略要地。位于東海南部,,西依臺灣海峽(屬于東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東瀕太平洋,;東北與琉球群島為鄰,,距沖繩島約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距呂宋島約195海里,。島形狹長,從最北端富貴角到最南端鵝鑾鼻,,長約394千米,;最寬處在北回歸線附近,約144千米,。面積3.58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逾99%,,為臺灣省主島,在世界大島中列第38位,。人口約2300萬(2006年),。其中漢族約占98%,高山族等約占2%,。
全島周長原為1139.25公里,。面積3.578萬平方公里;此外有海埔新生地38.85平方公里及屬島74.80平方公里,。海岸線共長1239.58公里,。島形南北狹長,北起富貴角,,南至鵝鑾鼻,,長約394公里(舊作385公里)。島中部東西最寬,,自濁水溪口西南海岸東至秀姑巒溪口約144公里,。
臺灣島占臺灣省全省面積逾99%。全島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約占30%,,余皆為山地和丘陵所盤結(jié),。其中100~500米約24%,500~1000米約14%,1000~3000約31%,,3000米以上僅約1%,,但超過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臺灣島亦被稱為“高山島”,。西依臺灣海峽(屬于東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東瀕太平洋,;東北與琉球群島為鄰,距沖繩島約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距呂宋島約195海里。
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后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xiàn)臺灣島。
據(jù)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臺灣,,墾拓,、經(jīng)營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quán)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臺灣),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臺灣,,“訪察異俗”,,“慰撫”當?shù)鼐用瘛4撕笥商频剿蔚?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zhàn)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并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臺灣之間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日漸頻繁,。
元代進一步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珍部員外郎阮監(jiān)到臺灣“宣撫”,。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shè)“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臺灣設(shè)立專門政權(quán)機構(gòu),,也自此開始。
明朝以后,,大陸與臺灣的人民往來不絕,。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jiān)”鄭和率領(lǐng)龐大的艦隊訪問南洋各國,曾在臺灣停留,,給當?shù)鼐用駧スに嚻泛娃r(nóng)產(chǎn)品,。至今民間傳說高雄鳳山的特產(chǎn)“三寶姜”,就是鄭和遺留下來的,。15世紀以后,,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shè)“游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fā)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nóng)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臺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臺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qū),,后于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652年9月,,農(nóng)民領(lǐng)袖郭懷一領(lǐng)導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武裝起義。
