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將音高不同的小銅鑼編排起來,用于音樂實(shí)踐中,。宋代畫家蘇漢臣的《貨郎圖》中,,一 貨郎身掛數(shù)件樂器,其中有一件為十面云鑼,,可知早在宋代民間已有云鑼流傳和使用了,。六百多年前的元代,云鑼不僅在民間流行,,并且在宮廷宴樂中使用,,當(dāng)時稱為云墩,《元史·禮樂志》“宴樂之器"中有:"云墩,,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這也是見于文獻(xiàn)的最早記載,。元代云鑼還用于宗教音樂中,如在山西芮縣永樂鎮(zhèn)的永樂宮元代壁畫《奏樂圖》和三清殿斗拱間的裝飾畫中,,均畫有演奏云鑼的圖像,,宮中壁畫反映的是道教生活,表明云鑼早期已用于道教音樂,。元代的史籍和壁畫看來,,就有十、十三和十四音云鑼,。清代前期,,云鑼曾發(fā)展到二十四音, 《揚(yáng)州畫舫錄》記載著在福建地區(qū)曾流行過十四音云鑼,。據(jù)《清史稿》載,,云鑼在清代宮廷音樂中已廣泛用于御前儀仗樂,、丹陛大樂、中和清樂,、導(dǎo)引樂,、鐃歌及鐃歌清樂、凱歌,、慶神歡樂,、賜宴樂等。清代曾有《云鑼譜》傳世,,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梅蘭芳先生收藏,,梅先生在《太真外傳》一出戲中用過云鑼?!对畦屪V》后由梅先生贈予好友宋先生,。該《譜》詳盡地介紹了云鑼的音律和每面云鑼的規(guī)格尺寸。
《元史·禮樂志》記載:“云璈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钡珡纳轿饔罉饭俚脑诋嬁磥恚考茉畦屗玫男¤?,還不限于十三個,,也有用十個,和十四個的,。明清以來,,長期普遍流行的一種云鑼,全付由十個小鑼組成,。但偶然也有例外,,如清初曾有過全付用二十四個的云鑼,較后在福建又曾有過全付十四個的云鑼,?!肚迨犯濉酚涊d,云鑼用于御前儀仗之樂,、祀先蠶樂章,、丹陛大樂、中和清樂,、導(dǎo)引樂,、鐃歌及撓歌清樂,、凱歌,、慶神歡樂,、賜宴樂、蒙古樂,、班禪之樂(稱為蒼清),。
傳統(tǒng)云鑼多由十面小鑼組成。鑼面無臍,,邊緣被垂直于鑼面的鑼沿所固定,,鑼邊鉆有小孔,用繩系于裝著木格的特制木架上,,因最上方的一面小鑼(名“高工鑼”)不常用,,故民間又稱“九音鑼”。小鑼大小相同,,面徑均為8厘米,,因厚薄有別,故能發(fā)出高低不同的音響,。音色清晰明朗,,音域分別為g1—d3、a1—d3,,有一個多八度,。十面小鑼系在木架上,架子分為三扇,,左右兩扇各分三格,,中間一扇四格,三扇都插在一個木柄上,,成一整體,,架高約52厘米。云鑼的音位排列,,因地區(qū),、樂種和使用場合的不同而各異。演奏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左手持木架柄或?qū)⒈衷谧郎?,右手用單棰(竹片制把,牛角制頭)敲擊,,這種奏法花點(diǎn)較少,,另一種是卸下木架柄,將三扇木格上端墊高,,斜置于桌面上,,雙手持棰敲擊。在“蘇南吹打”,,“十番鑼鼓”等器樂合奏中,,云鑼多奏旋律的骨干音,,有很強(qiáng)的色彩性?!拔靼补臉贰眲t用兩架云鑼,,分別裝在特制的底座上,面對面依一定角度立置于桌上,,由一人執(zhí)棰敲擊,,成為獨(dú)具特色的雙云鑼演奏。本世紀(jì)六十年代以來,,音樂工作者和樂器研制者不斷對傳統(tǒng)云鑼進(jìn)行改革,。1963年,濟(jì)南部隊(duì)前衛(wèi)文工團(tuán)趙行如同山東周村魯東樂器廠合作,,在民間九音鑼基礎(chǔ)上,,參照山東曲阜孔廟編鐘形式,首先制成二十九音云鑼,,音域g—f3,。北京民族樂器廠制作的三十六音云鑼,音域#c—c3,。沈陽軍區(qū)文工團(tuán)田德忠和魯東樂器廠合作,,在二十九音云鑼基礎(chǔ)上,制出三十八音云鑼,,音域c1—c4,。此外,還有十五,、二十六和三十七音云鑼,。