到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guī)模移居臺灣,。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時值福建大旱,,,,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領(lǐng)閩粵居民遷居臺灣,,一面從事農(nóng)耕、貿(mào)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御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
1644年,,清軍入關(guān),,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quán)。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shù)百艘戰(zhàn)艦,,由金門進軍臺灣。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僅4個月即病逝。
鄭氏政權(quán)末期與清政府處于軍事對峙狀態(tài),。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水陸官兵2萬余人、戰(zhàn)船200余艘,,從銅山向澎湖,、臺灣進發(fā),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率眾歸順清政府,。1684年,清政府設(shè)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至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shù)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
1874年1月,、日軍入侵臺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臺灣行使主權(quán),。此后.清朝官員提出臺灣設(shè)省的建議。
1884—1885年中法戰(zhàn)爭期間,,法軍進攻臺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chuàng)。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臺灣,。
1885年清政府將臺灣劃為單一行省,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臺灣省巡撫為劉銘傳,。
1894年日本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翌年清政府戰(zhàn)敗,,于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zhàn)區(qū)臺灣省受降儀式于臺北舉行,。至此,臺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quán)管轄之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誕生,。在祖國大陸解放的前夕,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部分軍政人員跑到臺灣,,他們依靠美國的庇護與支持,,在臺灣維持偏安局面,使臺灣與祖國大陸再度處于分裂狀態(tài)之中,。
地處中國海區(qū)東南部前沿,,又位于亞洲東部島鏈中環(huán),為中國東南沿海和近海交通線側(cè)翼的海上屏障,,是維護中國在東海,、南海和太平洋海上權(quán)益的戰(zhàn)略要地。歷來常受外國侵占,,發(fā)生多次重大戰(zhàn)事,。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日本倭船進犯福建后轉(zhuǎn)而占據(jù)臺灣島西南岸,,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戰(zhàn)船隊冒風浪經(jīng)澎湖追殲倭船于臺灣島近岸,。南明定武十六年(1661),鄭成功率船隊乘滿潮出敵不意地通過水淺灘多的鹿耳門,,駛?cè)氪髥T灣實施登陸,。當荷軍以艦船兩次從海上反撲時,皆被鄭軍擊退,。
1840~1842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艦曾侵入鹿耳門、雞籠(今基隆),、大安港等地窺伺和炮擊,,皆被擊退。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派軍隊在臺灣南部瑯嶠(今恒春)登陸并進攻石門、牡丹社等地,,遭到平埔人頑強抵抗達半年之久,,日軍終以戰(zhàn)死,、病亡600人后撤走,。
1884年(清光緒十年),,法國在進行馬江海戰(zhàn)前后,皆派艦隊攻占臺灣北部基隆,、淡水后轉(zhuǎn)而在海上對臺灣封鎖,。在大陸軍民的支援下,臺灣軍民的抗法斗爭終于取得勝利,。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臺灣軍民奮起開展反占領(lǐng)、反割臺斗爭,。5月,,日軍從三貂角一帶登陸,先占領(lǐng)島嶼北部,,后逐漸向南推進,,臺灣軍民在中部、南部利用有利地形殊死抵抗日軍占領(lǐng),。斗爭持續(xù)達5個月,,日軍以傷亡約3萬人的代價方占領(lǐng)全島。
全島為復背斜構(gòu)造,,山系東北—西南走向,,地槽開始形成于古生代晚期,經(jīng)第三紀中新世海水升降活動和上新世造山運動,,進入島孤形成階段,,地槽時代基本結(jié)束。更新世劇烈間歇性上升,。第四紀冰期曾因海面下降而與大陸相連,;間冰期海峽水面回升,復成海島?,F(xiàn)今臺灣海峽深度一般不過百米左右,。自第四紀初期以來,海浸規(guī)模及沉積地層有逐次變小變薄的趨勢,。臺灣海峽沉積率每千年約為15~50厘米,。
臺灣復背斜的東西兩翼極不平衡。本島位處太平洋西北部島弧群的中段,、琉球孤與呂宋弧交會點,,其本身亦呈淺弧狀,向大陸突出。面臨太平洋一側(cè)海崖陡降,以約1:10的急坡在去岸約50公里處,,海底已深達4000米以下,;陸上的內(nèi)側(cè)則為南北延伸的大斷層線,。依板塊構(gòu)造理論,本島應(yīng)是位處太平洋一方的菲律賓海板塊與東北方歐亞大陸板塊縫合線(東臺縱谷帶)上,。由于背斜受東來壓力為主作用,,造成中央山脈地帶的上升運動和斷層激化,其間玉山地塊的形成則可能受自北而南的琉球弧運動影響,。本島主要構(gòu)造線和斷裂均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
臺灣山地的脊梁山脈為中央山脈。自東北部蘇澳海岸附近起,最后縱貫恒春半島入海,。全長約320公里,。山脈東部主要為片巖,主脊及其西部為輕度變質(zhì)的粘板巖(第三紀千枚巖,、板巖,、硬頁巖、變質(zhì)砂巖等),。其西北的雪山山脈長約180公里,與西南玉山山脈相接,;玉山山脈北與雪山山脈皆為粘板巖。西為阿里山脈,,其北段亦稱加里山脈,。再往西有丘陵、臺地,、盆地相間錯,。基隆海岸有大屯,、基隆等火山群分布(見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高雄,、鳳山有大小不一的濱海平原,,近代沖積層掩覆甚深,海峽東岸前緣灘涂,即為臺灣主要“海埔新生地”分布區(qū)。中央山脈東隔臺東縱谷,有長約150公里的海岸山脈(亦稱臺東或東臺山脈),。后者為夾有大量火山碎屑巖的新第三系山地,。所有東西諸脈組成臺灣山系,其間多狹長谷地,,為重要斷層線所經(jīng),,尤以廣2~5公里的東部大縱谷最為典型。
東部的海岸山脈最高峰新港山1682米,。中央山脈高峰叢集區(qū),北起南湖大山(3740米),南迄北大武山(3090米),,其間相去不下200公里,超過3000米和3500米以上的著名山峰簇聚,其中秀姑巒山3833米,馬博拉斯山3805米。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舊測3950米),,為臺灣最高峰,,亦為中國東部最高峰,。在玉山峰群中,高逾3900米者尚有東峰(3940米),、北峰(3920米),、南峰(3900米)等。雪山山脈亦多超過3500米的高峰,,主峰雪山海拔3884米,其北的大壩尖山3573米,峰頂巖層疊立,,景色奇?zhèn)?。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和玉山第四紀冰川發(fā)育,,有更新世后期冰蝕地形遺跡。
海岸大部分皆甚平直,。北部自富貴角以東,,南至三貂角,長約120公里,,巖石裸露,,岬角岐出,但除基隆港外,天然港灣規(guī)模狹小,。東部海岸除蘇澳灣外雖岸外水深,,但因斷岸逼岸,腹地多山,,于建港不利,。各河下游及河口沖積平原的發(fā)育規(guī)模,亦遠遜于西部,。西岸大部分為濱海平原區(qū),,灘涂寬廣。海埔新生地以烏溪(大肚溪)河口至曾文溪河口一帶,,增長最速,。除西南部高雄海岸外,西岸砂磧綿亙,,缺乏天然良港,。
主要平原80%以上集中于西部。若依中央山脈全線為界,,以東主要平原僅有東臺縱谷狹長地帶(包括花蓮平原和臺東平原),。其間有花蓮、秀姑巒和卑南三溪流域的沖積扇群相交錯,。
北部多丘陵,。惟臺北市及其附近沿淡水河至關(guān)渡一帶例外。西部則有新竹平原,、海岸平原,、彰化平原,、臺中盆地、濁水溪大沖積扇,、嘉南平原,、高雄平原、屏東平原,、恒春平原,。以上西部濱海平原連續(xù)成帶,如以烏溪(即大肚溪)河口為起點,,止于高屏溪口附近,,平原面積當不下4500平方公里。
臺灣島屬亞熱帶—熱帶的過渡區(qū),,每年自10月~翌年3月為東北季風盛行期,,5~9月為西南季風期,其間分別為兩者的轉(zhuǎn)變期,,因受東北信風和冬季大陸冷氣團影響,,東北風的作用特強。東北部與西南部氣候有顯著差異,。南北平地各以臺北,、恒春為代表,年均溫分別為22~23℃和24℃~25℃,,年較差前者約13℃,,后者約僅7℃。至于最高月均溫僅約30℃,最低月概在15℃以上,。零下的絕對低溫雖偶一出現(xiàn)于北部平原,、臺地,而霜凍之害不見于臺中以南地區(qū),。氣溫垂直變化大,,山地年均溫,阿里山的2406米測站已低至為10℃左右,,玉山的3850米測站更低至4~5℃,。后者極端低溫可至-12℃。
降水量東北部特高,,基隆歷年平均值超過3000毫米,;最高可達5000毫米(如1953年5173毫米)。宜蘭亦可超過3000毫米,。臺中,、臺南、高雄皆逾1700毫米,,屏東高于2000毫米,。但西南部各地的年變率特大,,與東北部常年多雨的特點適成對照。東北季風為冬半年主要雨源,,年中受臺風影響亦較強,致雨機會特多,基隆被稱為“雨港”,,雨日逾200天,最多可達230多天,。宜蘭亦常超過200天,,最多可逾220天。西南部的臺南,、高雄等雨日遠少于宜蘭和基隆,,且逐年變化亦大。如高雄1975年雨日為120天,,1976年僅65天,,1978年69天,1983年114天,。1977年高雄雨量曾達2793.9毫米,1980年竟少至572.8毫米。西南部平原區(qū)全年日照雖可超過2000小時,,卻因秋冬少雨,,常有較嚴重旱情。