云鑼屬于金屬體鳴樂器族內(nèi)的變音打擊樂器類,音色清澈,、圓潤,、悅耳、余音持久,,但音量不大,。不是小型民族樂隊(duì)的固定編制,但大型民族樂隊(duì)中較為常用,。其作用如西洋樂隊(duì)中的三角鐵,,音量雖然不大,但點(diǎn)綴作用明顯,。
改革云鑼所用銅的合金成分與傳統(tǒng)響銅有別,,其音質(zhì)更純正結(jié)實(shí)。演奏時使用軟硬兩種鑼棰,每種兩支一副,,由一人左右手各執(zhí)一棰站立演奏,。軟棰用軟橡膠制成或用較小的京鑼棰,發(fā)音柔和,、優(yōu)美,;硬棰用牛角或硬橡膠制成,,發(fā)音強(qiáng)烈,、明亮,常在高音區(qū)使用,,演奏快速旋律很有光彩,。奏法有單擊、雙擊,、滾擊,、輕擊、重?fù)艋虼筇仁址?,可奏雙音,、琶音,雙手各執(zhí)兩棰同時分擊,,可奏出四音和弦,。改革云鑼既可演奏旋律,也可為樂曲作各種節(jié)奏型伴奏,,如作華彩樂段獨(dú)奏,,可獲得強(qiáng)烈而輝煌的音響效果。其四音和弦,,聲如宏鐘,,莊嚴(yán)雄偉。
云鑼由鑼體,、鑼架和鑼槌組成,。云鑼由大小相同,而厚度,,音高存在區(qū)別的若干銅制小鑼組成,。這些小鑼以音樂次序懸掛于木架上,每一個小鑼都由3根繩吊在木架的方框中,。云鑼的演奏方法與中國鑼類似,,用小槌擊奏,其常見編制為十個一組,,也有十四個一組和二十四個一組的大型云鑼,。
組成全副云鑼的小鑼,大小一樣而厚薄不同,有固定音高,。按音的高低,,裝在一個木架上,下端有柄,,每一個小鑼用三根繩子系住,,空懸于若干木框之間。解放前,,云鑼經(jīng)常用于“行樂”和“坐樂”,。在“行樂”中,演奏者左手持架柄,,右手用木槌,,邊行邊擊。在這樣的演奏條件下,,為了便于執(zhí)持,,鑼數(shù)不宜增多,通常只有十個,。在“坐樂”中,,鑼數(shù)就可以增多。例如西安鼓樂中的雙云鑼,,由兩架云鑼合成一付,,架無柄,兩架中間相連,,演奏時,,直立在桌上,象兩扇屏風(fēng),,用雙組敲擊,。
云鑼的音位排列,因地區(qū)和樂種的不同而有異,,音域分別為g1~b2,、a1~d3。北京智化寺“京音樂”所用云鑼正調(diào)的音位排列與清代《律呂正義后編》(成書于1764年)所載十面云鑼音位排列相符,,是較為古老的排列法,。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十面云鑼音位排列:宮二六二戶?!笆摹彼迷畦尩囊粑皇敲耖g較流行的排列法,。
云鑼音色清晰明朗,音域分別為g1—d3,、a1—d3,,有一個多八度。改革云鑼所用銅的合金成分與傳統(tǒng)響銅有別,其音質(zhì)更純正結(jié)實(shí),。
鑼體銅制圓形,,鑼面凸起,平坦無臍或稍有弧度,,鑼邊與眾不同,,除垂直于鑼面外,并與鑼面呈平行向外伸延,,有一圈平面鑼邊,。在平面鑼邊上鉆有三或四個鑼孔,穿以絲線,,按其音位排列懸掛于鑼架木格中,。傳統(tǒng)云鑼多由十面小鑼組成,,平面鑼邊直徑9.7厘米-11厘米,,鑼面凸起1.3厘米-1.7厘米,鑼面直徑7厘米-8.5厘米,,根據(jù)音的高低,,十面小鑼的大小厚薄略有不同。鑼架木制,,高76厘米,、寬50厘米,分成三扇,,左右兩扇各分三格,,中間一扇分成四格,每格寬13.4厘米,、高12.8厘米,,三扇都插在一個木柄上,使之成為一個整體,。鑼棰木制,,柄長33厘米左右,一端置木制棰頭,。也有竹片制柄,,牛角制頭的鑼棰。演奏時,,多用左手持鑼架木柄或?qū)⒛颈衷谧雷由?,右手持單棰敲擊,這種奏法花點(diǎn)較少,;也可不持木柄,,將鑼架放于桌面上,上部墊高成為斜面,或斜靠于墻,、支架于地面上,,雙手各執(zhí)一棰敲擊,這種奏法花點(diǎn)較多,。
云鑼在我國各地廣為流傳,,主要用于歷史比較悠久的鼓吹樂、吹打樂和佛教,、道教音樂中,。在蘇南吹打、十番鼓,、十番鑼鼓,、福州十番、河北吹歌,、山東鼓吹,、山西鼓樂。