臺灣島及其近鄰海域位于太平洋臺風夏秋間頻繁出沒地帶,,臺風年均不下3~4次,,其中尤以橫越恒春半島和北部最多,受影響亦最大,。臺灣山地多雨,,年雨量達4000~5000毫米的山區(qū),全島有5~6處之多,;最高記錄為基隆東南方的火燒寮,,歷年平均超過6000毫米,最大超過8400毫米,,即與東北季風和臺風二者有密切關(guān)系,。一次過境臺風造成最大的總雨量,可達千毫米以上,,如1969年10月17~19日在宜蘭南部冬山鄉(xiāng)新寮地方的一次臺風雨,,3天內(nèi)總雨量達2749毫米,其中18日一天內(nèi)達1672毫米,。
臺灣島上溪河依主源計算,,長50公里以上的不過20條,其中西向入海者16條,東向入海者4條,。大部分河川流路短,,河床比降大,,上游水勢急湍,下游流路不穩(wěn)定,,流量的豐枯之差甚大,。長大河流有:濁水溪源出中部山地,全長僅186公里,流域面積3155平方公里;高屏溪長171公里,流域面積3257平方公里;淡水河長158.7公里,流域面積2726平方公里,。此外,,還有大甲溪、烏溪(大肚溪),、曾文溪以及東部的卑南溪,、秀姑巒溪、花蓮溪,。淡水河是臺灣唯一曾有航運之利的河道,,近年因河床淤淺,水運已為陸運所代,。臺灣島河流水力資源豐富,總蘊藏估計不下500多萬千瓦,,其中大甲、濁水二溪各可超過百萬千瓦,。至1980年,,已開發(fā)利用及施工和設(shè)計中的,共不過約266萬千瓦,,略多于總蓄積量之半,。
由于語言、風俗習慣及傳統(tǒng)的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的不同,,高山族內(nèi)部又分為阿美人,、排灣人、泰雅人,、賽夏人,、布農(nóng)人、鄒(曹)人,、雅美人,、魯凱人、卑南人,、邵人,、平埔人等。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高山族的語言屬于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各族群之間的語言差別比較大,共同特點是,,都屬于多音節(jié)的沒有聲調(diào)的膠著語,。
閩南文化
臺灣漢族則大多數(shù)是福建、廣東兩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兩地移民約占80%,,因此閩南語(又稱為"福佬話")為臺灣民間的主要方言,,被稱為"臺語",閩南文化又稱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清代漢人到臺灣后,往往是同鄉(xiāng)群居在同一村莊,,常沿用原鄉(xiāng)名為地名,,并建廟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為守護神廟,,移民透過廟宇的祭祀活動,,彼此結(jié)合成祭祀組織,廟宇就成為移民社會的信仰及活動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開漳圣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觀音、媽祖,。
客家文化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國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后因五胡亂華、宋朝南徙等歷代因素造成北人南遷,,南方居民稱他們?yōu)榭?,于是就有了客家一詞出現(xiàn)。
臺灣客家人主要來自中國廣東潮州和梅縣,,目前分布于桃,、竹、苗地區(qū),,或者高雄,、屏東、美濃等地??图胰诉m應(yīng)力特別強,,為了生活,可以四處為家,,漂泊異地,。客家人較為保守,,有強烈的“我群”意識,,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識的讀書人,,比較重視教育成就,。
客家山歌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與鮮明的地方色彩,。臺灣的客家山歌歌詞,,一般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從歌的種類來看,,大致分為過山調(diào)(歷史悠久)、山歌仔(即興創(chuàng)作),、平板調(diào)三種,。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廳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只以義民爺,、三山國王為代表,,臺灣各地只要有客家人開墾的地方,就會有三山國王廟,。
殖民文化
在臺灣的許多角落,,都可以看到過去殖民時代的影子。淡水的紅毛城,,是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占領(lǐng)臺灣的遺址,;臺北人聲鼎沸的迪化街、桃園大溪,、臺南新化等地,,可見日據(jù)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巴洛克建筑,現(xiàn)在臺北的許多日據(jù)時期的重要建筑,;臺北西區(qū)的總統(tǒng)府,、行政院、舊臺大醫(yī)院等,都加了夜間照明以展現(xiàn)其古典婉約,,成了點綴臺北夜空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